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首要目标是什么:有教无类VS因材施教?实现目标的手段又是?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63897”推荐,来自《杭州这所学校说了两句实话,为什么被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哪个:有教无类VS因材施教?实现目标的手段又是哪个?
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我不认同作者的地方,就在于此。
这个问题进一步引申,还会涉及更宽泛的社会哲学问题:公平VS自由。
鉴于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阶级分化还没那么严重,也就是说,如美国那样公立私立学校判若云泥的状况在中国还没那么严重,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班上的学生是可能存在阶级区分的:班上家庭条件最优越的学生,相比家庭条件最差的学生,家庭教育、学前教育、课外教育、兴趣教育……各方面都会有巨大的差异。如果家庭资产和收入差距在一倍以上,这些差距就应该可以达到肉眼可见的程度了,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差几倍并不是很稀奇的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首要目标是帮“好学生”们未来能考上清北,还是帮“差学生”们未来能考上大学?
按西方自由主义的观点,“因材施教”的目标,优先级要高于“有教无类”——爵士的孩子,泥腿子的孩子都应当依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结果显而易见,爵士的孩子们百花齐放,发展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泥腿子的孩子们——大部分发展成了新的泥腿子。父母有知识,父母有财富,子女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就多,反之就少,自由发展的结果,就是阶级固化的逐代继承。
中国的固有观念里,“公平”的分量一直比西方要更重。现在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此问题的对比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要扶贫?为什么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什么社会主义的中国,有那么大规模的转移支付,为什么东南为主收上来的税收财政,要投入建设那么多在西部北部?为什么老百姓,包括广东江苏的老百姓,没有把这视为是一件不合理的事?因为中国的道德观念里对“公平”的重视程度高于西方,而对于“自由”则反之。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首要职责,是帮王总的儿子李教授的女儿考上清华北大?还是厂里老张的儿子市场里老赵的女儿考上大学?
小学和初中,一个教师最大的责任,是减少一个不及格的差生,还是增加一个拔尖儿的尖子?
另外,说句不客气的话——老张的儿子和老赵的女儿,你不多管管,他们可能真的没多少时间管,也不怎么会管,更没钱请家庭教育指导师,他们还真主要指望学校了,你不多盯盯他们,他们真能完蛋给你看;而至于王总的儿子和李教授的女儿,不差你一个盯着的,你多帮忙盯着与否,他们总归能考上好大学,他们真的有办法,相信我,他们能搞定,你的功劳对他们来说,并没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