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假设的问题:2018年的中国多少人口最合适?以及行业过度竞争问题的解决思路
这个设想的初衷,是根据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相对高质量的受教育机会、(参考发达国家平均)出生率,来估算人口规模,以利于快速提高人均收入和国民受教育程度、竞争力。现在单从应届生就业的角度算一算:近几年每年新增约1000万就业机会。面向应届生、社会比较需要、工资较高的工作机会就算500万?假设其中面向中专生的应用操作型工作占40%,面向本科生的一般白领类工作占50%,面向硕博士的研发类工作占10%,且18-27年后就业机会不变。2017年中国出生率 1.243%(和美国差不多),2018年也按此计算。其实在各种类型工作比例一定的条件下,不考虑竞争,未来2018年出生的不同学历应届生总数就是500万,就业时间的差别不影响总人口估算,算下来2018年4亿总人口。
出身婴儿数=生育率*育龄妇女数=出生率*总人口,所以 出生率=生育率*育龄妇女数/总人口。中国目前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还未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育龄妇女数/总人口 的值较大,出生率又接近,所以生育率应该明显偏低(受计划生育政策惯性的影响),计算起来上调一点比较合理,比如出生率算1.5%,那么总人口3.3亿。加上从国外引进(紧缺)人才引起的人口增长,单从未来就业机会和竞争的角度考虑,2018年中国假如只有4~5亿左右的人口会比较理想?
如果2018年人口变为原来的1/3,4.7亿。岗位设置相对合理、高薪的就业机会也会变成1/3,算167万(等比例缩小应该存在一定误差。作为参考,美国2018年3.27亿人口,新增非农就业260万人,2017年220万人,不过有文章反映美国新增就业岗位量多质次的问题)。再次迭代,1.1亿,加上竞争者,1.5亿总人口,又是上轮结果的1/3左右。
由此可见,如果从适度竞争的角度来看待人口总量问题,似乎人永远嫌多,可以推测现在行业过度竞争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更深层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就业市场的开拓还远远不够,随着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来制造业淘汰下来的劳动力也许可以分流到更精细化的公共管理、服务等行业,有才、有创意的还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向大家提供个性化的流行(或者小众的,甚至是结合严肃文化的混合)文化产品。所以,帮助这部分人跟上时代,寻找特长,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主动“充电”、再就业,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就业者应该更理性、有预见性一些,主动回避行业扎堆、过度竞争的局面。在就业部门、志愿者组织帮助下,主动思考、调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寻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甚至比目前的发达国家发掘得更充分、深入)。管理部门也应该根据先来后到的原则,从宏观上限制行业准入总人数。这样双管齐下,既通过政策宏观管理,又充分调动就业者的创业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有效避免行业恶性竞争和从业者压力过大的问题,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幸福度。
能不能学习美国农业带的概念?各地没必要(也不可能)都搞成经济、商业、高科技新兴产业中心,而应该因地制宜,思考、发挥自身优势,差异化地发展本地产业。比如在农业科技支持下,对于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把部分耕地、重复建设的房地产改成牧场。现在,国内粮食是够了,大豆也可以进口,但是对于改善国民体格、体质效果最好的牛肉、奶制品等动物蛋白产量还很不够,而且比较贵(包括进口牛肉)。现在健身餐推荐的是牛肉(非猪肉)和鸡胸肉,不含激素的牛肉更健康(优良品种通过喂牧草就能快速生长),而且口味上比通过激素催熟的鸡肉甚至猪肉好得多。改变饮食结构,增加动物蛋白比例后,所需的粮食和耕地也少了。
充分满足人们对动物蛋白的需求之后,将来更进一步的追求,就是普及绿色农业产品。关键问题在于绿色肥料、生物肥的大规模、低成本提取或者直接合成。目前这两方面技术还有待改进、创新。
也许随着科技发展,人口不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不管人多人少,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都能把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好。比如未来的建筑公寓可以向空中或地下(人工采光、通风)两个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解决居住空间不足的问题。通过转基因等技术提高农业、畜牧业、养殖业产量,等等。
届时,人口规模也就相对摆脱了生存、生活物资条件的限制,世界人口会有进一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