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力量的四大评估。。。
关于中国核力量的规模,目前各方都是猜测。
其中,斯德哥尔魔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全球核力量报告评估中国核弹头270枚。
提供另四个说法仅供参考;
一,(以下具公开资料):
以核武器原料浓缩铀的产量来评估核弹数量;
兰州的气态扩散分离厂可以年产武器级浓缩铀既U-235计450公斤,
贺兰山反应堆年可产武器级U-235浓缩铀计450公斤,
玉门增殖反应堆年可产武器级钚Pu-239约300公斤,
包头增殖反应堆年可产武器级钚pu-239约200公斤,
广原增殖反应堆年可产武器级钚pu-239约200公斤,
从以上各基地的产量来看,1980年左右中国年可生产武器级浓缩铀u-235共900公斤,年可生产武器级Pu-239约700公斤。
按照当时世界各大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的通用材料量来算,一枚通用核武器需要用约15公斤U-235或者5公斤Pu-239,当时中国的年核武器生产量应该在150到200枚之间。
如果抛去其它反应堆消耗和试验用去之外,每年实际生产最低数量的150枚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引进欧洲技术来改进核反应堆,同时也增加新技术材料的应用,也就是说,在应用新型材料后,每枚核武器的实际使用核材料大大减少。
中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铀钚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够将钚材料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到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这项技术的专业名称叫“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如在新型核武器中应用锂、铍、氘、氚等材料后,可以只使用少量的铀和钚,就可得到很高的所需爆炸能量。因此,世界各主要核国家,都在极尽所能开发研制新型核武器材料,新型核武器的爆炸能量越来越高,而核武器的体积却越来越小。
按照中国核武器的储存年限以15年计(储存时间久了,武器级核材料因为自身的核衰变以及型号的逐渐落伍,国家将会对核材料进行回收重利用),中国现在有大约2200余枚核弹头或者核装置是可信的。
二,团中央网站公布的数据;
在共青团中央的官方网站上首次出现这样的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总兵力10万人;洲际弹道导弹约200枚,中程弹道导弹约300枚;近程弹道导弹约1150枚;巡航导弹约3000枚。陆基导弹核弹头1200枚。
这样的表态彻底终结外界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无端猜测,也显示中国的自信和保卫自己的决心。
在这200枚洲际导弹数量里面,大部分依然是发射井发射的东风-5A和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它是中国第一种能覆盖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该系列最新的东风-5B则使用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将单弹头换成4到6枚分导式多弹头,总爆炸当量达到500万吨TNT当量,加注固体燃料后,存储在发射井内可数年不用管,反应时间也比液体发动机大大缩短。
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虽然不及东风31和东风41导弹先进,但是弹头威力大,如果需要,可在4个分导弹头内加一个诱饵弹增大突防概率,只要有一枚弹头躲过拦截,就能摧毁纽约市那样的巨型城市。
东风-31和东风-31A导弹是中国第一种公路机动发射洲际导弹,射程11200公里左右,由于发射载具的限制,只能携带3枚弹头或2枚弹头加1个诱饵弹。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010年开始进入战备值班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动力,10枚分导式多弹头设置,威力达到550万吨TNT当量,射程创纪录的达到了14000公里,不仅是中国目前射程最远的战略导弹,也是全世界目前射程最远的核导弹,美国将东风-41导弹称为中国版的“白杨M”导弹。
与之相对应的,美国目前使用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只有民兵 III型一个型号,该弹采用地下发射井发射,射程达到13000公里,每枚民兵3型导弹设计可携带3个弹头,但按照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要求,这些民兵3型洲际导弹每枚导弹仅仅配备1枚核弹头。公开数据显示,民兵3型约有450枚正在服役,从导弹数量上,美国以前是中国的5倍,现在依然是中国的2倍多,在分导弹头数量上,中国以接近1200枚分导弹头领先。
三,专家谈中国核武现状;
火箭军参谋部退休研究员杨承军大校对中国核武现状的描述:
对有人说的‘我国核武器质量不如美国和俄罗斯’,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我国核武器的发射成功概率和综合性能毫不逊色,有着鲜明的独到优势:
1),核武器质量。注重对现役核武器的技术和材料更新,与核大国相比我们的核武器质量并不落后。
2),核武器数量。在按照预定的规划、计划、根据国际核形势变化,科学确定发展数量,注重弥补服役期满的退役武器。
3),生存能力。基本阵地坑道、竖井的抗压强度可靠可信;当前重点发展能够实施机动作战型号。
4),反应时间。已经从我刚刚入伍时的需要几天、数小时缩短到数分钟;能够在敌核武器落地前实施预警核反击。
5),命中精度。已经从当初的数公里误差,减小到百米以内,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附带毁伤。
6),毁伤威力。可按反击目标性质及幅员,选择不同威力和当量的战斗部。
7),突防能力。运用多弹头技术,及抗干扰、释放干扰、改变壳体形状及变轨滑翔技术等不断提升突防能力。
8),协同保障。军种内的各种技术协同、作战时的各项保障没有任何障碍。
9),生产能力和潜力。我国核武器,没有达到最大的生产量,具有强大的生产潜力。
四,中国铀储及核处理技术;
有人说中国是贫铀国?
因自产不足,中国曾进口铀,但近年,中国已是世界主要的产铀国。
中国新发现数个万吨级铀矿和开发非洲的铀矿及核废料处理技术获突破。
1,2015年,中国在内蒙大营地区发现一座大型铀矿床,它的储量高达到5万吨。
2,中核集团在松辽盆地地区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控制了一条砂岩铀矿带,总体长度超过10km,矿体厚度较大且稳定,平米铀量较高,有望发展成为大型铀矿床。
3,中核集团在新疆和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万吨铀矿;
中核集团先后在前人宣布没有铀矿的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实现突破,探明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铀矿床,铀资源达到数万吨,
中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在新疆吐哈盆地落实两个砂岩型铀矿床。
4,中国获纳米比亚铀矿权;
中国企业在纳米比亚开发的铀矿产出首桶铀,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在产铀矿。
湖山铀矿位于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境内,紧邻大西洋的沙漠之中,是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大铀矿发现!
湖山矿的资源量约29.3万吨,位列世界第三,更是迄今世界设施规模最大的铀矿,年开采剥离量1.4亿吨,年处理矿石1500万吨,设计年产量1500万磅U3O8,总产量可满足2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近40年的天然铀需求。
2012年,中广核投资100%股权收购纳米比亚湖山铀矿。
5,中国核处理技术突破;
1)中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铀钚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够将钚材料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到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这项技术的专业名称叫“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2)中国研发成功世界独一的“加速驱动次临界洁净核废料处理”(ADS)核废料处理技术。
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嬗变系统,可以使长寿命高放核废料嬗变为短寿命低放核废料,同时减小体积,对于解决“核废料安全处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尚未有ADS嬗变系统工程化应用的先例,该装置将为ADS嬗变系统工程化研究提供关键实验数据。
随着中国核电站数量的增加,核废料处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难题,目前这些核废料都暂存在核电站自建的硼水池中,硼水可以吸收核废料产生的大部分能量。每个硼水池足以储存核电站10年运行所产生的的乏燃料。
但这种处理方式不能一劳永逸,终究不能保证绝对安全性、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选择地下深埋方式处理核废料。例如美国在尤卡山建立的储藏库,耗费300亿美元,将核废料埋藏在但地表下数百米的岩层中。这些设施从选址到运行需耗费数十年,且不能保证绝对安全。
而相应的,ADS嬗变系统,则是使用加速器产生的质子流来轰击核废料,使之发生嬗变反应,变为半衰期较短的核废物,可以大大降低放射性废物的储量和毒性;而在这个过程中,ADS的次临界反应堆还可以发电,等于将核废料变成了可以用于发电的核燃料,且发电后产生的废料可以相对安全的处理。
日本、韩国、欧盟、俄罗斯都开展相关研究。中国则是世界上首个开展ADS系统大工程项目研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