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编“专用校”分数远超985,选名校不如选就业?
据《财经》杂志相关文章,日前,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江苏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投档线,其中物理等科目类提前批次投档线显示,上海海关学院两个专业组投档最低分分别是648和657分,远超部分985、211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据公开信息显示,物理类657分在江苏省排名2618名,这个位次超过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最低位次,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省的录取最低位次为2662名。
文章提到,今年部分高分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权衡名校因素外,其中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成为家长看重的因素之一。有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并不明显,此前很多高考生和家长报考志愿时,“很多都是分数思维,现在开始转向行业思维或产业思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部分高分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权衡名校因素外,其中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成为家长看重的因素之一,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并不明显。此前很多高考生和家长报考志愿时,“很多都是分数思维,现在开始转向行业思维或产业思维”。
毛宇飞解释称,高考填报志愿的分数思维,是指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和位次,按照以往的录取规律,去选择对应的院校和专业,更倾向考虑学校的实力和专业等综合因素。但是今年可以看到媒体报道中出现一些高分考生,放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志愿填报时更倾向结合专业兴趣和未来就业,“学生和家长的报考思维转向行业或产业思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志愿时,会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能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四年的大学学习能不能带来一个好的就业结果。
文章中一位受访的学生就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在高考分数出来后,因为成绩不大理想,这名学生和其父母认为比起更好的名校,选择毕业后就业率较高的民办大学是更不错的选择。
在今年的高考填报志愿中,珠三角一带的考生晓明(化名)也经历了志愿填报的两难,并且还因为志愿填报引发了亲友间的争执。晓明是一名物化生高考考生,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能在一般的一本大学和好一点专业的二本大学之间选择志愿填报。
晓明告诉《财经》记者,高考分数出来后,他的家长认为他的分数很“尴尬”,很难选到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不如退而求其次选择一所全国知名的民办类科技大学,因为那所大学的专业都比较务实,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广东省本科生就业率平均值。王晓明父母认为,大学的排名和名气对学生本人来说“意义不大”,还不如更看重就业。
但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中亲戚的反对,亲戚们认为如果有可能,还是应该考虑去上个好大学。毕竟几年后的就业形势犹未可知,目前不该将专业因素看的那么重要。
王晓明父母的志愿填报建议,遭到了其亲友的强烈反对。王晓明的亲友认为,能选择好的大学,还是尽量冲一下好大学,专业因素则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几年后的就业形势很难判断。
专家认为,现如今的高考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环节,其实就已经进入了职业规划前置;在选择大学就读专业时,就开始提前选择未来就业的赛道,而不是像此前的大学生上了大学才作职业规划。
现在的考生,在高考报考志愿的一刻,“就在想我到底是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毛宇飞关注到关于志愿填报的各种不同观点。比如,有观点表示放弃知名985高校是一种短视行为,忽视了知名高校自身的积淀、平台的作用和人脉资源等,名校更侧重宽口径人才的培养。
也有观点表示,大学所学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没有强相关的关联,选择学校更重要,进了大学还可以再换专业。“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场,包括阅历和经验也不一样,只是看你更看重什么。考生和家长也会想,我这个分数本身能上名校,为什么我不选择名校,选择普通院校的专业。
其实,志愿填报背后是考生和家长权衡过利弊之后的理性的选择,不管是做哪种选择,很难说选择到底对不对。”
毛宇飞表示,高考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背后的行业思维或产业思维,其实是职业规划前置,在选择大学就读专业时,提前选择未来就业的赛道,不像此前的大学生上了大学才作职业规划,在高考报考志愿的一刻,“就在想我到底是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毛宇飞提醒,专业选择只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实现职业目标还有众多环节,比如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实务能力的培养等,这包括积累知识技能、数字化技能和就业中的软技能等,以应对未来行业变化、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影响。
对于高校来说,高校在竞争生源时逐渐激烈,也会倒逼高校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逐步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拥抱行业的变化,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