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的落幕,体现出西式教育的巨大短板
娃哈哈这件事情其实一直没怎么评论,因为事情本身是很清晰的,作为一家公司,娃哈哈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有国资,有员工股东大会,有老臣;此外,钟家的内部情况也足够复杂,有亲戚,有私生子女---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需要极为高超的政治智慧才能够得以平衡。
但很可惜的是,宗馥莉的性格以及在初二就去美国的读书生活的人生经历,使其难以掌握这种智慧。
在此局之中,宗馥莉几乎把自己树立到了所有人对立面,站在其家族的对立面、娃哈哈员工的对立面甚至站到国家的对立面---对于政治斗争中,团结多数打击少数的原则来说,这基本是死局。
宗馥莉叔叔宗泽后对她的点评就很到位:
宗泽后提到“刚而易折”、“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解太少”,这些事情结合宗馥莉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有道理的。
道家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佛家讲“空”;儒家讲“克己复礼是为仁”。中国文化之精髓就在于克己,无我,以无求有,有无相生,不走极端,这是辩证统一的哲学之具现;这与西方强调二元对立由之必然生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尖锐的对立不同。
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有传统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意识形态的加持下,尚能有克己的部分(但这种克己过于极端,由此造就了后来的过度不克己,正所谓物极必反,这从更根本的层面说明其思想文化还是不够成熟);可惜像宗馥莉这代人,出海基本接受的都是新自由主义下极度强调个体价值观---说白了这些二代出海学到的根本不是完整的西方,只能说是一个本身就处于癌症晚期的西方文化。
现在的西方社会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尖锐的对立,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分裂,有其历史地缘原因,即像欧洲这样的大陆因为缺乏地理屏障而没有完成“大一统”;也有哲学思维的原因,即没有将理想国很好地融入到现实之中,没有贯彻“彼岸就在此岸之中”的对于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统一;再加上犹太资本对于西方社会的侵蚀,资本增值运作对于细分、对立的刚需,最终造就了其今日的撕裂。
虽然新教改革中产生的因信称义从某种意义上解放了西方人的思想,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时代却又让他们沾上了短平快的发财模式。这种巧妙的历史耦合对于西方来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当一个人觉醒时,做强盗和做踏实的工作者对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相对于西方,中国人吃了脚踏实地的亏,但也由此享了脚踏实地的福。
从这个层面出发,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自身文化在应对现实问题时的某种优势,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由此可以对西方更深一步祛魅。
宗馥莉事件应该给中国的精英阶层另一个启示,那即是对西方教育的那种趋之若鹜,也许会最终适得其反。大多数所谓的社会精英,即便其身价百亿,但对于西方社会的了解却一点都不深入,不懂其历史,不懂其文化,不懂其哲学,只是凭着一股热情盲目地追高。将子女送到西方接受比中国更高级更不内卷的教育,却丝毫不在意西方教育到底能给你孩子带来什么东西。
比如宗馥莉,如果要培养她成为像娃哈哈这样背景复杂的公司的接班人,那种过度鼓吹个性与自由表达的美式教育显然就是不合适的。但可惜的是如此一个需要实事求是面对的问题,却被盲目崇拜西方的狂热给掩盖了。
其实同为留学生,我当然不否认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必要性。但问题就在于,太多人根本就是走马观花人云亦云地认识西方,甚至连西方的历史都没怎么读过,带着如此的盲目去学习,又怎能学到好的东西回来?
国际化是一个好东西,能扩宽人的视野,但就如同根和枝的关系一样,如果你自身文化的根不扎实,那么国际化往往只会令你成为无根之木。
而中国人的根就是儒释道中关于修身立命的思想文化,有了这些东西,就有了中国人独有的气质,是大气的,平和的,处变不惊的,是懂得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
西式教育一个很大的短板,就是其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很少能给你进行上述熏陶。
一方面你作为留学生本身也没法深入当地社会,特别是教育产业化严重的国家,那更是把精力放在了如何赚留学生钱的地方。此外,在大学里待着和去社会上打磨那是区别很大的,以一个华人的身份在当地去打磨和以本地人身份去打磨区别更大(而且海外都是华人圈子自嗨居多),基于此,除非你真具有特别独到的洞察力,否则留个学根本就不可能看懂西方社会。
更麻烦的是,他们会把社会的矛盾放大到媒体上给你看,让你错误认为放大矛盾搞对立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但实际上那是阶级固化的社会惯用的转移矛盾的伎俩(因为他们公开互怼的,从来都不是什么根本问题,而是一些浮于皮毛的辩经)。
而且你大概率不会知道查理周刊的事情,看不到无休止的言论自由与个性张扬所能带来的毁灭性结果。
当然如果你具备一定的宏观观察能力的话,也是能看明白的,毕竟现在的西方社会有多么撕裂---不过这种认知能力其实是很稀缺的。
怎么说呢,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人的成长,学历、知识的积累都很重要,但最为重要的,还有对于自我的修身养性,把自己修到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境地---这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悟道。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一点往往会被人忽略,人们盲目地追求那些肉眼可见的多巴胺,最终坍缩在不断熵增的情感虚空中,不能再领悟“动与静”、“有与无”之间微妙的关系。
当然,国内内卷的环境对此也难辞其咎,毕竟大家都很卷的时候,自然就很难避免浮躁,心也静不下来。由此,个人觉得国外留学经历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给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保持住了我的本真,让我在后来回国时,能以一颗安静的心去面对躁动的世界。
此外,西式教育对于个人创造力的激发确实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创造与破坏本身就是一体两面的,没有儒释道修心的加持,创造可能会带来毁灭。家徒四壁的,这种破坏倒也无所谓,而家底殷实的,那必然得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