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用的越野车没想象那么贵,我们这黄金部队用的车,落地不到20w
【本文来自《四人在哀牢山遇难,为何进山时穿着“一次性雨衣”?》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911617852067
20辆车400万买越野车,连指南者都买不到。
地勘单位用的越野车没想象中的那么贵,我们这边的黄金部队用的车,都是北汽生产的勇士,最新款是2.4T的四驱,指导价不到十五万,落地不到二十万。这个租赁价格如果除非包括司机的工资,不然绝逼有猫腻。
另外科普一下这四名牺牲队员的工作内容——RTK是用来给稀有树种定位用的,皮尺用来给树木测量胸径的,看到和工兵铲是辅助登山用的。再看这四个人携带的给养物资,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去送死的(并非对死者不敬)。
这次这四个人的穿越路线,垂直落差达到1200米,水平距离暂时没看到资料,不做猜测。以我十几年的地勘经验来说,这个路线绝不可能当天完成穿越,我的经验里,垂直落差在200米以内,一天的穿越距离大概就是20公里,1200米的垂直落差,两天都未必能够完成。
很多人的焦点在RTK为什么一直没开机上。简单介绍一下RTK这种设备的通信方式,现在常用的RTK设备是网络RTK,通过手机信号进行通信,但是这种设备只能接收信号,不能发送设定之外的通信内容,也就是只有单向通信功能,无法被外界定位到位置,很明显,网络RTK必然无法在原始森林中使用,因为原始森林中必然没有手机信号;另外一种比较先进的是卫星级的,也就是通过特定的卫星进行通信,理论上这种设备是全球无死角的(至少也是国内无死角),但不排除在森林极其茂盛的地区失去信号的可能,但总不能所有地区都是森林覆盖严重,只要找到一个相对不覆盖不那么严重的地带,就可以接收到信号。
但是这种设备到底是否具备双向通信功能——也就是被定位到,我个人由于没见到过这种设备,并不能确定,从新闻内容来看,他们携带的只有可能是这种设备。所以,接收站为什么一直没接收到他们携带设备的开机信号?我认为如果不是有什么不可预知事情,大概率是他们到了需要开机的时候,发现设备已经没有电了!这种设备的充电方式和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类似,不能更换电池,只能用充电器充电,充电宝要么是接口不对,要么是也没电了。总之,这个点很奇怪。
还有一点无法理解的是,四个人预计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完成穿越,那么正常人的思维,要不要带简易帐篷?应该是带的吧?我在十年前用过的一款简易帐篷,可以住两个人,里面是羽绒被一类的保暖设备,很好用,一套大概十斤多?记不清了。即使这四个人的身体素质再好,也不能这么高估自己吧?
再说他们携带的给养,我为什么说他们是去送死的?我刚看到这个物资清单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是秋游清单——除了巧克力能够补充能量之外,什么鸡爪子瓜子八宝粥饮料,哪个能大量补充能量?数量上对于这个工作强度来说,也完全不够,这也就是一个人一天的量!如果不是他们领导只允许带这么多给养的话,我只能是,这四个人是业余中的业余。
再说他们四个这次的工作内容,其实不是什么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我之前认为他们是两两一组进山的,后来看到更多的信息之后确定他们是四个人一组进山,这完全是低效的工作方式,完全可以用一个人领队再加当地一到两个向导的方式进行工作,这样工作效率高,安全性也提高了很多——当地人总要比陌生人更熟悉地形吧。唯一的缺点就是——雇人需要额外的开销!可能要三百到五百一天!而这次的项目负责舍不得这个钱!
可能有人不熟悉这种野外作业经费的发放方式。说一下和其他作业不同的地方——由于这种工作的驻地大多是村庄甚至无人区,所以很多花费是没有发票的。基于这个原因,国内几乎所有的地勘单位都默认的一个规则就是,从财务借出的生产费用,到项目结束的时候,只要能找到发票把账对上,并且不太离谱就行,我就听说过有人把家里买的空调电饭锅什么的发票拿回去一样报销的。而野外作业又不可能单独配备一个财务审计,基本上就是生产财务都是项目负责一把抓的。这就给项目负责克扣一线生产职工留下的空间——毕竟只要省下来的钱,都可以用其他发票报销出来,最后进到自己腰包!
再说那件一次性雨衣,我想到了便宜,但是没想到能够便宜到四毛钱的批发价!能花四百多万平均一辆二十多万租一年的越野车,却不能给职工配备一件合格的雨衣,这是什么吃人的单位?
基于以上事实,我严重怀疑这四个人的牺牲,和这次带队的项目负责有直接的强相关。所以,强烈要求调查一下这次带队的项目负责以及查清这次项目的经费真实的使用情况。作为一名十几年的地勘工作者,真心不想这四名队员就这么牺牲了,这件事就以中国地调局把官网换成黑白色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