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从中国偷师能成吗
10年前,中国企业大量进军印度,然后被杀猪盘,现在中企投资印度受到限制和劝阻,不少已经投资印度的中企也被迫撤资、贱卖。
保变电气印度子公司的90%股权以约1.3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向印度阿特兰塔电气转让,此后,保变电气将完全退出印度。保变电气不仅掌握了特高压变压器的核心设计,还攻克了绝缘材料、高压绕组等关键技术,拥有上百项专利,参与了中国90%以上的特高压工程建设。中冶赛迪的煤气干法除尘和水渣转鼓工艺是独门绝技,帮塔塔钢铁建成的2号高炉号称“世界新建最大”,炉容5873立方米,年产铁水437.5万吨,使印度钢铁产能提升至1.54亿吨/年,逼近中国产能的15%,半年多后印度翻脸,宣布对中国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
印度明显想强行偷师,问题是能成吗?
坊间很多分析试图证明不行,但缺乏说服力:为什么中国行,印度不行?
从工业体系、技术阶梯、国际竞争出发是缺乏说服力的,供应链也是可以重组的,中国的供应链老大位置不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今日印度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条件比40年前的中国好,今日印度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比40年前的中国好,印度在欧美的留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中国,印度与欧美日韩资本的关系比中国好,单从客观条件来说,没有理由中国行,印度不行。
但从主观条件来说,就很不一样了。
40年前改开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崇洋媚外的年代了。很多人会极力否认,坚信20-30年代才是全盘西化的时代。这没错,但20-30年代的全盘西化是在精英和知识阶层,对底层劳动大众的影响不大。80年代的崇洋媚外是全社会、全层次的,民族虚无主义盛行,《河殇》的影响不可否认。那是冰箱彩电初步进入千家万户的年代,但进口>组装>国产的鄙视链是确切无疑的,是如今花溢价追进口品牌被称为智商税的一代难以想象的。
但是这种虚无和自我否定的副产品是虚心接受西方从硬科技到管理理念。实际上该接受的不该接受的一股脑接受了,有些负面后果现在还在影响中,比如过度注重量化的KPI。但这是成长的阵痛,接受的有益的东西更多,否则没有这40年的高速进步和可预见将来的继续进步。
同时,意识形态和“培养依赖”使得西方在关键技术上永远留一手。打破封锁是求生动力,“肥水不流他人田”则是另一个动力,迫使中国不断完善工业体系,补上短板,建立自主、可持续的发展循环,逐步打造成世界最大制造业、供应链和人才体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也精华与糟粕并存。承认中华文明中存在糟粕是痛苦的,但这是事实,否则中国也没有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事情了。但是从鸦片战争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经历了被动和主动的打破旧思维、旧传统的过程,改革开放是建立新思维、新传统的过程。这是印度缺乏的。
印度和中国一样,古老文明里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印度没有经历过破旧立新的过程,在印度教政教合一的政治生态下,还强化了,实际上阻碍了印度的发展。
印度教强调天选和秩序,强调内省和苦修,强调永恒和满足。这些在人生哲学上有其深刻之处,但作为激励人心和社会发展的主流认知,也有反进步的因素。
与印度人共过事的都知道,他们聪明、好钻研,但即使是工程师出身,业务上甚至初有起色,也一有管理岗机会就换轨发展,脱技入管。这从个人发展来说无可非议,但对于团队和技术发展来说,就缺乏稳定性、连贯性。
这或许和印度人才队伍里还是婆罗门与刹帝利居多有关。在文化上,婆罗门是“通上帝”的,专注于驾龙术;刹帝利是“通国王、大臣和总督”的,是管人的。只有更低的吠舍才会从事手艺,首陀罗则命中注定只管干活。达利特是生来被踩一脚的,更需要安心、专注被踩一脚。
现代印度在字面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深刻的文化和思维影响不是一纸法令就能废除的,野蛮落后的寡妇自焚殉葬都还废而不除呢。
婆罗门和刹帝利恰好是印度人里文化程度最高、活动能量最大的。尼赫鲁家族就是婆罗门,莫迪倒是吠舍(古杰拉特的吠舍和首陀罗合并,但莫迪家族是做小生意的),但用印度教凝聚印度强化了印度文化里“务虚重于务实”的思维。
毋庸讳言,不少印度裔人士在欧美大公司里身居高位,并非因为歪门邪道,他们是靠业绩和见识升上来的。但这也是在欧美有执行力的现成体系支持下做到的。在有执行力的团队支持下,务虚可以比别人看得远、走捷径。问题是大家都务虚的话,执行力就不复存在了,毕竟物理世界是实的。
美国很多大公司由印度裔高管领导,如谷歌的皮查伊、微软的纳德拉、Adobe的纳拉延、IBM的克里希纳等,金融界还有更多,IT和金融恰好是“寄生”在实体经济上的,这是印度裔“擅长务虚”的另一实证。
在欧美的经济执行力越来越拉胯的现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远见越来越落不了地。在本来就缺乏执行力的印度,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远见更是索性不管用。
现代印度需要首先发展起足够的“实”,才谈得上发挥“务虚”的长处。
不管有没有中企进入印度,印度已经有了一个松散但庞大的工业体系,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完整性和体系性更加缺乏。但西方资金和技术的“优惠”和便利加上印度文化与思维上“重虚轻实”使得印度工业和科技发展“走近路”,注重与西方的横向对接,但缺乏纵向的自主闭环,发展上永远服务于西方,永远落后于西方。印度航空工业的反复引进就是先例。本来接受天选的印度文化对落后于西方没有心理压力,但在中国都开始领先西方的现在,印度越来越坐不住了,对中资下手杀猪盘就是病急乱投医。
然而,“中企遗留产业”在脱离中国后,去工业化的西方接不了盘,印度自己没有闭环发展的能力,脱离中国技术支援和供应链只有最后枯萎、凋谢。印度偷不了中国的师。
中国也强调“融入”、“接轨”,但是作为自成体系的整体融入和接轨,其结果是成为房间里的大象。印度是在元器件层次上的融入和接轨,其结果在最理想情况下也不超过散件组装,一般来说只做得到五金店的个别货架。
在鸦片战争里,中国被打败了,但中国没有倒下。在最暗淡的年代里,中国也只是半殖民、半封建。印度没有鸦片战争这样的时刻,但直接成为殖民地。今日印度思想和文化是印度教和殖民思维的奇特混合。不经过文化大革命这样去芜存菁的痛苦,就难有改革开放这样推陈出新的辉煌。
印度繁琐、不接地气的法治体系也不利于印度的原始资本积累,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印度留学生到中国偷师是一个新话题。这事说来好玩,且不说到底有多少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硬科技,一方面人人都在抱怨中国理工科(哪怕是985、211)毕业生(不管是本科还是硕博)“学不适用”,另一方面担心都没有中国入职经验的印度留学生偷技,个中矛盾,似乎没人在乎?要是感觉印度连中国大学课堂里教授的“科技通识”都不懂,那也太小看印度了。
印度崛起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