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留在国内的二三流人才做出来的成就反而更好,而且开始逐渐赶超美国了?

一个有趣的问题

有人问,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留学并且留下来的都是当时顶尖高校的顶级人才,而留在国内的是二三流人才, 为什么留在国内的人才做出来的科技成就反而更好,而且开始逐渐赶超美国了?

我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对于人才最重要的是平台和位置,然后才是自身的能力。

你在国内能够给你央国企一二把手,研究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大项目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国家工程负责人,市长,省长甚至中央等岗位,但是在美国这种岗位绝对不可能给你,

现代科技成就都是社会大规模协作的成果,不存在那种一两个人,没啥资金投入,就能在实验室就能鼓捣出重大成果的事情。

你所在的平台和位置决定了你能获取多少资源,也就决定了你成就的上限。

2:其实985,211本科生的能力未必比清北等顶尖高校差

总分上虽然有差距,但是这个分数差距可能是来自语文,英语等非理工学科。

就单个学科来说,985甚至更低级别高校的本科生可能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某个学科非常出色,或者和清北的学生没有什么差距。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就是例子,他就是英语非常差,本科毕业考研的时候,总分都够上浙江大学了,但因为英文成绩差,浙大没要他,结果去了上海大学读研。

每个人毕业后不可能什么专业都从事,如果是从事自己擅长的行业的工作,那他的上限就可能很高。

3:顶尖人才未必都出去了,留在国内的也有不少,学成回国的也有不少。

比如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初中毕业因为成绩非常好,就直接参加高考了,结果录取分数距离清华北大也就差一两分,然后去了西工大。

高中都没读过,参加高考就只差一两分上清北,这不是顶尖人才吗?

还有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国内创办的企业也不少。

比如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是北大的,

半导体领域韦尔股份的虞仁荣,卓胜微的创始人许志翰,格科微的创始人赵立新,兆易创新的创始人朱一明是清华的,

蔚来汽车的李斌也是清华的,新东方的俞敏洪是北大的,

搜狐的张朝阳,美团的王兴是清华的,小马智行的创始人彭军,

ODM大厂华勤的创始人邱文生也是清华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