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超龄农民工路在何方?

超龄农民工正在逐步告别建筑工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发文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一些在工地干了一辈子的农民工不解:“我还干得动,为什么不让我继续干下去?”一些农民工表示支持:“年纪大了,反应慢了,一旦出事,对家庭就是致命打击。”面对不断落实到位的管理措施,一些仍有务工需求的超龄农民工开始走上转型之路。这也给相关管理部门带来新的课题。

一、改革是必须的,但改革的阵痛期如何缓解?

基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996与失业两极分化严重,清退高龄农民工势在必行,但如何保证高龄农民的合法利益是当下必须要关注的重点。60多岁还出来做农民工贩卖体力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么就是这批人没有养老金,不做这个就得饿死,要么就是上有老下有下,要为自己父母筹集医疗资金,为自己小孩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且因为时代等特定愿意自身也大多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因此,教育、医疗、房子依然是压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当然,部分超龄农民工的境遇可能还不止如此,没有这份收入他们会选择去做环卫工人或其余低门槛岗位。综上所述,妥善处置超龄农民工问题急需解决,一方面增加清退补偿金额,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开辟劳动市场。

二、目前建筑行业青黄不接,如何吸纳新鲜血液?

把超龄农民工清退过后,空缺出大量劳动岗位,这些岗位如何填补?理想状态下是让青壮年来替换这些超龄民工,但在当下年轻人择业观影响下,这种想法可能过于乐观。除此之外,蓝领与白领之间工作门槛、待遇、社会观念是否平等、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和快递也不愿意做实体行业都将对该行业进驻年轻力量产生影响。同时,一个毫无竞争力的岗位能吸引到的只能是无太多职业选择的超龄老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不会太强。如何提高岗位吸引力除了补足待遇、提升个人职业上升通道等,还需要考虑长期性以及职业稳定性,但就目前国内情况看来恐怕不容乐观。

三、乡村振兴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于是便有了远方和漂泊,只有乡村振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以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来。正如武力强调“相比之下,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综合性的发展问题,复杂程度更高。”乡村振兴需要多样性的体制机制、多样性的办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好粮食安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尤其是县域内城乡融合,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能够带来大批量的岗位,解决超龄民工问题,同时也能够让这些背井离乡的“打工人”能够回到故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