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年一遇的洪水,隔几年就会出现???
不久之前,三峡大坝遭遇建库以来最大洪峰,然后安全度过。有朋友抛出了一个比较古典的疑惑,为什么百年一遇的洪水,隔几年就会出现。说实话,本来我不打算写这个内容,毕竟“前人之述备矣”。可翻看了几篇科普之后,我决定动笔,感觉能写得更准确。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搜索,就可以知道“N年一遇”的这个概念,有个更科学的名称叫做重现期(return period)。但其实我认为即便是使用这个概念,也不能很好地避免歧义发生。因为按照重现期的字面意思来理解百年一遇,那么也是百年重现一次。只能说这个概念在命名的时候就有点不精准,而这个命名问题本质上来自于我国早期科学发展过程中生译了欧美“100-year event”的概念。
其实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欧美的大部分国家,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发生的频率都不算低。只要水流超过了一定量,我们就可以把它算作是洪水。可是即便如此,洪水本身也要分三六九等,有较大的洪水、很大的洪水和特别大的洪水。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区分他们呢?既然是洪水,当然是按水量区分。
我国的社会基础毕竟是农耕,对于洪水的敏感性确实比较高。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水文资料的保存相较于其他国家也要完整很多。通过整理历年的水文数据,可以得出特定流域一段时间内的流量(峰值)变化。当然,文献的覆盖程度也不可能是100%,有时需要古水文学家依据地貌学、沉积学等专业知识,推断水体的历史情况辅助参考。在数据到位之后还要进行数据拟合,借由回归曲线再行分析。
这样,我们截取家门口那条小河的一个时间跨度,比如一千年。那么,这一千年里洪水最大的10次,平均每100年遇到1次,以第10多的水量为依据,大于等于它的都是百年一遇;这一千年里洪水最大的20次,平均每50年遇到1次,以第20多的水量为依据,大于等于它的都是五十年一遇,以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定义“N年一遇”的N必须远远小于样本数(但数据拟合后,推算数据可适当放宽),不能只用一千年的数据划分千年一遇。所以“N年一遇”的N,描述的其实是事件发生频率,是平均间隔,是防护等级,而不是固定间隔,也不完全等价于未来实际发生概率。
这里有个小重点,大多数科普对于百年一遇的解读是概率,而我刚刚使用的定义是频率。为什么,因为这里要刻意区分两者,以求在后面科普概念和应用概念上的转化理解。
比如同一流域,公元元年到1000年、公元500年到1500年、公元1000年到2000年,这三个千年跨度内,百年一遇的数值未必一样。因为区域气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沙漠变绿洲、黄河大改道、城市要发展,过去百年一遇可能只有几十立方每秒的水量,之后可能就要涨到几千立方每秒。所以,“N年一遇”是基于既成事实来定义的概念,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描述的是过往发生此类事件的频率。而如果用这个频率代表的数值去估算未来发生的概率,有不确定性。如果以极限思维来看,只要降水足够丰沛,年年都是百年一遇也并非毫无可能(这里只是打个比方,即便真的年年都是“百年一遇”,那么百年一遇的标准也会相应调整)。
与此同时,频率和概率之间如果直接转化,也有着天然的理论偏差。即便以每年发生百年一遇洪水的理论概率1%计算(这是科普妥协概念,水利应用领域并不这么计算),未来100年内该流域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也仅为63.4%,有很大概率发生多次,有很大概率不发生。
进一步讲,前面所有的事情都只是在阐述单一流域的洪水问题。而实际上我国面积很大,河流很多。不同河流的水文数据并不可以一概而论,有些河流彼此关联,有些河流相距很远。东边日出西边雨,南面泛洪北面旱,我国又不可能全境同时下雨还同时停。
一般来说,洪水往往具有区域性。一个流域发洪水,另一个流域未必,甚至下游发洪水,上游都未必。每一个流域的百年一遇未必同年发生,那么单一流域的百年一遇叠加到全国范围可能就是几年一遇。即便那些波及范围很小的百年一遇洪水不受关注,仅仅几大流域叠加,也很容易造成洪水频发的错觉。
最后,简短总结一下。N年一遇这个概念,是基于防洪需要,人为划分出来的一个洪水防护等级。依照这个等级进行水利设施建造有利于平衡成本和收益。可以代表过去这个等级洪水发生的频率,发生的平均间隔;不代表现实中未来发生这个等级洪水的实际概率,不体现发生的固定间隔。各流域间的N年一遇并不完全等价,未必同时发生,可以叠加但不能按照独立事件计算整体概率。
总之,百年一遇不是个适合形容洪水罕见程度的专业名词。媒体使用它时,主要的有效信息就是洪水是否低于该流域防护等级,低得越多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