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传统东方社会自恋问题和文化再认识

500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会如此开明?(答案就在文中

看过《坂上之云》后,想想近代日本自维新以来,学习西方重在科技,文化、政治观念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样保守,保留了古代等级森严、极度专治的特点(穷兵黩武是其与中国的区别)。中国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全面学习苏联、改革开放四个对外学习和自我摸索阶段;日本直到被美国打败才开始反思文化问题 。文化上的盲目骄傲导致日本在政治方面只学了个形式,表面上也有君主立宪、议会,但由于缺少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西方社会思想原则,实质上还是日本古代封建社会那一套(仅起到装点门面,显示自己“文明”的作用)。传统东方文化基于封建等级社会而产生,和文艺复兴以来逐步形成的、更符合平等社会需求的近现代西方文化比起来,很多方面不够成熟、完善。也许这就是日本在国民精神面貌和解放思想束缚、发挥个人创造力方面仍与西方存在可观差距的主因。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美国越来越将中国视为直接竞争对手,对于中国引进西方(核心)技术和高技术企业对外出口贸易的封锁愈演愈烈。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企业对出口的依赖性相对较低;但要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真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应该充分吸取日本这个“学长”的经验教训(其实日本也一直在反思、改进),从西方老师那里“学成毕业”,从单纯模仿变为“拥有造血能力”,最终完成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像近现代的西方一样成为世界文明中心(体现在文化、科技两方面创新实力,二者相辅相成)。

传统东方文化产生于旧的等级社会。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异必然导致不公平竞争,进而损害社会长远利益。虽然我们早已进入平等社会,但现阶段仍有很多不适时宜的观念有待认识、改变。

先秦时期的中国虽是奴隶社会,但文化和政治竞争相对独立。当时的先人崇尚思考和交流,形成中国历史上可以说空前的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局面。

传统东方文化以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为代表。从春秋后期开始,政治斗争愈演愈烈、规模也逐步扩大。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战乱不断,严酷的成长环境,比如因私生子身份被歧视等,可能使他形成自恋等人格问题。他的学说整体上具有一定自恋色彩,比如:‘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看不起对农活感兴趣的弟子樊迟。高高在上,缺乏平等观念和对他人成长环境、立场、观点的理解和包容。其实人孰无过,只有表现形式和程度的区别,并非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能成为完美之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汉代以后的中国思想界占排他性地位,并不是各思想学派以国家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统治阶级从维持统治的角度出发做出的选择。只不过时间一久,大家都忘了。儒家思想‘仁’(非暴力)的概念,对于维持社会平稳、安定还是有利的。

孔子最初提出的儒家文化思想里,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自恋的残余;既有亮点,也有局限性。可是,之后的封建统治者显然没有从全体民众的长远利益和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而是采取“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自私(恋)的短视行为维持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已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经过长时间的歪曲,也许早已偏离了追求客观事实和人文关怀的初衷。

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是其自恋色彩的集中体现。等级社会统治阶层为维护面子(所谓的权威性),传统思想中的问题即使被人发现也得不到纠正。文化中的缺陷反过来会自上而下的影响每一个社会成员。一方面,俗话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包容和风度,而往往是一种(在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表现出的)虚伪的气量优越感,实质上是将公德变为自己私有的奢侈品。对于别人不合理(自恋自私)的言行,为了对方和他人(社会)的好(长远利益),我们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说“不”(甚至指出来),而不是因为(缺少远见)认为事不关己就纵容。这也是一个帮助他人认识到自身误区的机会,或者说博爱的内涵、实质之一。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不过有时人们对于一些坏毛病、不良习惯的潜在影响和发展趋势缺少预见性,所以需要具体分析。

另一方面,不少人在关乎自己脸面、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反了过来,犯了错轻描淡写、绝不认错道歉。比如:日本人拒绝为战争暴行道歉;中国司法系统冤假错案责任人追责困难等等。其实平等要求自己和别人才是成熟的人格观念,每个人应从小养成犯错道歉的习惯。

为了便于看清问题,极端一点说,是纯粹从自我和“面子”角度出发,拒不认错,用错误掩盖错误,甚至到最后扛不住了像失败的日本武士一样以死谢罪(所谓“谢罪”实质上是因为战败或者掩盖问题失败而感到丢脸,而并非对自己造成的危害有客观认识)?还是勇敢反思、承认问题,积极减少、乃至消除不良影响,包括接受相应的惩罚,为未来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建议向受害者(大家)陈述事实(自己的认识),由其判断是否属于情有可原。在充分认识到错误的起因、影响之后,原谅自己,积极弥补,避免再犯。别人的看法已不是最重要的。

中国社会常见的舞弊、开后门(插队)的现象,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自恋,即无法平等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承认别人和自己具有同样的权利。过于看重成败,不择手段(国外也有此类问题,往往文明越落后的国家,问题越严重)。表现有:权钱交易;学术舞弊、造假等等不公平竞争行为。同时还存在监督不足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犯规行为缺乏惩罚,从而导致各种潜规则盛行。其实监督缺失的根本原因也是人们潜意识里迷信自己(及同僚)的原则性和道德水平,无法接受自己客观存在的(尤其是面临各种压力时表现出的)本能弱点,也是自恋的一种表现(集体性自恋)。所以,一方面在压力、诱惑下会犯错;另一方面,拒绝承认这一弱点,不愿建立、接受监督。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能客观认识、接受、原谅自己的过错。有时因为愚蠢、短视、懦弱而犯错的可能并不是别人,所以需要原谅的也不仅是他人。

传统的中国家长普遍无法平等看待和尊重自己的孩子,缺少人际关系界限的意识,倾向于过度干涉子女自由,不利于培养其独立自信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从小追着喂饭,而不是培养孩子饿了自己吃饭的习惯;无微不至地照顾;填鸭式教育,不注重帮助孩子寻找强项和开发兴趣;(不过从西方近年来的数学基础教育实践来看,完全相信孩子的判断力和自觉性,缺少必要的干涉,也是不合适的,注意避免两个极端。古人类似的反思也许就是“中庸之道”的由来吧?)更有甚者干涉子女婚姻自由,等等。中国当代社会常被人提起的“巨婴现象”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症状描述典型吻合。还有如“神化”和树立“高大全”形象的行为,将他人作为自身完美形象的投射,忽略客观存在的缺点,加持神圣光环。

传统社会对读书人的终极要求是“平天下”(官本位),注定竞争惨烈,只有一个人能成功。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则只需在擅长领域的造诣达到较高水准,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女性在古代很多方面是作为附属而被轻视的,她们普遍在文化性自恋方面表现程度较轻(没文化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好事)。在当代社会,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在工作中能更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善于互相尊重和合作。这也许就是中国男女集体球类项目成绩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传统社会男女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等级差距,因此大男子主义盛行;现代社会男女地位越平等,男女性之间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性格、习惯差异越小,即,男性会更感性、善解人意;女性会更冷静、理智。

还有中国广泛存在的外国人特殊待遇(双标)问题,其实是一种藏在好客面具后的自卑和无法平视对方,源于等级社会的思想余孽和因长期落后于西方而对自身(潜在)能力的过低评价。随着中国逐步迈入发达国家门槛,人口出生率也越来越低(生育率因为政策原因已经比发达国家更低)。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鼓励生育,但低出生率和老龄化从目前来看似乎是一个社会发展客观趋势。为应对随之而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口断层对社会带来的阵痛,中国已开始考虑在引进国外移民(人才)方面向西方学习,变得更开放。随之而来的超国民待遇诱发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更频繁发生(激化),民众反思得越早、越深刻,磨合期的阵痛越小。

(过度)自恋的根源在于世界观问题,无法从辩证、相对性的角度客观看待自己、他人。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主观唯心的角度看待事物,自己就是完美的标准,无法接受包含缺点的真实自我。自恋有显、隐性之分。隐性自恋者靠着没有依据的、空洞的“我很特别”、“我很厉害”来支撑自己。显性自恋者(尤其是在自己引以为傲的领域),相对来说容不下不同意见(来挑战自己),此时其嫉妒心很强。承认别人意见的合理性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价值,所以必须否认。别人对其傲慢言行(妒忌心)的批评对自恋者来说就是人身攻击,他们往往采用歪曲事实(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的方式为自己辩解,维持完美形象。显性自恋者内心自卑、敏感、易怒,一旦谎言被戳破,外在完美形象受损,就会情绪爆发,所以有‘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暴君’一说。自恋者以自我为中心、唱独角戏,将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在首位,身边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压抑自己的需要,开始怀疑自己,失去自我价值和独立意识。失去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是不存在的。孤独地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自恋者很可怜,别人也爱莫能助。自恋者只有在比较极端的条件下意识到自恋的荒谬之处时,才会寻找帮助和答案。在这之前,自恋者难以接受客观性的批评意见。

自恋是一种婴儿保护自己的人类本能(是否可看作人的最基本本能)。本能在适度、节制的条件下(适度自恋)对个体是有利的,可一旦超出限度却会带来伤害甚至毁灭。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督教原罪说有其合理性。如何节制?通过建立符合理智、勇敢、诚实等社会要求的“超我”来适度对抗自恋的“本我”(下两段会提到过度的问题),否则当失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各种心理、精神疾病(具体表现取决于对象和失衡程度)。谦虚与自尊自爱同行,自负和自卑常常相生相伴,类似于一种有趣的心理“自平衡”机制。过度自恋(自负)和完美主义是人类共有的本能弱点,也是各种思想误区的起源,马克思就曾对女儿表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是其最喜欢的格言之一。当然不同人对马克思原话的本意有不同理解。

完美人格是个极限的概念。人的心理、人格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不完美,思想成熟过程可以看做是认知、克制本能弱点的过程;文化的缺陷和发展也有相似之处。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承认和接受自己、本国文化的不足;另一方面要看到,自负在社会成员中某些共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会通过影响文化、教育,对今人和后人产生不利影响(人类的宿命,亲子矛盾关系的根源),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

孟子的思想既包含“民贵君轻”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观点,也有“性善论”这样对人性的片面认识。只强调人理性的一面,有意忽略人合理的本能(自恋)需要,容易让人过度追求道德优越性(用理想化的圣贤标准要求自己),从而陷入虚伪的误区(被过度压抑的本能可能会通过某些不健康的方式间接获得满足)。道德洁癖一定程度上可看成是道德性自恋,与西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本质上有一定相似性。总结一下西方的经验教训,可以说人性(本能)需要一定程度的解放,不过也有个度,过犹不及。德国的《明镜周刊》在评论日本的世界形象时,色情业成为其不光彩的代名词。韩国性解放过度的问题近年来也有愈演愈烈之势。食色,性也。像中国古代或中世纪欧洲那样过于压抑、束缚人性固然不对,但是解放过了头,无节制追求新奇刺激,比如乱吃野生动物或者滥性(这才是真正的“淫”),对社会公众利益也是有很大潜在风险和危害的。

骄傲(自信)作为竞争和面对环境挑战获胜后的自我膨胀,可以归为自恋的衍生表现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我要求、寻找新挑战、不断进取的方式来克制,保持自我评价的客观性。这时,自恋表现为自信,这同时也是个体持续获得满足感的途径。另一方面,即使自己再成功,也要看到别人工作的价值。离开了其他人,个人可能连基本生存条件都没有保障。“万般皆下贫,惟有读书高”不可取,那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的被人们接受了吗?

中国古代和西方比起来,缺乏相对性和辩证法的观念。古代文言文追求简洁优美,笼统有余而准确性不足。适用于写诗文,描述宏观抽象哲理,而不是描述受特定条件限制的客观规律,以及具有程度、范围等属性的客观事物。这可能就是古代东方学者擅长诗词、对知识的追求偏向哲理,而西方学者发展出科学的主要原因。就好像作者和编辑的关系一样,对内容和形式各有侧重。

中国古代有寻找'放之四海皆准'真理的绝对化误区,直到今天有时我们仍然会误解规则的适用范围、成立条件。比如:98年印尼排华骚乱期间,很多印尼华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完全失去保障,他们仅能通过自发成立巡逻队,以棍棒等简易武器对抗大量受军方支持、向来仇视华人、手持砍刀的暴徒,华人伤亡惨重,发生了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网传的一些暴行照片有说是被印尼军队镇压的东帝汶人,即使如此,华人受害者的遭遇可想而知)。有人认为当时中国即使想主动干预也会受自己“不干涉内政”外交政策的制约。事实上,暴乱已从印尼内政发展为外交危机,主动干预也是为了保护守法印尼华人的基本生存权,属于见义勇为、正当防卫的范畴,必然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人的支持,与既有外交政策实质上并不冲突。有些人说印尼华人支持台湾政权所以他们的遭遇与大陆无关。无论印尼华人的政治立场如何,暴行的发生客观上对当时所有华人的自尊心造成了不小伤害,所以这种说法是一种懦弱的阿Q精神的表现。

等级社会剥夺了社会成员的自卫权。上级对下级拥有极不对称的权力,人们对安全感和尊严的基本需要无法满足,只能拼命往上爬。讽刺的是越往上往往越没有安全感,奴役别人自己也失去了自由。在这种畸形的社会中,少有平等和尊重,人民很容易产生懦弱、找出气筒的性格和阿Q精神,这种恶劣影响至今都还存在。


现代西方社会强调平等、诚实和勇气、正当防卫权、宽容。当自己受到强势一方的欺凌,敢怒不敢言期望有人主持正义的时候,比如下级面对上级,想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比纵容侵犯从而养成懦弱、欺软怕硬的性格更糟吗?如果不是,切不可人身攻击,只需鼓起勇气说出欺凌的实质就够了:放下你的优越感,我们是平等的。恭喜,你已通过勇气试炼。然后你会发现怒气顿时消失,也没什么可怕的事发生。因为加害者以前也像你一样,只不过没有勇气反抗。怨气无法消解,必然会找出气筒。当加害者认识到错误后就原谅吧,人孰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上述原则对于我们根治印尼排华问题也有启示。大规模排华暴行60年代发生了一次(个人推断很有可能是印尼军队有人为了清除异己+夺权+大清洗,导演政变阴谋,将印尼共及其华人支持者变成替罪羊),98年再次发生。一旦印尼政治、经济发生危机,政府控制力削弱,治安恶化,华人处境仍然危险,切不可麻痹大意。华人国家、地区应该从全体华人的共同利益出发,团结起来,做好保护印尼华人和收容难民的预案(尊重难民意愿,不同国家、地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包括联合军事威慑措施和进一步干预方案,国际舆论宣传准备等等。印尼华人也必须鼓起勇气,做好反抗压迫的准备。只有展示勇气同时又遵守自卫原则(避免不必要报复使冲突升级,掌握竞争主导权,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等竞争过度的不利局面),国际华人社会、印尼华人才能真正赢得印尼、印尼当地人的尊重,再结合经济援助,可以有效维持华人国家(地区)和印尼、华人和当地人之间长远的健康关系和友谊。

忘记、背叛历史,历史还会重演。从小时候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开始(建议应考虑少年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的发展过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作不同尺度的教育纪录片、故事片),我就隐约觉得哪方面有问题。一般小男孩打架是看不起打输了就告老师、告家长的(只有女生才这样)。不怪自己太弱,却老是抱怨敌人太残忍不讲道德?所以留了一个心眼,没有全盘接受大人教的东西。学习强者是人的天性。

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此类暴行(含令人不适图片),如果仅仅停留在宣传受害者的无辜和谴责加害者的残暴不仁,则(低龄)受众能感受到的多是愤懑、压抑、绝望等消极情绪。其实,近代史学者和导演应该着重寻找受害方的英雄主义行为(多少总会有),即人们在面对通常意义上的灾难和绝望时,所表现出的勇敢、沉着、机智等优秀精神品质和敢于斗争、善于(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斗争的不屈意志。这样既能让后人全面地了解那段灾难史,又能给他们带来鼓舞(提取码:4hne)和启示。有利于减少暴行细节给受教育者(潜意识方面)带来的副作用,和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相关原则同样适用于印尼发生的暴行。

当年是咬牙切齿的恨,想不通为什么敌人投降了不报仇。现在理解了老一辈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中国当时百废待兴、底子薄,与其纠结于过去的仇恨,不如从长远大局出发,和日本交朋友,换取经济技术援助。另外,近代日本封建残余严重,等级秩序森严,欺凌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平时一团假和气,有了矛盾、受了不公正待遇无法及时化解,累积起来戾气很重。遇到弱小无助的人,可以想象会找他们做出气筒,肆无忌惮地发泄。所以说二战时的日本人是一群懦夫,从某种角度看,等级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懦弱的。社会缺乏产生、培养正当防卫意识和能力的必要保障条件,比如舆论压力、法律对基本人权的保障,这些也是勇气产生的必要条件,民众身不由己地成为“食物链”的一环。对中、日两方面来说都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先辈们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中存在种种糟粕,他们试图通过“除四旧”等方式加以扬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以现代社会的标准看来,纠正的多是一些相对肤浅、形式上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中更层次的糟粕可能认识还不够深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国家已经意识到思想文化领域需要不断改革,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可是改哪些地方?如何提高?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新观点(念)的交流和传播前所未有的便捷化,这将有效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会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反过来促进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实质精神是相同的,就是探索各自领域存在的客观规律,及其成立前提条件、应用范围等等,只不过一个解决的是物质需要问题,另一个解决精神需要问题,两者缺一不可。两者从哲学角度可以看作一对互相依存的矛盾,对于具体个人来说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宜偏废其一,否则专业造诣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制约。而且同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两者存在共同点,可以互相启发(就看你的想象力是否够用)。

以求知为目的平等交流是社会观念进步的有效方式。人们应该形成以下共识:互相尊重,避免人身攻击或直接反击,保持理性和淡定的心态,允许别人保留自己的意见。克制个人骄傲和求胜欲,通过交流和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追求客观事实,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观念的公平竞争。更成熟、深刻的观念通过交流得以传播,整个社会观念由此进步。(广义)文化包罗万象,可以看成是社会所有优胜观念的集合。既有“天人合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宏观哲理和格言,也有“养儿防老”、“彩礼”这样的观念和习俗。如果大家都固执己见或迷信自己先人的观点(实际上也做不到,不如主动一点),人类文明永远无法进步。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的两方面无法脱离对方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思想学派、不同文化之间往往既竞争又合作(互补)。孟子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西方人也有不过度削弱竞争对手的意识。每种思想和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可以保持共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共情)才能客观评价自己。西方文化有不少优点,我们在充分、深刻地学习、思考其实质精神后,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发现传统东方文化、社会的弱点。同时东方文化也有自身的优点,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以前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应该也看出了不少问题,只是作为外国人只能以文化差异等说法委婉地点到为止,很难直率、透彻地评价具体观念的孰优孰劣。有了客观评价自己的意识(内省、主见),才能区分同情(安慰)、赞扬和吹捧;面对批评才能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淡定、开放心态

西方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形成的,经过近两、三百年的发展和实践,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民主、监督过度泛滥;三权互相扯皮、牵制,有过度竞争的趋势,影响了效率。西方政府威信不够的问题在这次疫情中表现明显。医学界我们主张的中西医结合(从西医的角度研究中医,补充原疗法、甚至发现全新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理论、方法创新途径,屠呦呦等人提炼青蒿素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化领域也可以学习他国长处,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适度竞争中共同进步,这将是当代东西方有识之士共同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多的来华外国人也在观察、研究中国人和传统文化的优点。以后谁会更开明呢?这方面可能会有一种学习、竞争关系。

与科技、经济等领域比起来,文化思想方面的改革尤其困难。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借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幌子,让当时的人更容易习惯、接受新思想。我们是不是也能借用古代中国文化的习语、典故来包装现代文化(实在没有就找个相近的,古语新解)?另一方面也是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毛泽东思想的宝贵精神,吸取、克服文革带来的教训、挫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改革开放初期,大众对于市场经济这一陌生事物存在不少顾虑,邓小平为此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对今天的我们是否也能有所启示?

过去有不少先觉醒的人找不到其他觉醒者,与周围环境又格格不入,灰心地选择了离开。我想这与古代一些看出问题的正直士大夫、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只不过那时的人缺少平等、互相尊重(紧密联系群众)和保持谦恭(同时也是一种自信、顽强的姿态)的意识,看不到如果找到有效、针对性的方法,假以时日(也许一、两代人),民众就可以被启蒙这一点。所以他们才会陷入“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高自傲的无助境地,无法像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地传播信仰,实现自我价值。

东方人似乎重视(哲理性)觉悟和目标而轻视寻找具体可行方法,从而出现“务虚”问题。也许这种思维误区也是受语言的影响。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西方谚语也有云:“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但不要低估路途的艰险和曲折。

所谓启蒙,不是直接灌输观念,而是需要受众先思考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寻找其他来源材料对比、核实,再通过交流、讨论(所谓兼听则明),受到启发。以自己习惯的角度、方式来理解问题实质(殊途同归),形成比较深入、全面的认知,进而具备启发、帮助别人的能力。这应该就是社会启蒙的一般原则、模式。

就像先秦时古人做的那样。是正本清源、清除两千多年以来 自恋 余毒的时候了!

所有启蒙者都是天降大任,都是

可惜,自秦始皇以来,“自恋综合征”越来越顽固、难治;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战士越来越少。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主宰,相对于其他生物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理性思考能力。我们却不得不带成沉重的镣铐在文明之路上蹒跚前行,直到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到了极点...。不过也不能把问题全怪到他头上,从他不幸的成长经历分析,可能有过于在意他人评价(敏感)、太需要证明自己(不自信)而为虚荣心(自负)所累等自恋问题。不只是他,李斯等权臣同样有类似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各有区别。过去我们所谓的品德问题,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自恋)心理误区,根源还在于成长过程中对人和社会的扭曲认知。这里我们又回到教化(启发)和原谅的主题。

孤独的人聚在一起就不孤独了。就观念纠正的方式来说,应该结合个人的具体问题来示范,调动人们反思、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通过平等交流分析身边家人、朋友错误观念的起源。然后做好关系暂时出现波动的准备,勇敢指出。良药苦口,承认问题也是需要勇气的。切忌人身攻击,避免反复辩论,可以暂时保留各自意见,给他/她充足的时间反思。忠言逆耳,勇敢讲出身边人需要听的话,而不是想听的话。风雨之后见彩虹,你们的关系终将历久弥坚。

推荐影视剧(可以直观感受一下西方文化的闪光点): 《哈特的战争》、《 雪山镇》、《通往埃文利之路》(少儿类)

音乐

Epilogue 自由引导人民,感受中外先辈们的革命激情

Until The Last Moment 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找到96年cctv5的版本略感可惜),丑小鸭成白天鹅(长大后重读童话的你是否有新的体会?)

Down By the SalleyGardens 闲适慵懒

游戏、小说

博德之门12 (进阶:3补丁、强化铁砧)

崔斯特·杜垩登系列

参考文献

自恋者的迹象.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636f38bb89503bd6b84610e8.html

后记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也有开放的一面,能够吸取他国文化的优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唐朝兼容并蓄)。现代社会我们既有一些传统文化的概念(已经潜移默化不便列举),也有西方文化的概念( 、诚实、公平竞争、正当防卫理性包容等),这些概念和原则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如果人们对此认识不深,会习惯性、想当然地陷入绝对化、片面化误区)。所以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社会文化现象包罗万象,文章正是试图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分析东方文化中的有关问题。可以说人类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也许类似人一样有一个生命周期,从诞生、生长、成年、衰退、消亡,再到新生。

也许文中列举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熟悉的一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可能存在对古人言论误解、认识片面的问题,如果能对今人、后人有所裨益,恐怕他老人家如泉下有知也会原谅我这个“不孝”的“标题党”子孙吧? 而且对历史人物、言行的评价真的存在“盖棺定论”吗?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没有新的解读?比如以前市场经济大潮中被广为批判的“君子安贫乐道”。个人认为,不同职业有不同的具体追求,学问之道在于对事物客观、深入的认知,相对的“安贫乐道”对学者来说是合理的。随着个人、社会认知的深入,对于以前的一些观念也会有一个推倒重建的过程。比如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可以解读为潜能未发掘、没有合适机会的时候,不要沉沦沮丧,也不要同流合污;而应着力于学习知识经验、寻找强项,反思自身问题、提高自我修养;而当你准备好了或者机会来临时,就应该从人类的整体长远利益出发(自身、小家、大家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追逐、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古人习惯语焉不详,其本意往往无从考证;相比起来,今人看问题的视野广度和认知深度显然更重要。

另一方面,过去的人由于自身认知不足,可能导致对古人观点的理解出现较大偏差。根据《孟子.告子》一文记载,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 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是不是与我们以前的理解大相径庭?可见这才是所谓“性善论”的真正含义,准确地说,应该是“有条件”性善论,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孟子.告子》其它很多言论,放在今天来看就比较朴素。鉴于起点、基础差距,“但求有功,不求无过”用在此处比较合适。与此同时,古人的求知欲、独立思考意识、想象力和个性也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可以说今人应该感到惭愧。

解放个人思想、释放个性和创造力方面,长期以来可以说东方文化不如西方。现阶段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美国封锁核心技术、部件和中国创新能力普遍相对落后的矛盾。 现在(永远)还(都)不是自满的时候,只有启发人们去发现、正视自己和社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像过去中国式“听话”的孩子一样),才能战胜外部压力和挑战。要有忧患意识和预见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只要够理智,认识够深刻,我们可以做到既释放创造力,又避免西方过度自由、民主的弊病。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应该就是批判地学习和独立探索(有时必须付出必要的代价)。我们是否应该勇敢相信人的理性,让不同观点自由、公平竞争,为了子孙后代作一个探路者

通过学习、观察和反思,我觉得发现了一些自身性格缺陷和社会问题的根源。现在把经验、想法写出来,希望给别人带来启发,让他们能换个角度看待自己(注意评论区)以前的所见所闻,并解答相似的问题或疑惑。自从文章发布以来,通过和网友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论,本人也不断受到启发,文章内容、表达方式得以补充和修正,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与其独乐,不如返璞归真与人同乐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