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价格应完全交给市场?美国棉花产业发展,以前可是主要依赖政府补贴

之前讲《谈棉花》那篇文章的时候,看到有网友很关心中美棉花价格的问题。中国棉花便宜了,他说是因为质量差;中国棉花涨价了,他说所以卖不出去。这都是什么鬼逻辑,合着怎么都不能让他满意。也罢,关于棉花价格、补贴和兜底的问题,我单开篇科普详细讲讲。

农业乃国之重器,有些专家试图把农业完全交由市场左右,这不仅蠢而且很坏,性质十分恶劣。之前谈及我国给棉花兜底,有些网友表示不屑,认为一个健康的棉花产业,不应该有行政干预。有趣,那咱们不妨看看美国如何对待他们美国的棉花产业。

——————————

在2014年之前,美国采用过很多奇怪而复杂的补贴计划,其中不乏有大手笔。最基础的,美国把陆地棉种植纳入直接补贴计划。种植户与政府直接签订合同,明确基础种植面积与补贴单位产量。由此计算出产量的85%,每磅补贴0.0667美元(基础种植面积 x 补贴单位产量 x 85% x 0.0667)。这种补贴的特征在于它和市场价格完全不挂钩,种得多,补的多。

与直接补贴相对的是反周期补贴,也叫反危机补贴。就是当棉花销售的有效价格低于美国政府制定的目标价格,政府就会直接打钱。首笔补贴会在10月份的新棉收获期到账,不高于总补贴额的35%;下一笔补贴在次年2月,不高于总补贴额的70%;所有补贴将会在该农产品销售年度结清(这两种补贴详见下图的美国农业部文件)。

500

在给种植户的基础补贴之上,美国政府部门管理的商品信贷公司还会提供一种无追索权的抵押性营销援助贷款,业内也通常叫它销售补贴(该贷款及其它相关贷款详见下图)。因为这种贷款的运营模式比较特别,在棉花收获期种植户可以把棉花抵押给商品信贷公司,获得一笔钱来缓解资金紧张,使得种植户不必急于在低价的收获期售卖棉花。

500

如果在贷款期内棉花价格上涨,种植户可以通过还款的方式赎回棉花自行售卖,也可以把赎回权售卖给经销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还款时需要支付利息,但还款金额因为各种减免政策有时可能低于贷款本金。而如果棉花价格跌至世界调整价格以下,种植户将会获得差额补贴。贷款期间的仓储费用由商品信贷公司承担,如果种植户不打算赎回棉花,也可以按市场价直接卖给商品信贷公司。此外,美国政府还提供棉花保险补贴,种植户给棉花买保险的费用,政府承担50%。

对于遵守美国和北欧价格条件的国内使用者及出口商,美国政府还会额外提供一笔贸易补贴,也叫Step-2补贴。只要美棉在北欧港口的到岸报价平均值连续四周低于Cotlook A指数,直接补贴。而作为美国的匹马棉(Pima Cotton),还有特别的竞争保护条款。当匹马棉的世界市场价格连续四周低于美国价格且最低竞争价格低于匹马棉贷款率的134%时,直接补贴。为了加强棉花的本土竞争力,美国还会对使用符合要求美棉的本土企业,按棉花用量进行直接补贴。

虽然美国对棉花的补贴还有很多其它项目,但是字数限制已经不允许我再细写了,而且我就算再写也没什么意思。为了把补贴这个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咱们来点儿直接的数据,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韩一军《美国棉花补贴所引起的WTO贸易争端及启示》援引美国农业部数据: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间,美国棉花生产者共得到124.7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美国棉花的产值是139.4亿美元。补贴率(即补贴占整个产值的比例)为89.5%。也就是说,美国棉农每销售1美元的棉花,政府就另外付给他们89.5美分。

500

——————————

我们可以非常谨慎地得出结论,美国棉花产业发展,以前主要依赖政府补贴。这句话很重要,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之一。

而我之所以在前文中把时间点卡在14年以前,是因为14年后美国补贴政策产生了较大变化。虽然仍然存在巨额的补贴预算,但是补贴重心一定程度上从直接打钱向作物保险转移。表面上看,是因为美国与巴西从2002年开始,上诉至世界贸易组织,并于2014年签署谅解备忘录的棉花贸易争端。实质上,核心还是各国间的综合博弈。

看过我之前分析《谈棉花》那篇文章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原文配图6中,1%关税下国内棉价和进口棉价差值在14年前后有个非常剧烈的下跌,19年国内棉价数月低于进口棉价,这与美国补贴政策调整虽然未必是直接因果,但很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总的来说,棉花产业依靠补贴发展,并不是什么糟糕的手段。即便抛开美国,从其它国际的棉花产业发展来看,也是非常正确、实用且高效的模式之一。我国棉花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部分依靠我国政府投入是经过他国实践检验的可借鉴成功模式,大体方向上现在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光明正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