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才是老龄化社会最难解的问题
最近看到网上一篇文章《别让慢性病抢走我们的父母》很多人都在讨论,因为里面涉及的几组数据还挺触目惊心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因为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占了总死亡人数的80%。
慢性病就像“温水煮青蛙”,等看到问题可能已经晚了,像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都是常见的慢性病,但咱们平时很少把这类问题当回事。
因为家里有老人患上了二型糖尿病,我在研究慢性病和老龄化问题过程中,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今天跟大家分享下,如果家里有这种情况,越早注意,可能代价越小。
首先,中国正经历一场规模空前、速度迅猛的人口结构变迁。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且正以每年超千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到时候一对年轻夫妻可能需要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无论是经济、时间还是精力上都不堪重负。“上有老下有小”将成为一种普遍且压力空前的生存状态。
这里又有个中国特色的问题——就跟咱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的,咱们用短短二十余年走完了发达国家数十年来至上百年的老龄化路程。
经历了快速老龄化之后,又叠加少子化。两相冲击之下,其实整个社会都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比如说,以前一个老人还有多个子女照顾,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轮着照顾还算是养儿防老的写照。
又比如说,医疗资源也没有面向急剧老龄化做好准备,且呈现出新兴城市与乡镇的迥异的场面:尽管部分新城区的平均年龄还很低还没有涉及到老龄化,但是大部分的乡镇已经比全社会更早进入老龄时代。
基层医疗机构老年医学专科医生仅5.9万,对应3亿老年人,平均1名医生要覆盖5000多名老人,明显不足。
农村地区设备配置率更低至55%,许多老人患病后只能‘硬扛’,这也符合中国农村一直以来“忍病”的传统。
老龄化的真正麻烦,并不只是老了没法上班,更麻烦的是,我家老人患有糖尿病的情况并不罕见,事实上超过75%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近1.9亿老年人需要长期带病生存,导致医疗总费用中近80%用于慢性病防治。
许多老年人并非只患有一种疾病,而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病交织在一起。这种“多病共存”使得治疗方案变得复杂,不同疾病的用药可能相互影响,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不过这次我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比较有意思,可能也能帮助到大家。
很多老人都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俩兄弟很少直接致命,但是它俩危害却极大。
之所以危害巨大,正是因为它们在早期症状不显,却会长期、持续地损害人体的血管系统,成为许多危及生命的恶性疾病的基础。
这两种疾病一个共同的核心攻击目标就是全身的血管。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缓慢损伤血管内壁,尤其危及眼底、肾脏等处的微小血管,导致失明、肾衰竭;同时也会加剧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而持续的高血压则使血管壁长期承受过大压力,使其变厚、变硬、失去弹性,从而大幅提升血管堵塞或破裂的风险。
正是通过这些机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协同作用,极大地推高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此外,它们还是导致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足(严重时可致截肢)以及多种慢性肾脏病的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我们总说某人死于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接近50%),但殊不知他们的病根早就一直在发作中,最后的那一击其实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副产品。
换句话说,他们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一场小规模的死亡。
坏消息是我国65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已超过3550 万,占全球四分之一。好消息是,这类病都可以通过长期细致地规划日常生活来降低这个病的危害。
国外之前也走过这个弯路,早期,欧美国家也试图用“烧钱”到急性病治疗系统(如建更多大医院、买更贵设备)来应对慢性病,结果发现成本失控,效果却不好。后来慢性病管理的主战场不在医院,而在社区和家庭。
这又怎么理解呢?
也不复杂,咱们以常见的二型糖尿病为例。如果对全社会宣传二型糖尿病的危害,让中年人就开始意识到这玩意的危险性,提前预防,效果会很好。比如提前意识到高糖食物的危害,定期进行力量训练,注意腰围等等。
有个常识,男性腰围超过90,女性超过80,那就很危险了,大概率内脏脂肪很严重了,极有可能会得二型糖尿病。所以务必当回事,提前介入解决,不然过些年就是糖尿病,然后就是心血管疾病。
就算已经患病,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很多手段,比如低糖低盐,低GI食物,每天规律运动,戒烟戒酒,控制内脏脂肪等,可以辅助治疗。
平时跟家里人这样建议,总会被抬杠“以前都这样”和“谁不这样也很好”,这里有两句需要额外提一下:1、不要觉得以前是这么生活方式下来都很健康,今后继续下去也会健康。其实恰恰是早年的不良生活习惯都在最后几年报复性发病。2、不要觉得周围某某人多少岁了抽烟喝酒啥事没有,一方面是例外,更有可能性的是如果不抽烟喝酒他还能更健康。
咱再来说下,我国医疗体系仍以急性病治疗为核心,而大家也看出来了,慢性病管理需要的是长期、分散、预防性的资源投入。
主要也是没办法,如果老人会用网络还好,如果不会用,那只能以来人力解决,现在咱们的医务人员又严重不足。导致医保资金消耗在末端的急性并发症治疗(如脑梗抢救),而非前期的血压/血糖管理。
而且老人们普遍又不想打扰孩子,有时候就只能一直拖着。
欧美解决方案是搞了大量的社区医生,有时候也叫家庭医生,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给老人答疑什么的。比如经常细致到,某个蔬菜能不能吃,哪些水果能不能吃,如何控制内脏脂肪等等。
我们农村老人往往将疾病归因于‘命苦’(如年轻时重体力劳动),而非可干预的风险,又不太会用智能手机。这种认命心态+数字鸿沟,让他们成为健康管理中最沉默的群体。
中国现在已经在建设这种基础设施,而且这两年我国的科技发展也非常迅猛,针对老年慢性病管理,我们已经有了智能穿戴设备、机器人、AI辅助能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时代,那些不好意思麻烦子女的问题,老人开始尝试求助AI。
根据AI健康应用AQ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用户最常问的三种慢病是: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
甚至有个老人,两个多月和AI对话一千多次,反复说着自己每晚智能睡1-2个小时。而这些他大概率是没和子女讲过的。
现在时髦的老人开始慢慢摸索着用语音向AI问出一个个问题:抑郁症是不是精神病?糖尿病该怎么吃?降压药该怎么选?
AQ有一些功能对慢病管理确实也很有用,比如用药提醒、可以帮父母做健康管理绑定父母的账户,血压异常马上提醒等等。
相当于极低成本实现了“家庭医生”这个角色。通过AI来应对慢性病本质上是在保护未来的劳动生产率和家庭财富不被巨大的医疗开支吞噬,也是在为整个社会“减负”。
总之,老龄化是接下来最艰难的一道坎,慢性病又是这道坎的核心部分,可能也没啥特别好的办法,只能是一点点改进,通过全社会和科技共同助力解决这类问题。
经常看我文章的小伙伴都知道,大环境上,社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我们总是说抓住时代的红利要拼命。只要红利大于成本,就是赚的。
但是人到中年,希望大家应该尽快意识到一点,拼房子、拼车子、拼孩子,跟健康相比啥都不是。不生病、少生病才是目前最大的人生红利。一旦父母生病了,需要人长期照顾,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很难好转。
慢性病前期干预要比后期成本低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如果有跟我类似的情况,可以重视起来,比如每年体检,比如对日常生活的严重恶习进行改进,这些都是小举动撬动大收益的行为。



九边Pro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