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庭真正的坑在哪里
这个标题其实非常不好,今天想说的话题,在所有家庭里都存在,只是穷人家庭里更加明显一些,大家凑合着看吧。
如果说穷人最缺啥,当然最缺的是钱,如果有钱,很多苦就不用吃了。也正是因为没钱,没法避免吃苦,所以很多人特别迷信吃苦,觉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实大家也都知道,并不是按苦分配的,那些最苦的行业,每天干十几个小时,也没啥超额收益。咱们这里不是说吃苦是错的,吃点苦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必须的,而是太过强调吃苦,会忽略别的更重要的东西。
那更重要的是啥呢?
是穷人父母从没做成过任何事,所以他们并不理解“成事”过程中会有哪些障碍,每次孩子碰上问题,他们没法帮助解决,只能是在那里要求孩子使劲吃苦。而且极度忽略孩子的情绪,完全没意识到,情绪才是致胜关键。
那啥是成事思维呢?
有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任何事,学习任何新知识,开始任何新项目,刚开始都是笨拙、充满失望的,英语里专门有个词,叫“Valley of Disappointment”,可以翻译成“失望之谷”,99%的人会被困在这个谷里,从入门到放弃,一气呵成,然后一辈子都在重复这个循环。
如果父母成过事,他们经历过无数次“成事”和“成长”的完整过程,而且知道哪个阶段会有什么样的痛苦,也知道如何去安慰和鼓励孩子,能教会孩子如何度过这个阶段。
举几个例子。孩子犯了低级错误或者学得慢,有的家长会批评“你咋这么蠢”,“怎么连这个都记不住”,一连串致命反问,忘了自己当初一样笨拙,倒是把自己父母当时跟自己说的话全复述了一遍。根本没意识到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处在极度的挫败感里,怀疑自己确实是个脑残,你这样说他,很容易把他的情绪给弄崩了。
其实这个时候更应该给与理解和鼓励,让他慢慢来,多试几次,咱们几乎都是通过多试几次过来的,只是过来之后就忘了当初那种感觉。
知乎上对这个问题有个阐述。说孩子学习小学数学笨的要死,主要是因为他脑子里是空白的,那些符号都不熟悉,学习难度接近咱们普通人直接开始学习大学微积分,那些符号就能把人搞崩溃,学得慢才是正常的。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在那里不断骂你,嫌你学得慢,你啥感觉?
这也就引出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现实里很多家境不好的孩子,穷可能还是次要的,父母真的是没给过任何激励和鼓励。
很多家长特别担心夸孩子几句,孩子就会骄傲,然后毁了他。完全没意识到,你从不夸他,一样非常毁。其实真不用担心孩子骄傲,如果出身很差,会迎来社会各种全方位的打击,就不信他能骄傲得起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强人其实都是一种感觉,一种强烈的自信,人只有极度自信的情况下,才会全力以赴去做每件事,做好之后更加自信,做别的事更加努力。这种感觉没有特别好的词来描述,但确实是存在的,不信你们去问文那些混得好的人,反过来也成立,低水平选手那里,普遍弥漫着一种“丧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最初的种子就是父母给种下去的。
其实这些年“发展心理学”对这个路径已经有成熟的理论。如果把孩子的发展理解成一个火箭起飞,那它有三个阶段:
第一级:外部助推火箭(父母的激励)
穷人父母的误区: 碰上问题,就羞辱,就打压,认为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吃苦。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种教育方式有多离谱,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这套做事风格的受害者。
有效父母的策略: 激励的是“进步”和“策略”。例如:“我注意到你这次换了一种解题思路,虽然结果错了,但这个尝试非常好” 或者 “你别灰心,再往前走一步就豁然开朗”,“尽管输了,但你一直坚持到最后,这比成绩更值得夸奖”。这也是这些年比较流行的,“激励过程,而不是结果”。
差别是啥呢: 父母的激励,核心功能是帮助孩子度过面对困难的艰难时期,并在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自我识别和定义“进步”。这是未来内在激励的基础。
第二级:自我激励
当在第一级的助推下,孩子多次体验到“从笨拙到熟练”、“从困惑到豁然开朗”的完整过程后,大脑会将“克服困难”与“强烈的愉悦感”挂钩。
经历这么几次,就不再需要父母了,他可以自理了。穷人家的孩子更多的是“随机漫步”,极少数人不小心走到了“自我激励”这一步,父母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绝大部分一生都没走到这一步,终生处在低自信低成就的状态。
第三级:社会激励
当内在引擎已经非常强大时,做出了成绩,社会激励(财富、地位、名誉)自然会刺激他继续向前,这个时候就不用父母管了。
很多父母其实最期望的是,孩子直接走到这一步,不需要前两步。
人只有自信了,做起事来才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反过来会推动咱们碰上问题多试几次。大家可以思考下自己在什么状态下做事最积极?
甚至可以说,努力即自信。
那些不自信的人,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做不好,想躲得远远的。
不自信的情况下,人会自发让自己别太使劲,毕竟太使劲做不成,那就真证明自己是个纯LOSER。人的本性决定了,大家宁远相信自己不努力,也不相信自己是真不行。这也是为啥越差劲的人,越不使劲,这样可以给自己留点颜面,骗不过别人骗骗自己也行。
参加过工作你就能感觉到,碰上难题,有些人就习惯性地躲,有些人就会特别积极,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后者比前者自信,也知道该怎么搞定事,可以自己带着自己穿越失望之谷。
其实这些年大家逐步意识到了,成功者大部分都处于一种“心流”里,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可能本身也没那么苦,另一方面他们的激励非常多,比如成就感,比如社会认可和财富,真正硬抗过来的极少。
反过来讲,如果你做一件事,感觉特别苦,特别难,短时间还行,长时间必然崩溃,肯定没法走到最后。这也是为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过努力肯定走不远。
看出来了吧,人特别依赖激励,强人们都是依赖激励往前走。
再想一个场景,你加入新公司,笨手笨脚,你是希望你领导对你多一些宽容和鼓励,还是天天骂你、指责你、贬低你?我不信有谁会对这种领导有好感,道理都是想通的。
事实上多年以后,你依旧会记恨那些贬低打压你的人,你感激的那些“对你好”的人,往往只是对你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
事实上几乎所有学霸,几乎都有个老师曾经很看好他,经常鼓励他,于是他的内在力量被激发了出来。
也就是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底层家庭里,父母尽管极度渴望孩子出人头地,但是他们的帮助聊胜于无,是否能脱颖而出,99%靠孩子自己的运气和悟性,或者在学校有没有老师垂青。
或者说,真正应该传授的不是结果,而是如何应对过程中的挫折、如何拆解问题、如何调整策略。更是一种“情绪力量”,给孩子激励,让他们拥有那种自信的感觉,那种觉得自己无往不胜的感觉,这一点咱们当前网络里聊得极少,主要也是过来人不太知道怎么描述。
而且在咱们的文化里,“个体情绪”这东西并不重要,你只需要努力就行了,完全没意识到,情绪太差,人根本没法努力。如果大家想不明白,就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状态好的时候和状态差的时候努力程度差距有多大。
正是因为如此,在所有成熟国家,包括咱们,富豪们以及富裕阶层普遍来源于这么几个阶层,医师公家庭(美国也一样),中产,富二代,少量穷人家庭,尽管穷人占比是很高的,但产出却很低,就很说明问题。比如这些年大家也都发现了,中国富豪阶层里,真正穷出身,只有一个大东子。
“医师公”和富二代家庭的共同点,除了钱,更多的是他们的父母经历过很多事,也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多多少少能助力自己的孩子。
穷人孩子的每一步都必须是“正确”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高压环境反而不利于培养真正的抗挫折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解决呢?穷人的孩子一定要多看书,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不再依赖父母。另一方面无论如何应该先在某一个领域占住先机,努力做成一件小事,比如把英语或者数学学好,知道“成事的流程”到底是啥,然后做别的事情的时候才能有所觉察,没人鼓励自己,就自我鼓励。然后以这个“成事经历”为基础,反复迭代,不断攻克各种新问题。
此外还有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胆识”。
我有个感觉,运气就是胆识和行动力的外显。其实每个人一辈子都有几次机会彻底改变自己,但本能地怯懦,不敢去改变,怯懦的人天生有个思维缺陷,那就是“万一。。。。。可就惨了”。从来不行动,有了机会也被放弃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失败”本身就是信息,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英语里有个谚语,大概意思是“船只有开动起来才能转弯”。只要行动起来,信息和知识就进来了,哪怕最开始的方向是错的,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信息进行纠错,船就可以转弯了。我之前工作中隐隐约约有这种感觉,没想到他们竟然有个谚语。
那为啥绝大部分人不敢尝试呢?本质就是匮乏环境下的一种生存策略,尽量不改变,因为改变很可能会让自己连现在的状态都保不住。
反过来讲,那些胆子大的人,敢行动的人,尝试次数多了,总会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以前说“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这个真不一定,尤其现在,有些人也没啥准备,单纯就是碰上了赶紧下手,其他人可能还在那里没完没了的学习和准备。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跟我辩,尝试和行动不得花钱么,没钱怎么尝试?其实咱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你可以注册个自媒体账户吧,你可以去学点新知识吧,极端情况下,你炒股炒不明白,你都可以去教别人炒。如果啥也不会可以去搞笑,搞笑也不会可以抄,不对,致敬别人的内容。
这些年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不要等到准备好了再下手,你永远准备不好,准备20%就可以了,一边干一边学,学得又快又准。很多人害怕行动,因为行动就会有失败,失败会产生挫折感,绝大部分人处理不了这种情绪,这也是一种“失望之谷”。
此外我们通常认为,吃苦能锻炼抗挫折能力。但心理学研究发现,真正健康的“抗挫折能力”源于在安全网支持下的、有意义的挑战,而非持续不断的、无意义的磨难。
这也是为啥吃苦最多的穷人,抗挫折能力和冒险积极性极差。
文章写得差不多了,文末,再说几句。
本文讲的是“成事法则”,但现实里最重要的可能还不是“成事”,毕竟绝大部分人一辈子成不了事才是常态。
绝大部分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成事,却饱受折磨,幼年时期原生家庭的不断打压,让他们有种“不配得”和“不接纳自己”的毛病,一生都处在巨大的内耗里。
也就是长期被打压,会让父母批评的声音内化成一个“内在批判者”,咱们没这个概念,英语里竟然有个词,专门描述这种状态,“Inner Critic”。这个声音会在一生中不断苛责自己:“你不够好”、“你不配得”。这个“内在批判者”会成为孩子一生中严苛的监工,消耗其心理能量,导致自我怀疑、过度反省、害怕尝试。
当自己成为父母后,这个“内在批判者”会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通过批评孩子来缓解自身的内在焦虑,最后把所有的恶习再传给下一代。
健康的人格将能量主要用于对外探索、创造和连接。而内在批评型人格的能量,则大量消耗在自我怀疑、过度反省、揣测他人看法、压抑真实情感等防御机制上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机遇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和退缩。
这也是为啥很多从小被打压长大的家长,有了孩子,继续对他们打压,让孩子重复自己受过的苦。
从今天起,把注意力从孩子和自己的缺点上移开,转到优点上来,关注每天的进步而不是失败,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看完本文,有孩子的可以思考下怎样对孩子,还没孩子的,也可以思考下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内在批评者是哪来的,哪怕有一点启发,这篇文章就值了。



九边Pro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