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月亮

又是一年中秋节,照例是要聚个餐,吃块月饼的。今年有点不同,刚上二年级的姑娘从学校带回了最高指示,要交一份关于中秋节的诗配画。这下,我可有的忙了。

给闺女选了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因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又有邓丽君与王菲两大天后的加持,这首词便成了不二之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回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小时读诗,不求甚解,以能接下句为荣,也并没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如今年届不惑,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少年不读苏东坡,读懂已是不惑年”。
读诗之前,先一下苏轼的生平。苏轼,北宋人,生于仁宗年间,他的爸爸叫苏洵,他的弟弟叫苏辙。后世码出来的唐宋八大家,被这父子占去三席。据说,文学史上能与之媲美的只有三国时期的曹氏三父子。
苏轼少年得志,二十岁那年便和弟弟同时考中进士。四年后,兄弟俩一起参加殿试,由于苏辙临时生病,皇帝竟然为他俩延期考试,从八月份延到九月份,并形成制度,可见二人之才华。
然而命运从此开始捉弄苏氏兄弟的人生。英宗继位后,苏洵去世,苏轼丁忧。等他再回到开封时,神宗继位,重用王安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嘉佑变法。苏轼不融于新党,从开封来到杭州,又从杭州去到密州(今天的诸城)。时为密州知府,从五品,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市长。
苏轼在密州,在城北修了超然台。嘉佑九年的中秋节,四十一岁的苏轼在台上与宾朋饮酒赏月,大醉,写下不朽名篇。
此时的苏轼,虽然龙游浅滩,满腹的报国之志无用武之地,但还是想着月有阴晴圆缺,要和弟弟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年前,苏轼从杭州知密州的路上,给苏辙写了一首《沁园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以表心志。
然而事与愿违,熙宁九年,安石罢相,神宗改元,变法的脚步并未停歇。苏轼自密州之徐州,在燕子楼度过了又一个中秋。《永遇乐.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中开始真正的践行超然台上的“超然”。“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神宗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苏轼入狱半年,出来后,至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他悟到明月的永恒与人生的须臾。《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最终又如何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雄姿英发又能怎样?最终都成故国,只好来杯酒,祭奠这万古明月。
到这个份上,苏轼对明月的感情生化到了第二个阶段?开始“不应有恨,月有阴晴圆缺”,现在是豪杰归故国,江月永恒悬。
大家之所以大,妙就妙在竟然还有第三重境界。元丰四年,壬戌之秋,七月十六,又是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他先是借客人之口说出了对月理解的第二重境界:“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客人感叹生命如蜉蝣一样短暂,多希望能与飞仙一起常伴明月。可惜无法实现,故洞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也。
苏轼由此引出了他对月亮理解的第三重境界。先是反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你也知道水和月亮吗?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以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崇老庄,尤喜庄言。《宋史.苏轼传》载: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读《庄子》后,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赤壁赋》中的三段论,让我想到了《庄子.外篇.山木》开头的一个小故事。庄子在山里面走,一棵大树因为长的秀美挺拔,被光头强砍倒。去故人家中做客,一只鹅会干活,一只鹅不会干活,不会干活的那只朋友杀掉招待庄子。
庄子的徒弟迷惑了,问庄子,大树因为不成才而得以全生,大鹅却因成才而得以避祸,要是先生您该怎么办呢?
庄子先是说,那就即不成才也不不成才,需要成才的时候去成才,不需要成才的就不成才。瞧瞧,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早已被圣人看透了。这样叫什么?叫“未免乎累”,活的太累,没准还有可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之命。
到底要怎样呢?要超然于物外,“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游刃有余,得养生主也。就像我们工作,纠结于种种勾心斗角,牵牵绕绕,就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就会陷入到漩涡当中,迷失自我。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呢?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