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丰富和其他地方有本质区别,这是一种生存智慧,更能体现普通人的生活态度
【本文来自《吃过北京和山西的面食,感觉就是以咸味为主,突出特点是缺少鲜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个祖籍河北的山西人提供一个自己的视角,(源自我一个知乎回答)
大家都知道山西是面食之乡,尤其是山西人自己爱说自己是面食之乡。
但是很多外地人不理解,觉得山西的面食虽然花样多、形式多、但是味道和大种类也就那样,凭什么说是“面食之乡”呢。
所以说,这个“山西面食”问题咱还得说下历史问题。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农业时代是非常不好的地方。山地贫瘠、土地干旱、种的粮食品种单一还量少,在人口爆炸后,很多山西人逐渐被迫安家在穷山僻壤。
等等,你以为我说的黄土高坡的那种“山里”?
那是好的!
能搬到黄土山里的山西人还算富裕的。起码黄土高坡可耕种的地方还是大的,就是水少点。
山西的“穷山僻壤”是这样的。
山都是没有水没有树的石头山、山间仅有小规模不连贯的能种植粮食的土壤,土壤里都是砂砾没有什么水分,可种植的作物少,产量更是低的可怜。山西很多地区曾经被联合国相关机构称之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就是这样的穷山僻壤,就有几百万人山西人赖以生存。
这些山民,常年以小米、玉米、高粱米、土豆为食,尤其是土豆,是这些大山里的人们常吃的食物。土豆耐高寒、耐旱、不挑土壤、产量大,成为明清以后山西山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同样是吃单一食物,但是这里就能看出山西人的不同。
就是土豆、常年吃土豆、灾荒年没别的吃的只能吃土豆、丰收年则可以敞开了吃土豆。一年到头吃土豆能吃腻了这种生活。但是山西人就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明了上百种吃土豆的方法。
蒸的、煮的、配上野菜和起来吃的、做成饺子一样的、做成面条一样的、做成米饭一样的、做成糕一样的,配着其他粗粮,改变口味改变形状、改变做的方法,来回翻新的做土豆。尽量把常年吃一种食物造成的“吃腻”的感觉降到最低。
其实山西的面食也一样,老百姓吃的面食以粗粮为主,为了避免“吃腻”,就采用各种方式改变面条的形状和做法,或者改变各种面食的比例,用各种方法做出“能当菜吃的主食”。
《亮剑》电视剧里,山西人楚云飞说,山西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菜。那确实是的。
因为山西可耕种土地少,缺水,蔬菜的种类就很少,山西人只能围着主食转圈圈。
山西面食丰富,跟其他地方面食的丰富是有本质区别的。
别的地方面食种类丰富,是由于食材多、搭配多、面的种类自然能多变,配合不同的做法能搭配出各种鲜美的味道,是一种“美食拓展”。
而山西的面食丰富,则本质上是一种对付食材单一、蔬菜匮乏、又要注重口感和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生活品质的“生存智慧”。
相比来说,在古代出产有限、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山西人这种“为了对付吃腻而进行的富有创造力的美食发明”,我个人觉得,更能体现普普通通中国人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