2028冲刺28nm量产,科普下相关概念

1. 看了下某种机器的消息,其实没什么大变化。大多数人都不懂,总以为很快出来了,明年就出来了。其实需要一步步的,2028年能做到28nm量产就不错了。这里非常需要科普量产的概念。

2. 机器都知道有EUV和DUV。研发里,哪种更重要?其实是DUV。EUV和DUV很多都是相同的,主要是光源不同。ASML造出先进的DUV,直到2018年才能用它造7nm了,用四重曝光工艺。很快EUV就替代DUV造先进芯片了,效率提升很多,但是基础是前面DUV打下的。

3. DUV又分两种,DUV dry(干式)和DUV immersion(浸润式),区别是加水,波长193nm变134nm。干式已经官宣,浸润的FT消息说测试了。

4. 最重要的一个事,一般网友很不注意的,是量产这个概念。量产一定要稳定,7*24小时连续运作,不然就会让厂家赔大钱。有个厂家补贴买了两台早年就通过验收的90nm机,几个小时就得停下来修,最后没法实用卖给研究机构了,还得买别国的。补贴无用,机器不要钱都没用,连续生产被破坏再多钱也不够补的。因此现在没有前道国产机在量产线应用的案例,90nm都没有。这是因为之前研发办这事的机制和很多科研机构,只注意验收,不注意量产实用。只有后道用于封装的占领了90%市场。

5. DUV干的能做55nm,DUVi理论上做5nm-45nm。刚出的测试消息,应该是DUVi做45nm。测试是说能跑通,这应该能搞过去。但最难的一步是量产,产线能不停,厂家能不赔大钱。也就是45nm量产,这步过了,就有ASML在20年前的水平了。

6. 关键技术指标是套刻精度,可以理解为对准的误差,从8nm一直进步到1.5nm。这个进步了,就能45nm进步到28nm,然后继续进步14nm、10nm、7nm、5nm。还有一个是光学的NA,这个比较难理解。把光源从193nm换成13.5nm的EUV光源,就能继续进步7nm、5nm、4nm、3nm、2nm。

7. 这一切最重要的是量产,稳定运行。不然干式90nm都不行。量产需要所有部件和调试都以极高标准磨合,上实际产线运行,最后就是良率和单位时间产出,不能赔钱。最难的就是这个,以前都是验收和测试,没有一个量产的。不能量产,说EUV也没意义了,基础是DUV稳定运行。其它路线也在搞,但是从生产角度看,都不如DUV量产路线。

8. 现在急需的是量产,这关通了,才能说国产平台跑通了。然后就能进入中国擅长的快速迭代,给钱够不睡觉干活没问题。但是特别难,每一步都很不简单。如果2028年能量产28nm,后面就快了。如果真可以,那算是很大进步。我很早就在说很难,一直被骂。但是好几年了,到2025年了还没有量产,说明确实很难。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