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轰炸战斗机

美国空军从来就是引领潮流的,但在六代机时代,突然发现中国才引领潮流,美国追赶都费力。但日子还是要过,办法还是要想,轰炸战斗机就是其中一个想法,这是指轰炸机当做战斗机用,与战斗轰炸机正好相反。

在六代机时代,全向隐身和超大航程是关键要求,B-21这样的轰炸机恰好满足全向隐身和超大航程的要求,尽管出自完全不同的出发点。作为轰炸机,B-21还有很大的载弹量,可以轻易携带几十枚空空导弹,包括特别长大、一般战斗机不易携带的超远程空空导弹,比如改装自SM6或者“爱国者”的空空导弹。

F-47应该能达到全向隐身,但从被迫采纳美国人从来看不起的鸭翼(有可能是无垂尾、无鸭翼构型的气动控制搞不定)来看,F-47的全向隐身似乎缩水。从座舱盖与机体的相对尺寸来看,F-47也不够大,很难达到超大航程。但B-21作为战斗机使用,问题有两方面:

1、B-21本身很昂贵,作为战斗机的替代,似乎本末倒置

2、B-21的速度和机动性对轰炸机够用了,对战斗机很不够用

成本问题并非完全无解。B-21的全向隐身要求比战斗机高多了,全向隐身不仅是突防的刚需,也是生存力的刚需。可以说高度隐身本身就是B-21最好的防御武器。但作为战斗机,隐身要求反而可以放宽,这对降低“轰炸战斗机”的成本是有利的。

作为轰炸战斗机,机载通信和电子战设备也可以适当简化。核轰炸机的通信设备不仅要求高度可靠、能在洲际距离上工作,还要求有高度的“耐核性”,在核爆环境下依然保持工作。这些是战斗机不需要的。剥离核轰炸相关设备和降低隐身涂料要求后,“B-21轰炸战斗机”是有可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机体材料和发动机在现代高性能作战飞机的成本占比里越来越低了。

如果“简化B-21”的成本足够低,完全应该另外造一批,而不是与真正的B-21争夺资源。两者都有足够的任务要完成,任务性质很不相同,共用并无太大的好处。但问题也在这里:既然同样需要一大笔额外开支,用轰炸战斗机替代战斗机似无优势,老老实实多造一点六代战斗机岂不更好?

B-21的飞翼构型在本质上决定了速度和机动性的天花板,这是怎么改进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像中国无歼和南北六代那样大改可以推开天花板,但就与B-21彻底没关系了,不是不可以,但成本低不了。有那个功夫,不如认认真真全新设计美国的六代机。

更加本质的问题在于“轰炸战斗机”的基本概念。

利用B-21基本架构的全向隐身和超大航程,深入敌后打伏击,这是不错的主意。问题是敌人必须被动挨打,不会在挨打后主动搜索和反击,否则“轰炸战斗机”就大事不好了。这样的敌人不好找,真有那么笨、那么无能的敌人,或许也用不到费“轰炸战斗机”这样的事了。

美国空军是因为六代机不给力,尤其是因为数量不足,所以动起“轰炸战斗机”的脑筋。“轰炸战斗机”的速度和机动性不够,不宜冲锋陷阵,所以需要F-47或者CCA无人僚机打前站,为“轰炸战斗机”站岗放哨、指引目标。问题是,F-47和CCA的航程限制使得“轰炸战斗机”的航程优势很难发挥出来,躲在F-47和CCA后方也不必有多少全向隐身,只能作为“空中流动导弹库”使用就太浪费了。

美国有过将B-1轰炸机改装为“轰炸战斗机”的想法,这是空地作战中“炸弹卡车”对空中战场的延伸。差别在于,空地作战中,尤其在阿富汗那样的反恐战场上,地面目标缺乏机动和防空能力,地面的步兵或者装甲分队可以把空中盘旋待命的B-1轰炸机当做流动的火力支援,随时召唤,而B-1轰炸机本身基本不受威胁。

用于空空作战时,敌人的战斗机具有比轰炸机更加强大的速度、机动性和探测能力,这是完全不同的战场环境,再机械套用“炸弹卡车”模式就东施效颦了。

只有“空中阻击战”时,F-47和CCA在前哨线上警戒和引导,“轰炸战斗机”在后卫线上大量发射空空导弹,拦截波次攻击的密集敌机和巡航导弹,但这与现代陆战中坦克集群冲击已经罕见一样,不会是常见的空中攻防模式。

必须说,“轰炸战斗机”是个难成大事的概念。这好比集装箱卡车拉上大量反坦克导弹用于阻截坦克集群冲击一样,是在为一种不大可能发生的场景在设计武器概念。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