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简史,3分钟了解一个行业

P2P 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

500

指个体和个体之间,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

P2P网贷平台,

即通过互联网科技撮合借贷双方

完成资金匹配的中介信息服务平台。

P2P在中国的发展

P2P网贷起源于英国。

2005年,4位年轻人在伦敦,

创办了全球第一家P2P网贷平台Zopa。

此举开启了网络借贷的新时代。

随后发展到美国、德国和其他国家。

自2007年网贷引入中国,

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5个时期。

1、起步期和探索期(2007年——2011年)

这一时期,

平台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等地区。

至2011年底,大约有20家网贷平台,

月成交额在5个亿左右,

有效投资人数约1万人。

P2P起步期,主要复制国外的模式。

2、扩张期(2011年——2012年)

这一阶段,

一些民间线下具有放贷经验的人

开始关注网络并尝试开设P2P平台,

同时一些软件开发公司

开始研发网络平台模板。

此时,

国内的网络借贷平台从20家左右

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

有效出借人数在2.5万——4万之间。

由于个别平台老板管理粗放,

导致平台出现倒闭情况。

3、扩张与风险爆发并存期(2013年——2016年)

2013年初央视多次报道P2P网贷,

标志主流媒体开始

把网贷当成一个行业看待。

这一阶段随着平台数量的剧增,

高峰期达到6000多家,

P2P的竞争日渐激烈,

相关风险也在不断积聚,

P2P风险成为舆论的焦点。

4、以规范监管为主的政策调整期(2016至今)

P2P网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

累积了相当的客户基础。

这一阶段,

国家在政策上支持P2P网络借贷平台,

鼓励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创新。

行业发展回归理性,良币驱逐劣币,

截至目前,

正常运营的平台降至1500多家。

500

这对于合规平台运营而言,

都是利好消息。

上市、银行存管、整改

是2017年行业关键词,

整治成果验收、备案

则是2018年行业的主旋律。

P2P平台监管现状与趋势

(一)监管:从无到有

2016年,监管明确:

对P2P网贷的专项整治工作,

由银监会(现在的银保监会)

会同中央有关部门,

与省级人民政府双负责。

同时,除了上面两个直接监管机构,

还有两个统筹协调的组织。

1.由银保监会为组长单位,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副组长单位的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总管互联网金融领域,由人民银行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资金:银行存管

在资金运作上,

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

P2P平台需要将由借款人、

出借人和担保人等进行投融资活动

形成的专项借贷资金及相关资金,

统一在商业银行存管。

(三)展业:需要备案

根据监管要求,

获得备案的机构才能开展网贷业务。

至于无法获得备案的机构,

必须处置完成所有此前开展的业务,

当然也无法开展新业务。

同时,作为备案登记的前提条件,

监管要求P2P机构取得等保三级认证。

(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

三级等保是一种网络信息安全评价标准,

一般由市级网络安全公安大队负责备案。

现阶段,

我国把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

其中第三级是非银机构的最高级认证,

属于“监管级别”。

公安机关对于网贷平台的申请比较谨慎,

目前通过等保三级备案认证的P2P平台,

不足两百家。

目前,按网贷整治办57号文要求,

2016年8月24日后新设或

新从事网贷业务的网贷机构,

原则上不予备案登记。

(四)借款:额度受限

对于借款金额,

根据银监会令[2016]1号的精神,

通过P2P平台借贷应当以小额为主。

同一自然人在同一P2P平台

的借款余额上限,

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

法人或其他组织则

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而同一自然人在不同P2P平台借款

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法人或其他组织则不能

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五)定位:回归本源

监管要求P2P平台须回归信息中介定位

——就是提供信息搜集、资信评估、

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除此之外任何未经许可的业务创新,

均是对自身角色的违规越位。

监管对于P2P业务边界的限制,

有物理层面也有业务层面的。

物理层面上讲,

P2P平台应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

并面向网络客户。

业务层面上讲,

属于监管明令禁止的业务,

那也是一样碰不得。

平台应当自查借款人资金用途;

同时对于首付贷、

校园贷及现金贷等业务,

要及时发现、及时清退。

从2007年落地算起,

P2P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

从最初的默默无闻,

到后来的蓬勃发展,

再到如今的强势监管,

P2P始终在磨炼中成长。

如今,行业逐渐回本清源,

在政策的扶持和有力的监管下,

相信P2P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