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薪酬,还有什么导致了航天精英的离职?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娄昆(铁路工程师)】
2018年9月27日,自媒体公众平台紫竹张先生发布《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一文,此文以该研究所前后矛盾的公文为出发点,替离职者打抱不平,继而剖析体制内存在的问题,因而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各新闻媒体争相转载。同日该文于公众平台删除。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原文内容:紫竹张先生首先对事发单位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进行了简介,而后引入此次事件的主要论据:2018年9月17日该单位的公文原稿。该文首先表示离职员工张小平是单位基层员工,后又提出该员工由于是技术骨干、掌握核心技术,因此离职会造成巨大影响甚至登月,前后充斥矛盾的公关文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随后,作者对该员工在体制内的不公平待遇进行声援,以其前后近5倍差异的年薪,对国企不重视人才的又一轮口诛笔伐,并剖析体制内的部分乱象。
以笔者角度认为,该文被大量删除原因有二:第一是有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形象,影响其未来发展,且可能存在不实报道;第二则是该文作者剖析该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之后,继而扩展到对体制内的国有企业进行“地图炮”式攻击,触碰了红线。
对于行业发展而言,单一企业的形象损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他企业员工看到后,以此产生对于自身所在企业的失信和质疑。
原文列举了国企的两大特性:第一是没有淘汰制,闲人只能养不能开、领导只能上不能下;第二是政治正确大于业务正确。这两句话精准的掐住了大部分类似企业的脉门,字字珠玑切中要害。虽然后续论述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但是丝毫不影响这两句总结的精准性。
但是国企的问题仅此两条就能都概括了吗?产生这类问题的缘由是什么呢?既然作者声称是国企的问题,那是否所有的国企都有此症结呢?这些就是原文作者没有论述的。
笔者认为,其主要抨击的国企都具备一定的垄断属性,例如航天、石化、铁路等。这些行业由于具备战略意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类似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营模式。国企的工作任务主要基于国家战略发展而部署,在行业发展放缓之时,除却少部分核心工作人员需要继续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研究,大部分员工处于怠工状态。但这种奇怪的平衡会被国家发展路线的转变所打破:航天热的时候,各类航天研究所忙的如火如荼;高铁大规模建设之时,总公司、铁路局、设计院、施工单位近乎于24小时连轴转;前段时间中兴事件又引发了芯片企业的一波浪潮。所以,国企工作清闲这种一概而论的判断是很片面的。笔者认为国企的工作包含如下八字特性:忙时忙死,闲时闲死。工作总是在爆发性的忙碌和风淡云清的平静中交替变更、周而复始。
其次是国企的工作方法比较传统。由高层发起、引进项目,由中层监督工作进度,由技术骨干将工作碎片分解,最后交由庞大的基层员工各司其职分别完成碎片化后的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技术骨干分解后的工作,其工作难度随层级的增多会逐渐下降,最终落实到员工个体的工作内容往往不需要创新、发散的思维方式,从某种角度大幅度降低了入职员工的门槛,容错率也较高;缺点也很明显,过多的层级导致机构臃肿复杂,由于分工不均导致内部矛盾严重,不能保持绝对公正的利益分配都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除却前文提及的项目引进及进度管控,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中高层的主要日常工作。
因而,一家合格的国企需要具备两种素养:第一是在相对清闲的时候找到额外项目满足员工的收入需要,并督促各部门按时保质完成工作;第二是需要一定专业过硬的技术人员,将工作分解至与基层员工的工作能力相匹配。前者需要深谙企业内部工作模式,并具备丰富人脉以获取行业情报信息,后者则需要精深的专业技能以扛起工作重担,也就是所谓的技术骨干。
无论是离职后其单位的仲裁描述,还是后续追加的文字解释,都可以看出本次事件的男主角就是其单位内部的技术骨干。但是,这类对社会贡献极大的人才往往只能得到重用却较少得到提拔,这是为什么呢?
回顾刚才提到的两点素养。首先是通过人脉找额外项目:按照大部分国企的分工模式,在企业中承担此项工作的往往是中高层的管理者,基层人员最多就是在工作中发现合适的项目然后引荐给领导,后续的交涉、谈判以及合同签订就交由上级完成。
以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中高层不仅需要具备大量人脉资源,更需要深谙行业内部规则,在后续工作中权衡各方利益关系。因而大家在议论得到提拔的人时,总喜欢扣上“关系户”“站队正确”的头衔。最终推选出的人选一方面是庞大关系网下的人情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企业能够在外部资源匮乏的时候,通过人脉资源度过难关,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点素养是分解工作。对于单一项目而言,个体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工作进度及完成质量,只有对工作具备强大的横向及纵向的认知,才能把工作分解至零门槛,以便于底层员工开展工作。而这样重要的工作不仅不需要任何行政地位作为支撑,反而在基层更能保质保量的进行——能称之为技术骨干的人才,大多具备极强的自律性及上进心,因此上级会通过允诺前景、提升报酬等方式,让这些人才甘于奉献拼搏,即便有不情不愿,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体制内他们也绝不敢有丝毫忤逆,否则就是自毁前程。此次事件的主角张小平可以说是广大被压榨的基层员工的缩影:在基层岗位兢兢业业,一心希望用宝贵的时间换取晋升的空间,却难遂心愿。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都饱受关注也充满争议,更何况随国家日益强大而肩负更多责任的国企,其用人提拔过程难凭三言两句就解释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行体制内,单一的技术过硬难以支撑其行政地位的提升。
由此可见体制内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是十分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好的描述了这种现状,如果没有人员岗位调整或新设组织机构,基层员工是不可能有任何晋升机遇的,因此,该谈薪酬的时候谈理想、该谈未来的时候谈责任成为了常态。但是总用“空头支票”进行激励是不足的,所以国企内部逐步增设了技术审核、审定的相应岗位用以提升这些从专业技术角度为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倒不是说这样的岗位是虚职,恰恰相反,能够坐在这些岗位上的人都是企业的绝对中坚力量,只是因为其他的缘由,除却技术方案的制定外,很难在其他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份“铁饭碗”的工作仍然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庞大的社会人群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满含上进心、终生为事业般的奋斗,抱着混吃等死、得过且过心态的大有人在。在项目来源及工作进度都有所保障的背景下,国企营造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也创造了滋生上述人群的温床。
这类人员往往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无病呻吟、倚老卖老。一份已经充分碎片化的工作很难说有什么技术含量,尤其是国企的工作大多在规范、标准的约束下进行,所以大部分时间内工作量并不大。但是这类人群为了能够一份一天的工作干一周、一周的工作干一个月,他们会夸大自身的工作量,并强调自身的工作难度超乎以往。
与此同时,他们深知自身的专业技能难以在社会中立足,脱离了企业生存都很艰难,所以他们粉饰自身的工作性质,冠以谈商务、签合同的名头,把平台的资源描述成自己的能力,实则空无一物、不学无术。这类雕虫小技在领导眼中着实放不上台面,之所以不戳破完全就是给他本人、甚至是给他沾亲带故的同事一点面子而已。而这类人却不能自知,在自己营造的谎言世界里活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这种情况以前只在部分老员工中出现,据多方面消息表明,近年逐步有年轻化的趋势,工作了四五年就挑三拣四的大有人在。
其次是无事生非、添油加醋。通过一些伎俩降低工作量的同时,这类人群每天的主要工作重心转向了闲聊八卦,有道德底限的就开始讨论家庭伦理、相夫教子;而没有底限的则开始说三道四、刨根问底,哪个人背景深厚、哪个人难成大器、哪个人不堪大用、哪个人投怀送抱。曾有人开玩笑说体制内就像个扬声器,今天你不小心说了什么,明天大家就都知道了。这类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丧失关注度,但是他们依然有认同需求,为了能够彰显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对事情的真相添油加醋,让故事听起来更具备戏剧性和传播性,断章取义、以讹传讹都属于常用伎俩。故老一辈人常说,在单位要少说话、多做事,来源也基于此了。
一句话概括生存法则:可以没本事,不能有脾气;可以韬光养晦,不能锋芒毕露;可以少做一件事,不能多说一句话。
国企老员工张大民
在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内,想获得晋升、甚至想安稳的生存,“站队”都是难以避免的。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络既是上升的信息来源,也是安稳度日的必要条件。诸如亲戚、同导师校友这样稳定的人际关系,其情谊十分牢固,如果哪个员工得罪了该群体中的一人,就意味着得罪了群体中的所有人。难以和身边人友善相处会大幅度增加工作难度,最终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这也就是要做事、先做人的由来。
对于张小平的工作而言,想获得工作成果的周期十分漫长,对于缺乏有效激励制度的研究所而言,很难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部分员工都在按部就班的完成碎片工作,最终能够有效推进科研工作的只是那少部分的骨干。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需要评职称,蹭履历、挂项目成为了首要选项,所以他们真正的工作内容变为拉帮结派,推动某个精英个体前进实现团体利益。而这种工作氛围和环境想必是张小平这样的人难以忍受的,他较为傲气的性格也不会成为利益团体中的那个精英。
因为在他这样的人眼中,这些行径根本就不该存在于承担国家科研重担的研究所之中。
有张小平的同事在此次事件后表示,该员工工作较真,难与身边人相处,而且存在一定的傲气,在工作中踌躇不得志。相信各位看官至此,也能推测出他在研究所内部的生存状况了。
张小平作为常年得不到提拔、嘉奖甚至认同的底层员工,拿着与不学无术的闲人同样的待遇,做着那些难以推进的小项目饱受身边人的非议,或许这样的生存状况是他跳槽的另一主要原因。然而事发后,各路媒体一边倒的关注其在跳槽后的待遇,却鲜有人分析其工作状态及其研究所内部问题,也间接反映出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些偏颇。
除却环境、薪酬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这位国之栋梁的跳槽决策吗?笔者认为是有的,那就是理想和不甘。
身为一名航天人,眼看SpaceX完成各类壮举震惊世界,自己却屈身于此不能随意实验、推进自己疯狂的猜想,随着年事的不断增高,满腔才学无处释放的焦虑最终爆发:凭什么那些工程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革命,而我每天要疲于应付身边的琐事?
这种焦虑不仅存在于他身上,每一个在体制内受到排挤的技术实干派都会有这样的焦虑,是工作的责任和离职后的风险一直在抑制这批精英离职、跳槽的诉求。商业航空引入的资本解决了张小川的后顾之忧,而其他同样境遇的精英们,或许已静待时机,开始寻觅能更好发挥才学的地方。
张小平的跳槽会对国家产生影响吗?不会的,因为他只是换了个地方为国家继续做贡献。真正受到影响的,是那些不学无术的蛀虫,如果惊醒了身边供养着他们的精英,已丧失在社会中生存能力的他们将无所适从。
或许,这才是紫竹张先生文章被第一时间删除的主要原因吧。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