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建议中国科学家不要在国内卷,要到国际上卷,大家怎么看?
知识分子:您有什么想对国内科学家说的?
邹晓冬:现在国内看起来很“卷”,科学家们在国内卷,但在大的国际会议上,在国际圈子里头,来自中国的学者太少。就拿我们这个MOF领域来说,发表的文章将近有一半是从中国大陆发表的。但在开MOF会议时,却没有很多中国人。我觉得中国人要打出(国门),跟国外的人多交流,要“卷”也要到国外来“卷”。
中国人能不能够做出从0到1的工作?这需要有发现一个空白且重要的领域的能力,能够把精力用到这个领域上,做出从0到1的工作。我觉得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要做更多的努力。当然,中国也有很多从0到1的工作,也许将来有一天会得到诺贝尔奖。
可是从大环境来说,现在支持研究的方向、评审的标准是文章和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和文章容易引导大家都去做热门的科研工作,可是这些热门已经是别人从0到1把它开拓出来的了。怎么能够找到一些中国人可以做的空白区域是关键。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也有经济能力和条件可以做到,要让科学家们安心下来,能够做一点开拓性、原创性的工作。
在评诺贝尔奖的过程中,我们不参考文章发到什么地方,这不是考虑的基础。只要你做了很多的工作、能够发表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完全就可以得到诺贝尔奖。有些诺奖成果也是发表在作者本国的期刊的,不是在世界性的期刊。
注:邹晓冬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自2020年起开始担任诺贝尔奖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