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讨论

500

甲:通识教育如此重要,为什么中国没有把通识教育纳入课堂中?

我发现自己在课堂学习生活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线性的,单一,单调的,慢慢长大之后,我才发现这个社会上很多常识性的东西我几乎不了解。并且我已了解的那一部分都是通过自己在上网或者是身边的人告诉我的,然而这些东西在课堂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举个例子,我现在已经20岁了,就连工作中要懂的五险一金也是我快要工作的时候才知道是什么东西。

并且我绝对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是这种情况,这么说中国的通识教育是不是失败的,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我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那为什么中国没有把通识教育放到课堂上呢?

乙:通识范围太广,适合遇到问题后,在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通过百度自学。辩证分析、讨论、再认识各种不同的观点,从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长常识。

甲:虽然说互联网给予了生活很多便利,有些东西一查就有解释,但是互联网上也有伪科学的存在,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分辨是非分能力,那么互联网对于学生来说就都是害处。

乙:有时候需要试错,犯小错免大错。光会听话不会思考没用,父母不可能保护你一辈子,也没有启发别人的能力。

从小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关于某一事物、现象不同的观点(正、反面的),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讨论启发他(她)的思考意识,逐步培养思辨能力。再大一点,也包括一些没有简单对错可言的复杂问题,分析各种有争议观点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如果家长本身这方面有欠缺,那就需要良师益友扮演这样的引导、启发角色。

甲:可以参考一下香港“港独教育”,就是从小被类似于“洗脑”的手段教育了,虽然说国内的互联网没那么夸张,但是还是要避免这类情况发生,并且我知道让孩子接触事物的正反面是好事,但是这一定要在孩子的三观成形之后教育,否则我不可能说我打了孩子一巴掌我还要教他慢慢接受。

在三观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你说的任何一件事情孩子都会相信,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自我探索的能力,也许这种能力像你说的可以锻炼,但是在锻炼之前先要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会受到损害

乙:大人和孩子间首先是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孩子不傻,只是缺乏经验和锻炼。对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家长可以先去研究思考,然后再去引导孩子思考(遇到新问题可以再调查),在理性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加深认识。这样的三观更加经得起考验,空洞说教效果不佳。

关于香港问题:香港教材采取二元论的方式对比、夸大大陆的缺陷和西方的优点,误导青少年学生。法官被立场可疑的外籍人士垄断。等人们冷静下来了,发现香港经济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与大陆无关的时候,才会真正开始反思问题。

甲:你说的这种有耐心,乐意与孩子共同成长,有爱心,有教育思维的家长我认为在整个中国都是比较少的。

父母的作用,老师替代不了,但是老师的作用,父母也替代不了,不能只要求孩子要怎么怎么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不同角度看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说实话就连成年人也未必有,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就更加不能这么要求。

乙:这就是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之一。家长可以先问孩子的看法,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尽可能耐心地讨论。对于孩子(家长)一时无法理解又没必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可以先放一放,以后有机会回过头再看,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孩子早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家长也省心。同样从平等的角度看,大人也需要继续学习、思考,有关教育原则是一样的。不愿意和孩子讨论,为维持权威怕暴露自己认识的不足,根源在于不能平等对待、尊重孩子。不过另一方面,家长也不能因为怕犯错而犹豫不决缺少必要的权威性(矛盾吧500),遇到“近忧”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人孰无过,以后再解释道歉吧。

丙:孩子进入叛逆期,初中时代,管与不管之间很难把握,请教有经验的家长或是叛逆期的同学,如何帮孩子渡过这一时期

乙:这是开始想掌握自主权了。通常情况下建议以平等朋友的姿态交流看法。成长过程中磕磕碰碰是正常的,有时候需要吃一堑长一智,才能避免孩子因为固执栽大跟头(家长出于过度保护心理希望孩子一路顺风顺水,不现实)。一些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建议尽量少干涉,给他留出充分的选择空间。劝告他没必要为了叛逆而叛逆,学会听取别人的忠告是必要的。遇到问题适度劝说后交给实践验证。如果Ta被现实打脸,可以引导其反省,包括珍惜家长的关心和劝告,然后重新赢得孩子的信任。

现代教育的重点不是教知识,而是如何自学感兴趣的知识;对于层出不穷的种种社会问题,老师长辈无法面面俱到把现成答案都喂给孩子,通过具体案例逐步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分辨力才是理智、可行的办法。

如果教育者(受教育者)如果没有敢于在理性指导下实践的勇气、经受“短痛”的耐心和承受力,将来很可能会有“长痛”。家长(孩子)需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注意人际关系的合理界限,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对方必要的成长(反思)空间和时间,否则将成为其“磨炼”的一部分。不过另一方面,也许人只有经历过必要的磨难,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即有哪些观念、习惯与客观现实和个人、集体、社会整体长远利益不符。

感觉除了思想道德、马哲教育之外,了解一定的心理学常识对于家长、孩子乃至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人的情商和心理成熟度,助你摆脱自发性或文化相关的自恋、自卑等心理误区,堪称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这是我们以前教育的疏忽之处。

作为业余爱好者,我觉得学习心理学没必要死记硬背某人、某学说具体说了什么,而是重在分析实际问题,遇到疑惑可百度。心理学作用应该是帮助人客观认识自己(他人)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客观评价、接受完整的自己(他人),或者为遇到问题后的自我反思提供理论指导。

----------------------------

竞争无法逃避,也是必要、有积极作用的,只是需要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只有产生价值的活动(助人),或者挑战自我、他人、环境,才能持续带来自信和幸福,纯粹的自娱自乐很难持久。所谓兴趣主要也是因为自信擅长于此而产生满足感。不过竞争只是手段,获胜不是根本目的。

对于孩子来说,最主要的是应该培养独立意识,为自己而活。对于家长,要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大脑、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思考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有时候就是跟着感觉走),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现在的知识获取途径和受教育资源很多,别太担心错过机会或者以后来不及,反对从众、媚俗、攀比。孩子的成就可以成为父母的额外骄傲和惊喜,但不应把孩子当成某种救命稻草,人生希望全寄托在其身上,任谁也受不了。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不要试图操纵伴侣或孩子的。不要把对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或者为自己的付出索要回报。

人只要能承认、接受自己的局限,就可以无条件爱自己。哪怕竞赛一直输,也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满足别人的必要需求实现价值,获得一定自信和幸福。从这点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遇到难处的时候,不要因为自负或者过于追求独立性剥夺别人获取精神回报的机会,也不必抛开客观条件限制,执着于个人对个人、家庭对家庭精准报恩的观念,或者为还人情债而放弃尊严、原则。这就是我理解的人文关怀和人本观念。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般来说不会把窗也焊死。好好找找吧,不必因为某些地方不如人就心生妒忌。人生游戏的目的是体验不是刷钱(副产品),不要去咬庸俗肤浅的诱饵,别人说该怎么活我就照做,那样活得太累。为了别人的赞美、羡慕和可有可无的高阶消费品而身心俱疲,值得吗?谨慎投资生命,及时评估回报。尝试不同基金,切忌一言不合就孤注一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