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德国,用人民币感受德国的物价,我瞠目结舌
作者| 木马君
回到德国郊外的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超市里采买。
之前的几年在国内,几乎从不亲自去超市买菜,已经习惯了在打车去上班的路上,打开买菜APP,迅速地买好今天需要的日用和菜品。
而在德国,自然没有了这样的便利,采买打扫洗涮晾晒,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
我们先去了一家重新装修后开业的超市,叫做PENNY,在德国这属于一家廉价超市,商品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在这家超市里我们买了一些面包,水果和调料,花了大约六十多欧。
因为PENNY超市里的东西不够齐全,于是下午我们又去村里的另一家超市Edeka继续采买。
村里的这家超市的定位属于中档,走品质路线,蔬菜水果的种类比较多,菜品新鲜,而且有很多有机食品,超市里设有鲜肉柜台,可以买新鲜的肉类和现切的奶酪和香肠。
在这家超市,我们买齐了这两天家里需要的食物和饮料,结账的时候一看,130多欧,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出头。
我和木马爸爸对视了一眼,都有一点小小的咂舌,不过是买了小小一个纸箱的东西,只够我们全家大约两三天的吃喝用度,居然在两个超市已经花了总共约两百欧了(约1600多人民币)。
从去年夏天回德国,便总是听邻里朋友抱怨,这两年物价上涨,日用开销增加了很多。如今自己开始采买,才有了更深地感触。
爱吃甜食的邻居抱怨道:原本几毛钱一块的牛奶巧克力,现在居然卖到了1.99欧。他半开玩笑说,这下他真的要戒甜食了。
最近我们常常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进了休息区的洗手间,赫然发现,多年来一直是5毛钱一次的洗手间使用费,现在已经涨到了1欧元。
没想到,连上厕所都变贵了。
我在心里粗粗地算了一下,按照我们平时的家庭采买习惯,一周的日用品和食物开销就要超过三百欧,一个月便是1200-1500欧(约1万-1万2人民币)。
这对于德国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即使是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也忍不住要思量一下,在超市里也没有那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轻松了。
而这些仅仅是一日三餐,如果再考虑到家庭里的其他必要支出,房租/房贷,汽车油费,保险,水电气,家庭旅行。。。
对于德国大部分人来说,物价涨了,工资却没有涨(有些甚至还降了),难怪很多德国普通家庭的生活突然变得捉襟见肘。
我们邀请要好的邻居来家里吃晚餐,大家的话题也总是绕不过物价问题,邻居朋友说,现在他们家已经不经常去镇里的Edeka买东西了,改成去隔壁镇上更廉价的ALDI超市采买了,这也是一种消费降级。
曾经,德国本地的中产家庭不爱去走廉价路线的ALDI买东西,多少有点“伤面子”,而如今面对实实在在的家庭支出,面子不如一日三餐重要。
我忍不住拿起超市里的账单研究起来。仔细看来,会让账单上的数目飙升的,主要是几个因素:
去哪里买决定了账单的大小
德国的大型连锁超市有很多,零售业很发达,每一个连锁超市都有自己的定位。在你选择去哪一个超市采买的时候,往往已经对账单有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已经把店铺开到了国内的ALDI(奥乐齐),它在德国是以超级性价比著称的廉价超市,可以理解为德国超市线下版的拼多多。
品质还凑合,价格卷到极致,这是ALDI的特色。
它还会印制每周的特价海报,告诉你本周什么东西最划算。如果你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且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超市的特价海报,去ALDI真的能省出不少钱。
说实话,我们家向来不是ALDI的目标用户,因为我家附近没有ALDI分店,且我也不愿意花时间成本去研究如何在超市省钱。
木马爸爸也不爱去这样的超市,因为他朴实地相信,当一个商家把成本卷到了极致,这里面纵然有很多优秀的管理经验,但是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
一大盒鸡肉卖一两欧元时,你无法相信它是优质的食材,更不愿去想象它产出的过程。
想要讲究品质,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这些年,我们家的消费理念一直是,可以不买奢品华服,但是不要在日用吃喝上省钱。
其实很多德国家庭都是类似的消费观念,比如买肉和香肠,我们尽量买鲜切柜台的肉,因为大部分是巴伐利亚州本地的肉品,也更新鲜。但是代价是比冷冻柜里的盒装肉贵了不止一倍。
三口之家的晚餐烧烤,买了四片厚切的牛肉,花了50多欧(约400多人民币)。
家里的日用饮水,不想买最便宜的塑料瓶的(因为担心微塑料),买玻璃瓶装的水,价格就会贵上一些。
还有牛奶,早餐谷物,水果,蔬菜,如果买品质好的,甚至是有机的,那价格立刻翻番。
左下角的BIO标志,表明该食品是有机的
如果只买超市里最便宜的白牌产品,只买最便宜的牛奶和肉,那开销其实不算太高。
但是,但凡想要追求自然健康的食材,希望家庭餐桌上不仅有新鲜牛肉,也能有莓果蔬菜,还能经常吃上海鱼,那采买的账单便飙升了。
同样是一个纸箱的食物,可以是50欧,也可以是150欧,区别就在于对食材的品质追求。
人工和服务贵到离谱
在德国这样的西欧国家,人工和服务都很贵,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
但是这次回来后,仍然被各种服务的价格震惊了一下。
我们在德国家里休假期间,自然也要处理生活垃圾,在德国小镇扔垃圾太痛苦了,此处省略万字血泪史。
因为我们这几年不常住在德国,因此度假期间我们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装在一个指定的垃圾袋里,等到收垃圾日到来时,市政部门会收走。
市政的这种服务通过垃圾袋来收费。
这种指定垃圾袋是个灰色的大袋子,比常见的蛇皮口袋小一些,需要在市政部门那里购买,一个袋子要8欧元(65人民币)。想到扔垃圾的成本,我在厨房做饭都变得小心翼翼,尽量避免产生垃圾。
木马父子回到德国后,去了镇上的理发店,于是体验了一次德国理发的服务。两个接近平头的男生,没什么造型要凹,只是修理了一下头发,两人花了80欧。
至于全身按摩这种我们在南京常常享受的服务,在德国更是属于奢侈品了。
在德国但凡要用到人工的地方,费用都很高,难怪千万富翁尼克也要亲自动手,爬上花园里的大树上,自己伐木。
尼克家的树
但换句话说,如果你有一门手艺,且吃苦耐劳,在德国真的很容易发家致富。欢迎国内广大的理发师,按摩师,园丁,水电工来德国就业,拯救一下这里的消费者。
最后,来分享一个最近震撼到我的价格标签。
前几天,陪木马父子去建材市场买东西,在市场入口立着几个石雕,是看上去做工比较粗糙的石马,可以用来做花园里的装饰。
我随意瞟了一眼,这马普普通通,造型也谈不上特别,工艺也谈不上精细,一脸蠢笨,再看了一下价格,我倒抽一口冷气,我的天!
这匹马要3900欧(约3万多人民币)!
除了价格毫无亮点的石雕马
我心里大惊,这丑东西凭什么这么贵,这难道是徐悲鸿亲手雕的马吗?
木马爸爸见怪不怪地说,这马虽丑,但也需要人雕刻啊,而且还需要人工运输,搬运进花园,成本自然高了。
我抚住胸口,忍不住打开某宝,看看石雕马的正常价格,这才平复了一下心情。
回德国两周,已经深刻感受了这两年物价的变化。
这几年世事变化,生活不易,不管在中国还是德国,愿普通家庭都能扛住生活的压力。
瓜友们,你们怎么看?德国的物价你们觉得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