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为何把自己做的好事都放在日记里?

来源:读者报

《雷锋日记》从问世到现在已经传阅几十年了。这几十年来,有多少人被它的精辟和高雅所折服,有多少人被它的精美和动人所感叹。有多少青年人把它当作做人生经典;有多少孩子把它当作成人的名言;有多少长辈把它当作教育子孙后代的家书。

500

△收藏在军博的雷锋日记原件

雷锋为什么把自己做的好事都放在了日记里?对此,《时代青年·视点》杂志就曾刊文进行了详细解读。

文章说,其实雷锋不是参军以后才开始写的日记。那时的雷锋还叫做雷正兴,1956年于长沙荷叶坝小学毕业后不久,就到了乡政府做通信员,11月,年满16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机关工作生活。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日记不僅能锻炼文字,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锋开始学着写日记。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

关于这一点,在华东方发表在《雷锋》杂志上题为《雷锋日记问世的台前幕后》的文章中就有详细记录。一天下午,在望城县委机关门口,雷锋面带笑容对彭正元说:“老彭,请你告诉我,日记怎么写才好?”老彭反问:“你在写日记?”雷锋回答说:“我想学一学写日记。”老彭说:“学习写日记,这是好事,我也在写日记。”接着他告诉雷锋:“写日记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与写作水平,也可以锻炼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雷锋也接着说:“写日记的好处确实很多,那日记怎么个写法呢”“从写日记的形式看,有无标题的,开始就写某年某月星期几,还有一种有标题的,我喜欢后一种形式。因为日记有标题,就体现了这天日记的中心内容,看了一目了然。也便于今后归类整理。”老彭把自己写日记的体会全盘托出。雷锋饶有兴趣地说:“还这么讲究啊!”并继续问:“如何才能写好日记呢?”老彭思考了一下说:“我觉得有几点注意的:一是不要记流水账式的,如记起床、睡觉、吃饭、上班、下班等,这个就没意思了;二是记一天中,有突出意义的事。选择一两件把它记全、记深、记好,不要面面俱到;三是记事时,可写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或者练习写景物,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雷锋听了很受启发,受益匪浅。雷锋最早写的日记能够查询到的是在1958年3月,内容是“我学会开拖拉机了”。还刊登在《望城报》上。最后的一篇日记是1962年8月10日,也就是他牺牲前的5天。

500

《时代青年·视点》杂志在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雷锋?》的文章中,还提到了关于雷锋日记的许多细节。

也许,原长沙望城县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是最早看过雷锋写日记的人。1958年4月,是雷锋主动把日记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这也正印证了一点:在雷锋的日记里,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自己的经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而雷锋日记的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是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一些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

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

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后,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

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又用了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的日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沈阳军区,核对过程中,当时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日记》早日问世。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过。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日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日记原稿。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

日记抄完之后,董祖修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军区印刷厂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很多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

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等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

可见,雷锋日记,所记录的并不光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更多的则是他通过摘录、记录进行学习的一片“自留地”,我们在出版发行《雷锋日记》时,只是选择性的摘录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这种光记好事的错觉。

作家华东方说,如今的雷锋日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的人把它视为珍品而收藏;有的人把它当作礼品而赠送;有的人把它看作是名言佳句记在笔记本里,张贴在床头上;而更多的人则是牢记在心中,化作扎扎实实的行为。有的人因为雷锋的一段名言,而改变命运;有的人因为雷锋的一个佳句,而奋斗终生;有的人因为雷锋的一句话,而成为英雄或者模范。阅读《雷锋日记》使人振奋、鼓舞、惬意、欣慰。给人以启迪、思索、明智,发人深省,催人上劲。雷锋日记是哲学、是文学、是理论学,是诗、是歌、是人生的座右铭。

500

链接|雷锋日记(摘抄)

我要永远地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我要永远戒骄戒躁,不断前进。 (1960年3月)

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齊;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1960年6月5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是办不了大事的,群众的事一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来办。……我一定虚心向群众学习,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作,才能不断进步。我深切地感到:当你和群众交上了知心朋友,受到群众的拥护,这样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无论在什么艰苦的环境中,都会使你感到温暖和幸福。
(1960年6月)

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炎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1960年10月21日)(来源:《解放军报》陶克 武国禄 洪文军/文、《沈阳晚报》王立军/文)

版权申明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