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争,中医药的局限与出路

中西医之争的实质,是角度之争。角度不同,取用也不同。

一:站在患者的角度,疗效永远是第一。

这次新冠疫情期间,网络上再次掀起所谓中西医的互撕热潮。争论有时可以厘清事实,有时只会混淆是非。当主观目的掩盖客观分析,争论越火热,群体分化越严重,攻讦越不息。

但对绝大多数前线患者们来说,不管中医西医,不管中药西药,能帮助对自己的救治,能祛除病患恢复健康,那就是好医案好医生。

二:站在医生的角度,真正想治病救人的好医生,更关心哪种办法对临床有效。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无论中西医。中西医都有漫长的历史,都是在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经验教训,都是在摸索中探索完善。

前人筚路蓝缕,后人何必党同伐异。

张文宏在记者采访时说:“......在这里没有学派之争,只是说怎样对病人有利,什么对病人是有利的我们就采取谁的,所以在这里非常和谐。......上海有85%的病人被治愈,就说明大多数病人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治好的,但是这也是依靠各个团队,中医的西医的都在一起。”

张伯礼也在媒体连线里,对中西医之争不关注,觉得无聊,认为各种医学各有所长,治好病是真的。

钟南山:“就西药来说,在实验室发现的细胞水平对新冠病毒有效,真正进入人体有个过程,有相当多的西药体外有效,进到人体没效。但中药不太一样,一些药在临床已经很常用。如果这些中药真的显示了减少病毒进入细胞或减少炎症风暴,这样就能够给中药使用提供依据和线索。“一旦有证据,中药是可以放心用的。特别是针对一些早中期患者。””

三:站在医学的角度,不管中医西医,发展的历程都有足够多的经验教训。

人类认识未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手段,是逐渐发展的。现在相比过去,有了更多科学严谨的办法,理应学以致用,处理疑难。

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是传统中医的核心精华。一个药方的配伍,其实就是一个医案。不同单药对应人体反应出的不同的症状,并平衡配伍相互间的药效影响,组成一个整体治疗的药方,这个药方就是医案。

传统中医,好医生凤毛麟角,原因就是这个药方这个医案,想开好不容易。而过去和现在,那些各种离谱的玄方,或者那种忽悠式的玄学,其实背离了中医真正精华核心。

传统西医,其中也有许多非常离谱的办法,没什么真正医案,因放血妄死的人也不少。和那些搞玄方的中医,没什么本质区别。

科学的介入和兴起,是现代医学兴起的关键。现在的西医,一个医案,有时包括各种医疗设备介入的检查和临床支持,包括经过科学程序验证的药物,这和传统西医,有本质区别。

四:站在科学进步的角度,中医在现代有很多局限,出路需改革。

中医的两个局限,一个在于,虽然望闻问切的部分症状可以用现代医学检查代替,但还有许多症状,是医学检查未能厘清的。

而另一个局限,对症下药的核心,是可以针对同病不同人不同症,中医可以同方增减,因人配量,达到同样的疗效。这是无法推广,传承艰难,只属于极少数中医人的本事。

而中成药固定了药方,失去了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精华逻辑,疗效因此参差不齐。中成药的实质是一个整体的固定医案,而一个整体的医案,想像西药单药一样,去通过西药逻辑的验证程序,是一种错位的难以融合,是缘木求鱼。

因此,中医的出路,就是将这两个局限,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来分门别类,细化验证,将经验量化成数据,将极少数中医人掌握的本事,变成可以更广泛推广的医学专业。

很多救治经验弥足珍贵,却往往人逝技失。但存在必有痕,没有痕迹是不能验证细化的,没有经验是不能量化的,只是时间早晚和研究多少的问题。

中医,不能停留在经验阶段,要进步,要有出息,不能吃祖宗老本。更应该拥抱科学,应用科学研究,去伪存真,扬长补短,把中医淬炼成现代中医。

中成药的现在状况,看似可以普及,其实是想走捷径,抱残守缺,抛弃了原有精华逻辑。虽然并非无路可走,疗效是不可动摇的根本标准,循证检验依然是必须的程序,只是需要改革检验逻辑和验证程序,但更需要魄力。因为现有的利益蛋糕已经足够庞大,想要进步,想要改革,阻力可以想象,会极艰难。

五:站在医药市场的角度,同行是冤家,巨大的利益,会导致巨大的纷争。

利益之争,无所不用其极。在网上网下,互撕如火如荼的背景里,有多少是为了利益,有目的有策划有选择的煽风点火,以至于主观攻击主导了争论的人海,失去了争鸣的意义。

也有些人有些群体,有意无意的行为,实际卷入了利益大潮的卷涌。

比如不严谨的论文,导致药品抢购脱销。非临床的个人,推荐防治方案,导致有人过量吃药住院;鼓吹尚未临床的药品,理论有效,代替临床有效。

治病救人是人命关天的事,是很专业的事,不能因为个人和群体的欲望,就胡作非为。

六:站在围观者的角度,还是应该保持清醒客观。

所有的热度,都有其或明或暗的导向。

现代医学,理应容纳人类发展中所有抗击疾病的经验,发展医学是目的,治病救人才是本质。作为非专业或专业的围观者,在面对争论大潮的时候,需要擦亮眼镜,理应兼听明辨,不站队不偏见。即使不能求同存异,也可以和而不同。

争论有时有意义,争鸣有时有价值,争斗则需辩缘由,这都需要客观的心。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