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钢铁洪流(六)—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的红军重型坦克

本文3月24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六分仪地球”。

本系列文集介绍苏联装甲兵和坦克工业从诞生到二战结束后数十年间的发展历程和作战经过,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出版物编写而成,力争做到资料详实,数据准确。文集不仅专注于苏联坦克的发展,还介绍了苏联重工业化政策的形成,苏联坦克兵建军思想演变和众多历史事件,如大清洗对红军装甲兵建设的影响,二战西方对苏联坦克援助等。文集内容较长,全文分九大部分:

一、装甲兵的创建

二、纵深作战

三、轻型坦克

四、中型和快速坦克

五、T-34坦克

六、重型坦克

七、战争末期坦克

八、苏军装备的国外坦克

九、斯大林的遗产

本期刊登第六部分:重型坦克

在20世纪30年代,重型甚至“超重型”坦克深受苏联工程师和红军的青睐,尽管这种多炮塔装甲怪物有些不切实际,但KV-1重型坦克仍成为之后许多更为强大、精良、厚实坦克的起源,如斯大林IS-2和IS-3型重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军队都面临着如何突破敌方防御工事的难题。1917年底时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步炮协同作战水平,提升单兵技战术,用坦克粉碎防御阵地铁丝网和防御工事并协助步兵突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种兵器装备的协同使用,特别是对坦克的运用对苏联红军的组织和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步兵在坦克的支援下快速突破敌方防御的作战思想深深影响了红军战术和坦克设计,催生了系列近距离支援步兵作战重型坦克(NPP)和远距离支援步兵作战重型坦克(DPP)。

500

图:KV-1坦克在苏芬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防护性,在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战斗中,许多KV-1坦克经受了多次反坦克炮的直接命中仍能继续作战。

500

图:有些西方历史学家认为T-35重型坦克的设计思想来自英国的独立坦克(既非巡洋坦克又非步兵坦克),但苏联历史学家认为这是纯粹的苏联设计。1941年后因T-35难以匹敌德军速度快装备好的坦克而逐步淘汰。最初服役的61辆坦克中部分参加了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这也是它们最后一次参战。要知道,T-35坦克的车组成员共有11人。

重型坦克的早期设计

苏联1929年颁布的《红军野战条令》(PU-29)对NPP和DPP重型坦克的发展做出了规划,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该条令的实施。为满足红军实施复杂纵深作战的需要,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要在计划期内建设相应的工厂并发展相关技术,不过由于技术基础薄弱,早期寻求设计重型坦克的努力并不成功。

第一个重型坦克项目是1930年由炮兵部总局和机械化与机动化委员会共同领导的T-30,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反映出苏联正在进行快速工业化技术储备薄弱的现状。起初项目目标是要雄心勃勃地设计一种重51吨配备76.2毫米火炮和5挺机枪的重型坦克。1932年原型车试制成功,后由于变速器问题而取消。

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的机械试制部(OKMO)在德国工程师的帮助下研发出TG-1(或称T-22)坦克,有时也按德国首席工程师的名字称其为“格罗特”坦克,TG-1/T-22结构较为复杂,车重30.4吨,采用气动转向和悬挂机构,装1门76.2毫米火炮,2挺7.62毫米机枪,装甲厚35毫米。格罗特设计团队继续在多炮塔领域进行探索。TG-3/T-29坦克重30.4吨,装1门76.2毫米火炮,2门37毫米火炮和2挺机枪。

其中最复杂的设计方案当属TG-5/T-42,据说重达101.60吨,装1门107毫米火炮以及多个炮塔,配备多种武器,但这些设计最终都未被采纳,因过于复杂。苏联的工业化刚刚开始,缺少经验,有些项目如TG-5很不实用。有一种说法是这些雄心勃勃的项目只是为了让苏联的工程师们练手,并不追求最终投产。

与此同时,OKMO(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机械试制部)另一个由T.采茨领导的设计团队设计出了T-35重型坦克,并在1932年到1933年之间试制出2辆原型车,第一辆为重50.8吨的T-35-1,装1门在27/32基础上研发的76.2毫米PS-3主炮。副炮塔4个,两个炮塔装37毫米炮,两个装机枪。操作这些火炮和机枪需要10名成员。该坦克沿用了TG原型车的设计思想,如M6汽油发动机及其变速器和离合器。

T-35-1测试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零部件过于复杂、成本太高,表明该坦克不适合批量生产。第2辆原型车为T-35-2,配备功率更大的M-17发动机,重新设计了悬挂系统,减少了炮塔数量,车组人员减少到7人,稍稍增厚了装甲:正面35毫米,侧面25毫米,可抗轻武器和炮弹破片杀伤。1933年8月11日苏联国防工作委员会(STO)批准该坦克投产,定型T-35A,并将已在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开始的生产准备工作移交哈尔科夫机车车辆厂。

1933年到1939年设计团队对T-35不断改进,1935年生产的型号长度加长,配备用于T-28中型坦克的炮塔,装1门L-10型76.2毫米火炮。子炮塔上的2门45毫米火炮被37毫米火炮取代。由于反坦克火炮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最后一批6辆坦克安装了斜面式装甲炮塔以提高抗弹能力。

500

图:装有无线电天线的T-35 1938型坦克,标准型有1个子炮塔,装1门45毫米火炮,该炮也用于T-26和BT-5坦克。T-35型坦克于1933年首次亮相,在战前多次五一游行中出尽了风头。多数T-35由哈尔科夫机车车辆厂制造,布尔什维克工厂则将主要精力投入T-26坦克的生产。

西方历史学家和俄罗斯历史学家对T-35设计产生了分歧,英国人认为它的设计思想来自英国“维克斯”A-6坦克,而俄罗斯历史学家对此予以否认。真实情况至今未明。但20世纪20年代为苏联工作的德国工程师也有类似设计,德国人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年代里,许多国家军队都从其他国家借鉴军事技术和军事思想,苏联红军曾经购买过英国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ickers cardend - loyd)超轻型坦克、维克斯-阿姆斯特朗(Vickers- armstrong) E-Light和Mk II中型坦克,以及美国克里斯蒂(Christie)悬挂式坦克,显然苏联红军从中受益匪浅。

苏联原计划将T-35量产,但只在1933年到1939年间生产了61辆。生产迟缓的原因与BT快速坦克和T-26坦克类似:品控差、装配工艺不佳、零件加工能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坦克性能。它体积大,转向系统不完善,难于操纵,特别是越障能力严重欠缺,有红军军官称它连大一点的水坑都无法越过。由于各成员空间相对封闭,除非坦克处于静止状态,否则无法协同操作和射击。每辆坦克成本相当于9辆BT坦克,于是苏联明智地决定将资源集中在其他型号坦克上。

T-35坦克主要装备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第5独立重型坦克旅,分为3个营。编制94辆,实际装备了不足60辆,不足部分由T-28补足。T-35几乎没有参加1939年到1940年间的伟大卫国战争,它的任务似乎主要是参加五一节和十月革命节游行。此外武器装备的进步很快就使得T-35落后了。1940年专家建议应将该坦克用于苏联红军军事学院的训练中,但最终仍决定继续服役。不过它的服役生涯因苏德战争爆发而大大缩短。在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卫战中,有些T-35成为固定火力点,大多数则在乌克兰的夏季战役中因机械故障而损失。

500

图:“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不久时两名德军士兵与一辆击毁的T-35坦克,它庞大的身形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其实最厚的装甲也才30毫米,大多数反坦克火炮都能对它造成伤害,这种多炮塔坦克很难指挥。

 

KV-1坦克的研发

虽然T-35没有参加西班牙内战,而且总的来说苏联坦克在战争中损失并不严重,但实战表明它们在面对新型37毫米反坦克火炮和大口径反坦克枪时十分脆弱。战争告诉苏联人他们的装甲性能过时了。

1937年11月,红军修订了重型坦克性能指标要求,新指标要求坦克能够承受1200米范围内76.2毫米火炮的直接命中,并使用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坦克一旦被击中会爆成一团火球。T-35坦克首先进行修改,在设计团队的呼吁下,炮塔由5个减为3个,装1门76.2毫米和2门45毫米火炮。新坦克要承担突破和反装甲双重作战任务。

哈尔科夫机车车辆厂也开展相关改进工作,不过由于大清洗运动,工厂缺乏资源和工程师,工作又交由列宁格勒的两家单位: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机械试制部巴里科夫(N. Barykov)领导的团队和科京(Zh. Kotin)中校领导的齐洛夫斯基工厂(Zirovskiy),科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最有想象力和最足智多谋的坦克设计师之一,他设计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强大的IS(Iosef Stalin)系列坦克。

1938年5月4日两个设计团队向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提交了初步设计方案:里巴科夫的T-100和科京的SMK(已故布尔什维克党著名领导人谢尔盖乌斯·米罗诺维奇·基洛夫,Sergius Mironovitch Kirov的首字母缩写命名)重型坦克。两种坦克主要功能和配置非常接近,主炮塔装1门76.2毫米炮,下方前部子炮塔装45毫米炮,一个重要的革新是采用了扭力杆悬挂系统,取消了原先低效的弹簧悬挂系统,采用宽大的铸造式履带,降低了对地压强,增强了坦克越野能力,考虑到T-100坦克58.9吨和SMK坦克45.9吨的重量,这一点十分重要。

500

图:一辆白雪覆盖的炸坏的SMK坦克,照片摄于苏芬战争期间。这辆SMK触发了一颗大型地雷。照片出现于西方媒体上时,德国人将其命名为T-35C。SMK是一种全新的坦克,以谢尔盖乌斯·米罗诺维奇·基洛夫(SergiusMironovitch Kirov)的名字命名,科京团队1938年设计。1940年苏芬战争时期进行了野战测试,发现过于笨重和复杂。

参加方案评审会议的委员们对这两种方案印象深刻,会议通过了设计方案并批准制造原型车,不过会议过程中也出现了几次紧张局面。科京勇敢地(或者说鲁莽地)向斯大林说出了对多炮塔方案的反对意见,认为这大大增加了坦克重量,严重降低坦克机动性,科京的几名工程师也大胆地支持了科京的意见,并与斯大林的密友、炮兵司令库利科展开争论,库利科更青睐层板装甲(某种复合装甲)。

500

图:SMK坦克与T-100坦克一样,最早设计方案都采用三炮塔,科京力陈多炮塔概念的缺点后斯大林下令去掉一个子炮塔,还说“这怎么看起来像个百货商店?”科京与OKMO的工程师制定了双炮塔方案,主炮塔装1门76.2毫米主炮,子炮塔装1门45毫米炮。

这场争论以工程师们的胜利告终,设计方案中的60毫米钢板装甲得以保留,并取消了一个子炮塔。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斯大林完全不了解军事,不愿妥协,有时对军事的干涉被历史证明是灾难性的,但这件事表明斯大林经常能够接受技术人员和野战指挥官就坦克设计发表的意见,他很聪明,能深刻地了解武器设计和军事指挥的要领。

1939年5月T-100原型车试制成功,首台SMK坦克则8月初准备妥当。两辆坦克在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试验场开始进行测试,测试人员来自列宁格勒两家工厂的工程师,他们都接受了驾驶坦克和操作武器必须的技能培训,军政主要官员参加了此次测试评审,其中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伏罗希洛夫元帅,他刚刚参加了另一种新型重型坦克的测试评审,这辆坦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KV重型坦克。

KV重型坦克是科京和他的助手叶尔莫拉耶夫(A. Yermolayev)不得已取得的成果。科京团队非常不喜欢双炮塔方案导致的超重重量和尴尬的乘员舱空间。1939年2月科京再一次在未获得官方首肯的情况下领导设计团队设计单炮塔版的SMK重型坦克改型。1939年8月向斯大林展示并赢得了斯大林的支持。官方批准试制,这就是KV原型车,并与双炮塔版一同进行测试。除了炮塔数量不一样,KV坦克基本继承了SMK的各项配置:车体、传动系统、光学观察瞄准系统、扭力杆悬挂系统。库宾卡的测试表明KV的机动性好于SMK和T-100坦克。不过1939年12月这三种坦克都参加了一次条件最严酷的测试:苏芬战争。

500

图:苏芬战争中苏联红军第20重型坦克旅的SMK,图片中可见加大的行走轮和加宽的履带。KV-1坦克也采用了相同设计,提高了坦克在雪地和泥泞地面通行能力。实战表明坦克还应具备摧毁芬兰地堡的能力,之后制造了SMK-2坦克。

1939年到1940年的苏芬战争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发动了苏芬战争,目的是沿苏芬边界获得有限的领土。红军在参战人数、坦克、飞机、大炮的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信心满满能够迅速赢得战争。但事与愿违,芬兰人的抵抗顽强而富有技巧。红军表现笨拙,战争一直拖到1940年2月中旬。由于经受不起损耗,芬兰人最终投降。

SMK、T-100和KV原型车编入第20重型坦克旅第91坦克营参加过多次实战,首次战斗是12月17日到19日的苏玛之战。对这些坦克来说这是场成败各半的战斗,总体而言KV坦克表现不错。12月18日的战斗中,芬兰人击中了KV坦克的炮管,KV坦克不得不撤退,但KV的机械部分可靠性高,它厚实的装甲对芬兰人的直瞄火力几乎是无法战胜的。

500

图:KV-1重型坦克通过冰冻河流上的木制浮桥。木材能均匀分散重量,因此冰层可以承受坦克的重量。KV-1坦克最终确定装1门ZiS-5型76.2毫米火炮,备弹111发,及3挺DT机枪。

另两辆坦克的经历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反而很是尴尬。12月19日,SMK和T-100在5辆T-28坦克伴随下在索玛附近投入战斗,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突破芬军防线。受惠于装甲的厚实,坦克很快突入芬军防线。战斗中SMK一侧履带被地雷炸坏,坦克手在红军火炮和其他坦克火力掩护下展开抢修并顺利修好了履带。意外的是发动机无法打火了。T-100坦克尝试将SMK脱离,但由于履带在冰雪地面抓地力不足无法完成任务。弹药渐渐耗尽,坦克手们只能放弃SMK。为了抢回这辆宝贵的试验坦克,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普洛夫(后来因在伟大卫国战争初期表现拙劣被枪毙,曾经和朱可夫将军是苏联最早两个坦克团之一的团长)亲自指挥第167摩托化步兵营发起了一次无效且代价高昂的救援行动,最终在2月苏军突破曼内海姆防线后才将SMK拖回。

500

图:这张KV-1照片摄于美国陆军阿伯丁试验场,照片中可以看出KV-1宽大的履带对地压强很低。KV-1坦克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委员克里姆.伏罗希洛夫(Klim Voroshilov)的名字命名,原名为“科京-斯大林”坦克。它的设计与T-34类似,外观简洁,只是没有斜面装甲,抗弹能力较弱。

苏芬战争的实战检验结果是KV-1投产,SMK和T-100停止研发。SMK-2进行了一番毫无意义的改进后也没了下文。另一方面,战争暴露了红军坦克在冬季条件下的性能缺陷。为解决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如配备压缩空气瓶和单独的点火电池。

 

KV-1坦克的优点与不足

KV-1坦克的机动性、坚固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坦克之一,能与之匹敌或超越它的也许只有T-34坦克。KV-1坦克车体和炮塔正面装甲分别为75毫米和90毫米,除了直瞄射击,大多数火炮都无法击穿它。虽然重达43.6吨,但一系列因素使它能够快速移动,公路时速达35公里,越野时速达13公里,这都得益于它装备了改进型SMK悬挂系统,这是一套12轮扭力杆悬挂系统;宽履带降低了对地压强;动力为一台500马力V-2K型12V柴油发动机,最大公路行驶距离160公里,最大越野行驶距离100公里,KV-1和T-34坦克成为苏联红军有效实施纵深作战理论的利器。

原本打算为KV-1坦克配备格拉宾设计团队研制的F-32型76.2毫米火炮,由于供应短缺只好用L-11型76.2毫米短管火炮代替,辅助武器为3挺DT机枪,1挺为同轴机枪,1挺装在车体前部,第3挺装在炮塔后部。车组成员共5人。

KV-1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1943年停产时也没能解决。初期主要是离合器和变速器问题,大大削弱了坦克的机动性,换档时坦克常常停止前进,无法保证高速行进。1942年美国陆军在阿伯丁装甲车辆测试场测试了KV-1的传动系统,发现它实在是太过时了,美军根本不会使用这种传动系统,驾驶员工作负荷太重。由于空气过滤器存在问题,发动机性能不佳。总的来说以上因素导致坦克驾驶困难。

乘员舱的情况较为糟糕,影响战斗发挥。舱门关闭后驾驶员和车长视野严重受限,难以有效执行任务。驾驶员潜望镜视界有限,前方狭长观察孔上的防护玻璃层压工艺落后,驾驶员常常难以看清前方状况。车长位置的炮塔顶部装有两具标准潜望镜,但他同时要指挥驾驶员、无线电员、炮手,还要充当装填手,因此坦克的战术机动性和协调性极差。

500

图:整个战争期间共有13500辆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采用了KV-1坦克底盘。1943年启动了IS坦克项目,研制过程中的一个方案是在KV底盘上安装1门可携弹71发的M1943型85毫米火炮炮塔,这一临时型号被命名为KV-85。KV-1-S是以最早型号为基础改进而来的轻型版坦克,装甲最大厚度为82毫米。

战争期间针对KV-1的不足一直在进行改进,力图延长其生命周期。1940年KV-1 1940型坦克问世,装备发射加长弹药的F-32型76.2毫米高速火炮,换装600马力V-2柴油发动机。有部分坦克的炮塔和车体装甲采用了粗糙的螺栓固定的35毫米增强装甲。库利科认为为了对付德军的大口径火炮需要加强坦克的装甲防护性,而短时间内苏联的工厂无法生产更厚的钢板,所以想出了这种办法。同年年底苏联的坦克工厂有能力生产焊接炮塔,炮塔加厚钢板取消。

1941年KV-1开始换装ZiS-5型76.2毫米火炮,这种火炮性能接近T-34/76坦克的F-34型76.2毫米火炮。这次换装仍归功于科京设计团队向斯大林和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提出的意见。KV-1换装F-34结束了红军中型坦克火炮威力大于重型坦克火炮威力的尴尬局面。先前的防护性能不足的焊接炮塔也更换为更好的铸造炮塔,生产上也更容易,后炮塔凸出部分也取消了。

KV-1最为独特的改型是KV-8喷火坦克。苏芬战争中苏联人发现轻型喷火坦克在反坦克火力打击下十分脆弱,战争结束后研制工作启动。KV-8用1门45毫米火炮取代了KV-1坦克的76.2毫米火炮,并在炮管上加上了护套,节省出空间加装1具ATO-41火焰喷射器。该火焰喷射器每10秒钟可喷射3次,KV-8携带的燃料可发射107次。

500

图:KV-1原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生产,列宁格勒被包围后KV-1的生产转移到车里雅宾斯克,另一个在KV-3上安装107毫米火炮的生产也搁置,转而在KV-3底盘上安装85毫米海军炮用于列宁格勒的防御作战。

 

KV-2“无畏战舰”重型坦克

苏芬战争是一剂催化剂,实战证明KV-1设计合理,并以它为基础研制火炮支援改型,也就是KV-2。苏芬战争表明,红军现装备的坦克性能不足以有效应对芬兰军队的防御工事。西北方面军尤其是第7集团军司令员克·梅雷茨科夫强烈要求为红军提供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重型坦克,只有这种坦克才能攻克地堡等坚固支撑点。红军立刻组织相关单位启动三个研制项目。布尔什维克工厂(OKMO)团队在T-100的车体上装1门B-13型130毫米海军炮,型号名为T-100U,但未能投产。原因是陆军无法获得足够的海军炮炮管和半穿甲弹,当时的苏联海军刚开始大规模扩充,目标是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与这一有些空中楼阁味道的项目相比,科京的设计团队通过不断试验以KV为底盘研制出生产工艺和成本都得到简化的改型更有意义。

500

图:科京领导的TsKB(中央设计局)负责KV-1 1942型坦克的改进工作,车体装甲防护从75毫米增加到90毫米,新设计的炮塔装甲更厚,正面厚度达到120毫米,但增厚的装甲降低了坦克的机动性能,因此驾驶KV-1 1942的坦克兵们对它的评价好坏参半。

另外两项尝试是在KV车体上安装152毫米BR-2火炮和203毫米B-4火炮,但试验一直没能完成。第三项改装化了两周时间,在KV底盘上装1门152毫米制式榴弹炮和2挺机枪,并以KV-2的型号名投产。原型车1940年2月10日试制成功,不久后送往卡累利阿地峡参加实战检验。1940年时对应否将该坦克投入实战还有些争论,资料表明梅雷茨科夫和其他一些红军将领在报告中对KV-2在战斗结束后进行的攻克敌方防御工事和地堡测试中表现出的能力表示肯定。

KV-2有着二战所有参战坦克最独特的外观。它的车体沿用KV-1坦克车体,为装上强大的152毫米1938/1940型L20榴弹炮,设计了一个重达12.19吨的庞大的立方体炮塔,高度达到了4.9米,KV-1可只有3.1米高。不过它在隐蔽性方面的严重不足由炮塔装甲补足,KV-2坦克的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110毫米,侧面也有75毫米厚。

战争的头几年大批KV-2坦克投入战斗,除了极近距离直瞄火炮的直接命中,没有武器能阻止它的前进,对德军士兵来说最好的结局就是打坏它的行走机构,迫使红军坦克手弃车而逃。由于它庞大的身躯和厚实的装甲,KV-2的坦克手们给它起了个“无畏战舰”的绰号。

尽管如此,KV-2为其巨大的火炮和坚固的装甲付出了很大代价,它的作战机动性受到设备、变速器和乘员问题的限制,这些问题在KV-1上就存在,而KV-2高达53.8-57.9的重量让这些问题雪上加霜,偏偏KV-2坦克使用的还是原来的老式500马力V-2柴油发动机。

KV-2最高公路时速为25公里,最高越野时速12公里。在高低不平地面作战时,炮塔的横向旋转受到很大限制,这制约了它的战斗灵活性。静止状态下它是一部强大的战斗机器,但机动性和速度实在欠缺,而战争头几年这两种性能对坦克十分重要。

500

图: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的KV-2坦克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采用了简化设计方案,类似T-34坦克。铸造炮塔重新设计,比焊接式炮塔生产工艺简单,还简化了行走轮,车体采用标准化的拼接式装甲。

 

KV-1和KV-2坦克的实战表现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的进攻达成了战役突然性,红军损失惨重,并对武装力量进行重大重组。1941年红军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包括其庞大的装甲部队。尽管苏联红军整体表现不佳,但KV-1和KV-2坦克让德国人感到震惊,德军没有能够在火力和装甲上匹敌的坦克,也没有足够威力的反坦克火炮。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回忆录《战士的职责》中是这样记录的:

“KV坦克简直打蒙了德国鬼子,它们根本就不怕德军火炮,无论哪种。它们回来时的景象真是壮观:坦克上到处都是被打出的坑,密密麻麻,有时连炮管都被打穿了”。

500

图:工人们与KV-1B坦克兵热烈交谈。KV-1B于1941年问世,它的铸造炮塔更厚,履带护罩造型独特,照片中的KV-1B喷涂冬季迷彩和标语,车体后部托有备用燃油箱。KV-1B增加了1挺机枪。

以下为德军驻立陶宛的第1装甲师1941年6月23日与红军KV-2坦克的交战记录,这是德军与KV-2坦克遭遇时的典型场面:

“我们在700米距离时开火,越来越近,很快只剩50-100米,战斗真激烈,但我们没有任何进展。苏联坦克继续前进,所有穿甲弹都弹飞了,50毫米和75毫米反坦克炮直瞄射击毫无效果,有辆KV-2被打中70多发炮弹,可没一发炮弹能打穿它。最后极少几辆终于停下了,因为我们所有火炮都朝它的履带开炮,然后用大口径炮抵近射击,最后派人用炸药包炸”。

1941年KV-2主要因故障或缺乏燃料而损失掉,一般都是车组弃车。坦克第41师的33辆KV-2损失了三分之二,只有5辆损失于德军的攻击。KV-2的数量太少,无法逆转苏联红军西线防御的崩溃。

到1941年7月红军中只剩下500辆KV-1和KV-2坦克,1941年10月KV-2坦克停产,原因是工厂东迁,到此共生产KV-2坦克334辆。仍有少量坦克继续在阵地战中担任坚固火力点的角色,如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保卫战及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500

图:KV-2巨大的炮塔从BA-10装甲车后探出头,1941年。KV-2车组成员6人,装1门M1938/40型152毫米榴弹炮,备弹36发,还装有2挺机枪。原本KV-2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火力支援,它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似乎证明它能胜任,但在伟大卫国战争初期的残酷战斗中,它并不能令人满意。当生产KV-2坦克的工厂搬迁离开列宁格勒后,它的生产也终止。

1940年科京领导的设计团队以KV-1为基础又研制出KV-3重型坦克,并制造出2辆原型车,这种坦克满足1942年时红军对重型坦克的技术要求。这辆名为220工程的坦克车体加长,炮塔加大,装1门107毫米主炮,而222工程则保留了KV-1的基本外部设计,但对炮塔布局做了改进。它需要全新的发动机,这可能会对1941-1942年的坦克生产产生较大影响,而这是战争中一段关键时期,所以最终KV-3没能投产。

500

图:这张照片展示了KV-2坦克威力强大的火炮。虽然这种坦克难以操作,但它防护性能好,能够经受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多次命中。

KV-1-S坦克是为了满足红军的野战要求和生产要求改型而来。为了达到40公里的最大公路时速,装甲厚度降低,前部正面装甲为60毫米,炮塔更小,装甲更薄,换用更轻的行走轮和新型变速箱,改进主离合器和发动机的冷却和润滑系统,提高了坦克的行驶速度和机动能力。KV-1-S于1942年8月投产,到1943年新改型投产前共生产1370辆。一些坦克部队指挥官如卡图科夫将军不是特别喜欢KV-1-S,他说如果KV能装上比T-34坦克威力更大的火炮,也许他可以不在乎KV坦克的其他缺点。

战争末期

KV-1和KV-1坦克停产时,苏联正生产出更多战斗力和生存力更强的新型坦克,但KV系列坦克并没有退出伟大卫国战争。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第53近卫重型坦克旅的KV-1参加了7月12到14日间最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彻底遏制了德军的攻击势头。1944年末KV-1坦克参加了东普鲁士战役,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步兵提供支援。还有一些KV-1和KV-1-S坦克参加了1945年4月到5月间的柏林战役。在战争末期,许多KV-1坦克回归了支援的角色,如在ISU-152自行火炮团中担任指挥坦克。可以肯定的是,KV坦克的车体和底盘影响了1943年后的一系列坦克设计,而这些坦克在各参战国的坦克中是最为出色的。

500

图:德国情报机构人员正在观看德军士兵操作KV-2A坦克。这种坦克虽然火力强大但笨拙。如果不是在平地上,准备措施完备的德军坦克能够在近距离上击败它。而在1941年到1942年,德军仍处于攻势作战中,KV-2“地堡杀手”的威力无处施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