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北京,再也不要去挤网红景点了!

来北京居住已经整整二十年了,我生来就是帝都郊区的命,出生在开封黄河岸边的农村,求学于西安城南的郊区,工作在北京往北的郊县。周作人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算下来我也有三个故乡了,可是我对于故乡的了解,就像我和我的父辈》,沟通不够,了解太少,有时还有很多误解。陈平原在《记忆北京》的《宣南一日游》中提到:“对于脚下的这座城市,理应有感情,也理应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用自己的双脚与双眼,亲近这座因历史悠久而让人肃然起敬、因华丽转身而显得分外妖娆,也因堵车及空气污染而使人郁闷的国际大都市。”

北京之于我,感情算是有了吧,了解则近乎于无。2021年的国庆七天假期,因为疫情,外地就放弃了,在家里待七天,似乎荒废了大好秋色,按照陈老在《记忆北京》中列的书单读了读,就有了按图索骥的冲动。于是,先画了两条路线,亲近一下熟悉而又陌生的北京。

但是,请注意,要想让你的这段旅程有滋有味,有说有笑,请先读一下以下参考书目,否则,那就基本上算是瞎逛了。

参考书目: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侯仁之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侯仁之

《燕京乡土记》——邓云乡

《鲁迅与北京风土》——邓云乡

《帝京景物略》——刘侗 于奕正

《记忆北京》——陈平原

《旧京琐记》——夏仁虎

《袁世海回忆录》——袁世海

《北京宣南会馆拾遗》——白继增

路线一:北京的水

北京缺水,见到茶杯大小的水坑不是称之为“海”,便是贯之以“湖”。现代化的都市,钢筋水泥,至刚至阳,如果没有水的滋养,总是少了不少姿色。城市文明的兴起,离不开水,地理历史学家侯仁之老先生考证,北京城的兴起,源自两个水系,自武王伐纣,封尧后于蓟,经历隋唐、辽金,老的蓟城依托莲花池水系而建;从成吉思汗兴建元大都,到明清民国,依托的是高粱河水系。而围绕着北京的两大河流,东北的潮白河,西南的永定河,虽然水利资源丰富,却因着地势和涨枯不定,一直未能被各代封建帝王所用。直到建国后,先修官厅水库,引永定河至八一湖,再建密云水库,凿京密引水渠至昆明湖,才算是解决几千年北京人的吃水问题。所以对于北京的水的游览,一要看颐和园(高粱河水系),二要游莲花池(莲花池水系)。500颐和园线路上,颐和园需要一天,沿颐和园东进,一路之上有万牲园(北京动物园),紫竹苑公园,入德胜门水关,进入西海、什刹海、北海、中南海,这一趟下来也要两天了。沿着莲花池水系,进入今天的护城河,沿途有金中都的遗址,还有五八年大跃进期间在莲花池附近建立的北京钢厂,这个钢厂和本人有比较深的渊源,虽然已痕迹全无,但着实需要凭吊一番。

这条路线,如果仔细游览,颐和园一天,动物园一天,什刹海一天,莲花池一天,如果再带上颐和园旁边的圆明园,什刹海附近的王府、胡同,北海公园边上的故宫,恐怕还得增加时间预算。

路线二:宣南文化游

宣南,指宣武门以南,原来的宣武区。这里是金中都的遗址,自明朝起,王公大臣多被安家于此,到了清朝,满汉隔离,皇城内不准汉人居住,大臣们为了上朝方便(不管是去乾清宫上班,还是去圆明园颐和园上班),也全部居住于此。而崇文门外靠近运河,做生意的多,巨富商贾全在这里安家,所以民谚曰北京城“东富西贵”,仅指崇文、宣武两个区域。加上三年一次的全国会试和同样三年一次的顺天府乡试,各地举子集聚北京,为了招待这些未来的同僚,各省的达官贵人纷纷在宣南地区建立会馆,一时间,士子盈街,明清民国近六百年间,你所能够叫的上叫不上的文人,基本都在宣南流连过,留下过足迹和诗篇。

我按照我感兴趣的几个点,包括“公车上书”的河南会馆,李大钊停柩六年的全浙会馆(长椿寺),戊戌六君子的故居,牛街清真寺,法源寺,鲁迅在北京住的时间最长的绍兴会馆,毛润之先生领导驱张请愿团的湖南会馆,大跃进时的椿树人民公社,琉璃厂。500 国庆七天,北京阴雨连绵,气温骤降,连续逛了几天,这里面许多地方已经面目全非,还有不少地方关门谢客,但是一路流连,按图索骥,少了游人的喧闹,却也乐在其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