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经济学人》封面文章:电脑芯片无处不在——万物互联
8月29日,在飓风“多里安”袭击美国东海岸之际,电动车制造商待斯拉公司的老板马斯克宣布,他在飓风路径沿线的一些客户将发现,他们的汽车突然具备了一次充电续航里程加长的能力。
与许多现代汽车一样,马斯克的产品被认为是车轮上的联网计算机。持斯拉产品线中比较便宜的车型有部分电池容量被车上的软件所禁用,以限制电池的续航里程。通过敲击在帕洛阿尔托的一个键盘,这家公司能够取消这些限制,让驾车人暂时获得电池的全部容量。
马斯克的计算机化汽车只是表明一个大得多的趋势的其中一个例子。
随着计算机和连通性变得更加便宜,把它们植入越来越多本身不是计算机的东西——从尿布和咖啡机,到奶牛和工厂机器人——是有意义的。这就创造了一个“物联网”。
这是一场缓慢的变革。随着计算机逐渐进入汽车、电话和电视领域,这场变革多年来在加快步伐。但这种转变即将超速发展。一种预测是,到2035年,全世界将拥有1万亿台联网计算机,植入从食品包装到桥梁和服装的各种物品。
这样的世界将带来诸多好处。消费者将获得便利。例如,亚马逊公司的智能门铃配备了运动传感器和摄像头。它们相互配合,还可以构成一个事实上的私人闭路电视网络,使公司向客户提供“数字邻里守望”计划,并将任何有意思的视频传给警方。
企业将获得效率,因为曾经是转瞬即逝而不确定的物理世界信息变得具体而可分析。建筑物的智能照明节省能源。计算机化机械可以预测自身的故障,并安排预防性保养。联网奶牛可以使奶牛的饮食习惯和生命体征得到实时跟踪,这意味着它们的产奶量增加,生病时需要的药品较少。这些获益各自都很小,但在一个经济体中一次又一次地组合起来,就成为增长的原材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原材料)。
不过,从长远来看,物联网最明显的影响在于世界运转的方式。人们可以将其视为互联网的第二阶段。随之而来的将是在第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例如,无坚不摧的“平台”垄断企业,或被批评人士称为“监视资本主义”的数据驱动模式。越来越多的公司将成为技术公司;互联网将变得无所不在。结果,一系列关于所有权、数据、监视、竞争和安全的未决争论将从虚拟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
先从所有权说起。正如马斯克所表明的那样,互联网让企业在它们的产品售出后还能保持与产品的连接,从而把产品变成近乎服务而不是商品。这已经使统的所有权概念变得模糊不清。
例如,微软今年7月关闭了电子书商店,导致客户无法阅读他们已经购买的书籍(微软提供退款)。一些较早使用“智能家居”设备的人发现,在制造设备的公司失去兴趣之后,这些设备就停止了工作。这就导致权力平衡从客户向卖家倾斜。美国高科技拖拉机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卷入了一场关于软件限制的纠纷,因为软件限制阻碍了公司客户自行修理拖拉机。
由于软件不是售出,而是授权使用,该公司甚至辩称,在某些情况下,拖拉机买家可能根本就不是购买一个产品,而只是得到操作这个产品的授权。
虚拟商业模式将在物理世界中大行其道。科技公司通常乐于快速行动,实现突破。但是你不能发布冰箱的测试版。智能手机制造商苹果公司在其手机发布后,只提供5年左右的系统升级;安卓智能手机用户幸运地获得两年的系统升级。
但像洗衣机或工业机械这样的产品,其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或更长时间。公司需要研究如何在复杂的计算机化设备的最初程序员早就跳槽的情况下为这些设备提供支持。
数据将是另一个爆发点。对许多互联网企业来说,商业模式是提供“免费”服务,用户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有价值而私密的用户数据,而这些数据是用户充其蚩在半知情的情况下同意企业收集的。
物联网也是如此。智能床垫跟踪睡眠。医学植入装置观察和改变心跳和胰岛素水平,其透明度各不相同。保险业正在尝试利用来自汽车或健身追踪器的数据来调整客户的保费。
在虚拟世界中,关于应该跟踪什么以及谁拥有所得数据的争论可能看起来空洞,且在理论层面上。在现实世界中,这些争论会让人感到更加紧迫。
然后是竞争。来自物联网设备的数据流与来自脸书帖子或谷歌搜索历史的数据流一样有价值。对标准以及物联网设备相互交流的需求将增加引领者的优势——消费者对于联网汽车、医疗植入装置和其他设备易遭黑客攻击的担忧(其中有些担忧是合理的)也会增加引领者的优势。
预测任何技术的后果非常难——尤其是像计算这样的通用技术。25年前消费互联网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过分乐观。如今,占据媒体头条的是互联网的缺陷,从垄断势力到企业窥探隐私和网上激进行为。
物联网的手段,如同任何技术的手段一样,将使利益最大化,同时使危害最小化。这并非易事。但是,思考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人具有经历了第一次互联网革命的优势——这应该会让他们对未来的前景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