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娘娘腔”和“饭圈文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立法整治?
网文都是原文翻译,所有言论皆不代表本站立场,敬请谅解 | 本文文字/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点击页眉也可刷新
“娘娘腔”和“饭圈文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立法整治?
本文译自Quora,原标题:China wants more masculinity while we at the West wants less of it. Why do you think China is taking this stance?
-
-
Mike Walker
Journalist and Translator Focused on Russia/CIS (1997-present),Lived in Gainesville, Florida, USA2009–2014
专注于俄罗斯/独联体的记者和翻译(1997年至今),2009-2014年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Gainesville
首先,你把这里的一切都简化了。
“西方”到底指的是谁?是哪些国家?西欧吗?包括俄罗斯吗?包含东欧或拉丁美洲吗?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俄罗斯的价值观与美国的价值观,尤其是当代美国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请重新定义你说的“西方”。
中国担心当代东亚流行文化中的美学,尤其是K-pop中传递出来的美学,会导致年轻男性的“娘化”,让他们不再重视传统的“男性”价值观和品德,如责任、荣誉和勇气等。然后,他们会对“男性化”的追求(比如在军队服役或者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领域,比如商业领导或工程)变得不那么感兴趣,他们也可能看不到结婚和养家糊口的理由。
所有这些担忧在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中都是合理的:如果追求传统职业和有动力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并抚养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确实会改变社会。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男性)对雄心勃勃的工作和工作文化不感兴趣的整个“躺平”(laying flat)趋势也与此有关。
其次,“西方”难道就没有类似的担忧吗?不,他们也有,我能想到的每一个西方国家的保守派都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但往往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的。很明显,西方的文化战争似乎指向了女性和女性气质的变化,而不是男性和男性气质。此外,西方国家(大体上)接不受了中国所坚持的简单的性别二元性的观点,即“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和Catharine A. MacKinnon在《走向女权主义国家理论》(1989)中的观点差不多,尽管MacKinnon支持妇女权利,但她仍然对性别和性有着非常二元的观点。中国与她的观点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在为“女性是什么、女性应该做什么、女性应该拥有什么”等属性划定界限,但他们认为这是在为女性辩护,对男性也是如此。
中国需要这一立场,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口数量,而事实上,其中这些人口中的大部分都受过良好教育,工作勤奋。而对结婚和成家不感兴趣的男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总人口数,也会降低目前被视为理想经济模式的生产力。
-
-
Feng Xian
Mas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Political Science, American University (2020)
美国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硕士(2020年)
中国问题的本质是消费主义。
对于化妆品、时尚和娱乐行业来说,它们没有理由不将业务扩展到另外50%的中国人口。同样,他们还需要为现有女性消费者挖掘额外的卖点。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认为当每个女人都是小姐姐(意思是这个女人看起来很年轻,但同时也属于社会阶层中的高层,比如那种你需要向她致敬的姐姐或女老板)的时候,作为男人,娘娘腔是可以的,甚至很酷。
然后,他们用从西方进口的意识形态来包装这些物质需求,以销售更多的商品。因此,这个时候就与商业无关了,而是变成了“女权主义”、“LGBTQ”、“不要告诉女人该做什么”、“文明的社会应该容忍差异”、“我们应该对男人有不同的标准”或“他看起来是同性恋和娘娘腔,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等等,经济基础结构决定上层建筑,供给创造需求。
这些现象既不是自然出现的,也不中国本身就有的。它就像是一个以全能的上帝的名义,为吸走你的钱辩护的“邪教”(church)。
所以,如果不纠正底层结构(正是其背后的生意),就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
原文较长有删节,查看更多译文可点击:樱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