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穿cos服拿短跑冠军,怎么就不可以了?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

最近,厦门一名中学生穿赛马娘服饰跑步,拿了第一名。
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他学欧美跨性别者去女子组不当得利,并非如此,作为男生的他就在男子组比。

这位卢同学(网传姓卢)在中间赛道准备起跑,不同于其他选手,他cos了《赛马娘》动漫里的东海帝皇。
很多人没看过coser上场跑,所以这次赛道围满了人。
好在厚重的服装也没限制卢同学发挥,他起跑就领先。

然后一骑绝尘,与第二名的距离越拉越远。

最后以巨大优势撞线。
但这位coser高手没高兴太久,因为冠军成绩被取消了。
按网络帖子里说的,好像还连坐式取消了他们班级的精神文明班级评选资格。

(图源网络)
可他想不通,赛前也没阻止上场,赛后不仅取消他成绩,还通报批评。
学校给出的理由是他违反体育精神。

但所有体育精神里没对短跑服装有严格限制,那卢同学又违反了哪一条呢。

这事过去快一周了,就在昨天,新京报出了一篇后续的报道,也让事情变得更微妙复杂了。
爆料人说,卢同学被取消成绩的同时,还被没收衣服,被当众批评。
他这么做并不是纯粹个人想法,是为兑现与朋友的约定,也让这场本身很青春的比赛更加灿烂如斯。

爆料还提到其他学生身着动漫角色服饰参赛,但成绩没被取消。
那这位同学为啥没被罚下,可能是因为他没得第一吧。
潜台词似乎成了,要得第一就得老实巴交、通情达理。

按照这种说法,博尔特创百米世界纪录的回头望月才违背体育精神,因为他不够尽力,不尊重对手。

同样,足球场上进球球员的脱衣庆祝都该被直接罚下,而不只是一张黄牌的警告,因为他奇装异服了,因为他不尊重观众。

然而这些操作真的有伤风化吗?
很多人只知道卢同学cos了动漫角色,但不知道角色叫东海帝皇。
这是一个有好胜心、以跑步为特长的主角,他经常哼唱“哈基米”(原意蜂蜜),哼着哼着还让这段音律爆红网络。

那cos这样励志有趣的角色,不是非常契合体育精神吗?
所以本来很好的一件事,被学校习以为常办砸了,导致倒霉的卢同学都无处高喊一句:
“我卢本伟没有开挂!”

事实上,你会看到很多跑步选手喜欢cos动漫里的角色。
先以《赛马娘》为例,
今年日本千叶城市铁人三项比赛上,一位选手打扮成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拼尽全力冲向终点线。

虽然倒地,但他完成了对角色的致敬,这何尝不是体育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呢?
同一赛场,另一位coser获得了表彰奖,他的获奖感言是很自豪跑出了不辜负角色的表现。

这不是最青春的样貌吗,这不比博人传还燃吗?

这类例子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很常见。
2023年,一位女同学cos了东海帝皇,她冲刺的风采跟挂着的横幅“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磨炼意志、强健体魄”相映成趣。

也有男生cos东海帝皇后,跑出八百米佳绩。

也有男生穿JK怒夺第一名后不被取消成绩的。

事实上,比赛搞得有趣一点比严肃死板要好很多,毕竟校运会又出不了亚洲冠军。

当然你非要说初中遍地百米9秒8,所以比赛就不要奇装异服影响别人,那当我没说。

(国际级运动健将百米成绩,
要求电记10.25秒以内)
不过,这时候问题就变成,既然比赛主旨是为了更快更高更强,那卢同学负重跑第一,怎么就不是更快更强呢?
所以我想,把这样的选手限制起来才有违体育精神,也会加深网友对学校领导“教条、顽固、迂腐、虚伪”的刻板印象。
只是校领导可能不关注网络舆论。

高中有些教条迂腐的规定可以理解,那上大学是不是就彻底轻松了?
最近也有这样一个梗叫:大学高中化。

比如2025年一所政法名校要求学生上课“手机入袋”,翻译一下就是高中那套“手机不能带进学校”,当然本意是为了学生好。

比如,“有人晒出硕士阶段被查夜不归宿的经历,导员每天把未打卡名单发给导师,让搞科研的导师变身保姆。”
有太多措施能让你回到那个处处打卡的高中三年。


甚至左右互搏的矛盾操作也有。
比如你放假回家要统计地址门号,你不回家就要在群里天天打卡。

真的需要这样事无巨细吗?
虽然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撇清了责任,但这样既折腾学生,也折腾教职人员的操作,只会搞得大家最后都很累。

然后让人人尊重向往的大学,变得敬而远之。
也不是不想去,是因为“外人”根本进不去,“内人”则需要刷脸。
很难想象2025年还会出现这类事,所以我希望上面一些爆料都是谣传。

学校本该用包容心态去教育学生,不过教育着教育着就容易出现“不支持不反对,但我事后可以否定你”的情况。
这种情况未必能带来你好的结果。
毕竟当学生做什么都要面临被警告的风险,还敢去做点大胆又不出格的事吗?
一切循规蹈矩不代表一切就好,可能底下一片死水。

学生想的是,我只待三四年,忍一忍就能脱离是非之地;
学校想的是,我只是为了你好,你们也不要当出头鸟。
大家配合着演戏,没人意识到这也许是部烂片。
很多学校也没意识到自己在总体高考数据上没什么贡献,因为这不是你教的有多好,而是生源有多好。
也许你的严苛管理放松点,孩子们能考得更好呢?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就有对学校严苛管理制度的经典吐槽:
“比如说闲暇是没有的,自我探索是没有的,结交朋友是没有的,我觉得一个青春该有的东西也许他们都错过了。他们错过了这个阶段,然后被快进到了一个‘似真’的成年阶段。但是,成年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与心智,成长中的等待,谦卑与韧性,他们不一定具备,他们不一定能够挑得起来。他们就像竹子一样,长得很快,但是非常脆,孤零零的脆弱。”
教授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学生也失去了追问什么让他们变脆弱的兴趣。
爱咋样咋样。
曾经,我们对着天空说青春没有售价,转头发现生活像被阉割过了,那这算行还是不行呢?



雷斯林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