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传言被实锤!歼-6无人机在长春正式亮相,“海峡快递”从传闻走进现实?
2025长春空军开放日开幕在即,现场的展品也都被大家摸得差不多了,相比珠海航展,长春航展的歼-10C,歼-16,歼轰-7A等战术飞机司空见惯,似乎只有默默地摆在一旁的老将苏-27UB、歼-8F,更引人注目一些。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军迷群体传言了二十多年,堪称“海峡快递”的歼-6无人机。
话说从本世纪初开始,说我们改进了数千架歼-6,改进成无人机,在台湾海峡上空打“机海战术”,就是军迷群体的显学,传言到最后这地位堪比“歼8枪挑F-22”。虽然传是这么传,但是一直没有实锤,直到今年的长春,此事终于得到了证实。
歼-6无的细节
这架摆在开放日现场的歼-6无(歼-6W),看起来就是一架由歼-6基本型改装而来的型号,机头部分仅仅安装有基本的雷达测距器,可折叠式空速管位于机头下方,机头进气道部分没有安装前鼻锥,自然也没有安装射瞄雷达。
原本歼-6基本型在机首下方和两侧大翼翼根部分,各安装有一门、共三门HP-006型30-1型航空机关炮,歼-6无经过改进,翼根部分的30-1航炮被拆除,甚至航炮位置都被整流罩取代了。
而机首部分的30-1航炮则被铝制整流罩封严,虽然航空机关炮都被取消了,但是歼-6无人机上的四个导发架倒是全都得到了保留,机体表面的其它设备,冷却空气、辅助动力进气口,刀片状通讯天线等也全部留存。
歼-6无的座舱
不过,歼-6无在拆除了航空机关炮,保留挂架/导发架的情况下,座舱设备却被拆了个七七八八。目前拍摄的照片显示,这架歼-6无拆除了弹射座椅,座舱仪表板,射瞄-7型陀螺仪光学瞄准镜也都被拆了,原本位于火箭弹射座椅的部分,被一个焊接在弹射座椅基座上的滑轮所取代。
大伊万看了前方小伙伴拍的照片,左思右想想不明白这是干啥的,也许连接的是类似于电视摄像机一类的东西,勉强可以拍摄前方画面?同时还可以左右旋转观察四周情况,以利于地面操作员遥控飞机?
不过,以歼-6飞机的通讯能力来说,很难说在不加装新的图传数据天线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实时的视频数据传输,也许只能在起降阶段利用视频控制。同时,这个电视摄像机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它的安装位置其实就是飞行员视力的替代,视野必然不是很好,相比典型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上的光电转塔性能远远不足。
这也从侧面证实,歼-6无其实就是一个短平快的改装项目,主打性价比,主打对歼-6机体没有太大的改动,这和军迷当年关于歼-6无人机实施技术改进方向的猜测几乎一致。
歼-6无的性能
在明确了歼-6无人机的外形和基本的改进内容之后,该机的飞行性能,主要承担的任务也就昭然若揭了。
首先从飞行性能上,在拆除了整个座舱,包括伺服系统的情况下,可以确保歼-6的空重得到极大的降低,起码可以降低400千克甚至更多的空重,也就是空重从5447千克下降到5吨甚至不足5吨。
同时,如果有必要的情况下,拆除了的机体空间可以全部用于容纳软/硬油箱,仅仅这一个空间就可能多装载300千克以上的燃油,确保歼-6的机内燃油从1800千克增加到2000千克,一下子增加五分之一。
这样的话,该机的航程也可以提高接近三分之一,机内燃油航程从1690千米提高到2000千米以上不是问题,再加上该机保留了副油箱,在带2个760升副油箱的情况下燃油航程可以达到2600千米以上。
这个数据已经和部分第四代战斗机接近,如果真的从东南沿海阵地出发,足够飞到第一岛链的美军基地上空了。当然,考虑到改装难度和性价比,再考虑到歼-6无承担的任务,这飞机不加装油箱,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即使如此,歼-6无的作战推重比也高达0.97,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一些动力比较孱弱的第四代战斗机,航程也足以到达第一岛链了。
在遥控方式和使用模式上,估计歼-6无人机不会采用目前典型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惯用的、视距内使用微波图传来进行遥控,超视距则使用高带宽卫通遥控。同时辅助以惯导和北斗卫星定位、自动驾驶仪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辅助的先进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毕竟按照展板上的数据来说,这飞机1995年首飞的,那个时候哪个国家的无人机都没玩明白呢。
估计最早的歼-6无,可能是在起降阶段(更有可能只有起没有落了)用勉强的视频遥控起飞。在取消了人工操纵设备后,估计飞控计算机连接电动舵机,再驱动液压连杆就可以了。歼-6无起飞后,那估计就是按照预先装订的数据,按照既定航线飞行。
以歼-6飞机配备的导航设备导航精度,如果稍微改装改装,配备激光陀螺惯导和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在飞行1000千米后估计导航精度在数百米。虽然用于打击雷达站,地导阵地等点目标有些难度,但是用于打击诸如机场,码头,大型兵营等目标倒是问题不大。反正瞄准这些目标的中央部分、一头扎下去就是了,要是挂架上再带着两颗重力航弹一起引爆,那威力更大。
飞过14年的歼-20
所以,歼-6无人机在经过改装后,装备运用和承担的任务,也就不难猜测:
根据展板上的说法,歼-6无人机首先要承担的是靶机任务。这很好理解,歼-6无人机遥控起飞之后飞到预定空域,然后可以按照预先装定的航线展开机动动作。也可以根据飞控计算机里预先装定的多个程序,以地面发令的模式,随机选择某个程序展开机动,给地导雷达或者战斗机当靶机打就行了。
而歼-6无人机承担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大概率还是军迷们之前说的“海峡快递”。试想几百架歼-6无人机蜂拥而过海峡,直奔对方的战略空军基地、海军基地、重要战略工厂、兵营弹药库而去,你是拦截还是不拦截?
外媒此前曾报道在卫星图上发现大量歼-6无人机
不拦截的话,这些无人机飞过来找个地方一头扎下去,虽然打击目标比较随机,部分飞机可能会偏个几百米,但是只要打中了一架,甚至只要这飞机摔在了跑道上,摔在了弹药库里,都能直接给你机场给瘫痪了,这代价是你绝对承受不起的。
要实施电子干扰,歼-6无可以用多种手段反制,比如不接收北斗卫星的导航信号,只按照机上的激光陀螺惯导飞行,甚至还可以直接关闭机上的收信系统,不接收任何外部无线电信号,叫你干扰干扰个寂寞。
而要实施防空拦截的话,那问题就是你必须用几百万美元一发的防空导弹,来拦截这些简直就是剩余物资、寿命都快要终结的老破飞机。而且这飞机偏偏机动性还不错,甚至末段都可以选择超音速俯冲的方式打击目标,跟个超音速巡航导弹一样,你是拦还是不拦都成大问题。
所以说,这个拦截性价比,相比乌克兰军队拿着爱国者-2 GEM去拦小摩托的性价比还要低,妥妥的战场阳谋。
其实,歼-6无人机这个装备,这个打击战术,1995年可能有救急的意思,2010年我们可能看着不以为然,但到了2025年,这种垃圾海战术居然也有了自己的意义。尤其是在大规模高端战争的情况下,双方比拼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几点:
其一是总体工业水平,你的工业能力能不能支撑得起来你这个战争机器?不然的话,就跟美国一样在得克萨斯州的梅斯基特搞个炮弹厂,结果因为炸药产能不足变成了炮弹壳子厂,那就搞笑了。
其二是你能不能以比较高的性价比把战争给持续下去?毕竟各种精打武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还是产能都是比较有限的,一年就造个上千枚的话,分摊到每一天其实也就能打个个位数,这对于大规模战争来说完全不够。
因此,怎样提高自己的精打武器数量,提高每天实施精确打击的火力规模和打击强度,对于现代战争来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比精打武器的质量和性能都要重要的问题。
前面有俄罗斯的小摩托给我们打了样,甚至阿塞拜疆拿着安-2改自杀式无人机都是一个很有用的思路,现在连美国都在认真研究在印太地区的高端战争中,怎么大规模搓工业垃圾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歼-6无人机居然也有了自己的意义,那就是作为工业垃圾海的组成部分,以数量代替质量,靠庞大的数量淹死对手。
所以,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当年公认的“应急作战”产品,现在却又有了一些别样的战略意义,军事技术的发展规律,还真是有点意思,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歼-6无人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