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理早早分家,往往造成一些人说话作文文理皆不通,却还自视甚高

【本文由“倾听的糖”推荐,来自《关于拆除“高考独木桥”的大胆提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本不想争论,但这位先生热情甚高,便再说两句,当然主要是给旁观者听的。

 

 “我大胆猜想:这些公知搞理科搞不过我们,就玩新规则,不搞理科搞文科,我们有两千年纯粹的文科传统,还搞不定你们这帮刁民?”

 

  请问,这个包括“我”的“我们”究竟是“理科生”呢?还是继承两千年“文科传统”的“文科生”呢?根据逻辑常识,“我们”,要么指“A们”,要么指“B们”,不能既是“A们”、又是“B们”,这里的“所指”是不能滑动的。否则,天王老子也要糊涂,何况我等愚民。

至于“刁民”,他爱说是谁就是谁,这在文法、逻辑上都没毛病,因为它属于价值判断。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公知,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他支不支持大众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现在一个所谓知识分子建议把高中的理科教育挪到大学,搞分层次的精英教育,这就是搞教育阶级化。这和古代地主垄断教育没什么区别……这不是敌人还有什么是敌人?”

 

        这里倒有逻辑,只是不通!

       “把高中的理科教育挪到大学”,怎么就是“搞分层次的精英教育”,这是逻辑推理,需要论证;

“搞分层次的精英教育,就是搞教育阶级化”,这也是逻辑推理,也需要论证。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公知,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他支不支持大众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论者自己定标准,然后给别人戴帽子,这虽缺少科学性和权威性,但不是逻辑问题,没错。论者定这样一个标准,当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判定我:

“不支持大众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问题是,这便则需要例证了,因为这属于事实判断,必须举例说明。

 

……

或许,我提出的这些要求,对于兼文理科“课代表”的某人来说,有些太难了。那就罢了。

 

中国的教育,由于早早文理分家,造成一些人文不讲句法、理不管逻辑,说话作文往往文理皆不通,却还自视甚高。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主张教育改革的动机之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