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用药后死亡,320万美元天价药被黑框警告

500

  患者死亡病例促使FDA对用于治疗DMD的Elevidys药物发出黑框警告。

  实际上,这款天价基因药曾因获益不明引发争议,现被明确提示:可能导致严重肝损伤和急性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撰文 | 凌骏

  近日,一款治疗费用高达320万美元的天价基因治疗药物,因接连报告有患者用药后死亡,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新增“黑框警告”。

  11月14日,美国FDA发布公告,要求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一次性基因疗法Elevidys标签进行重大修订,明确标明其可能导致严重肝损伤和急性肝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Elevidys是一种基因替代疗法,由全球小核酸疗法龙头企业Sarepta Therapeutics联合开发,它通过将正常的基因输注到患者体内,帮助患者持续产生相应的功能蛋白,于2023年获批,是史上第二贵的基因治疗药物,2024年销售额超8亿美元。

  然而上市后,由于疗效不确切,关于Elevidys的讨论始终未曾停息,直到此次被增加黑框警告——这被认为是FDA最严重的药物警告类型。

500

  黑框警告原文/图源:FDA官网

  两名患者死亡

  今年3月18日,Sarepta发布声明称,在接受了Elevidys治疗后,一名已丧失行走能力的年轻DMD患者因急性肝衰竭不幸去世。

  DMD是一种致命的、多发于男性的罕见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由于患者体内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导致肌肉组织持续萎缩或变性,最终或引起呼吸或心脏衰竭,寿命通常不超过40岁。

  作为基因疗法的Elevidys,尽管治疗费用高达320万美元,但能从根本上替代有缺陷的基因,实现“一针管终身”的疗效。在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Elevidys并未出现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大多为轻度不良反应,经治疗后可得到缓解。

  然而,急性肝损伤是Elevidys和各类AAV载体基因疗法已知的潜在副作用。根据Sarepta的声明,检测结果提示患者曾在近期感染巨细胞病毒(CMV),医生认为,由此导致的CMV肝炎可能是死亡原因之一。

  出现首例患者死亡后,Elevidys在欧洲的临床研究被紧急叫停,美国FDA也启动了相关调查。

  到了6月15日,第二例事故出现,该患者同样是一名已丧失行走能力的年轻人,在接受临床试验用药后因急性肝衰竭死亡。

  随后,美国FDA发布公告称,两名死亡患者均在治疗后的两个月内,出现转氨酶升高而紧急入院,死亡原因“疑似”和Elevidys有关,并要求公司停止将Elevidys用于无行走能力的DMD患者。

  在此次FDA最新要求修订的药品标签中,除了新增黑框警告,还彻底取消了Elevidys针对非行走型DMD患者的适应证,仅适用于年龄在4岁及以上、仍有独立行走能力的DMD患者。

  同时,修订标签建议,在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至少3个月内每周要进行肝功能检查,一个月内每周进行心脏损伤检测。在治疗后的2个月内,患者应居住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附近。

  FDA还要求,Sarepta应进一步开展Elevidys上市后的观察性研究,评估严重肝损伤的风险。该研究将招募约200名DMD患者,在他们使用Elevidys后至少随访12个月,定期进行肝功能评估。

  昨日(11月25日),Sarepta发表声明称,已获得FDA批准开展一项亚组研究,计划招募25名丧失行走能力的DMD患者,评估通过联用免疫抑制剂,能否降低Elevidys的肝损伤风险。

  未来Elevidys能否重新用于丧失行走能力的患者,试验结果将成为关键性的依据。

  天价救命药和不确切的疗效

  事实上,早在今年的死亡事件出现前,Elevidys就曾多次引发争议,专家组数次给出了负面意见,上市过程一波三折。

  而争议的源头,最初并不是出于安全性担忧,而是由于它的疗效并不确切。

  2023年5月,美国FDA专家咨询委员会仅以8:6的微弱优势,支持Elevidys获加速批准,用于4岁至5岁的DMD患儿。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6月上市时,Elevidys的II期临床试验仍未达到主要终点,加速批准是基于替代终点,即生物标志物“抗肌萎缩蛋白”的改善。

  然而,生物标志物改善是一回事,临床获益又是另一回事。一款临床试验未达到主要终点,售价还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疗法仍能获批,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DMD患者紧迫且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在Elevidys上市前,全球只有4款疗法能用于治疗DMD,但疗效都不理想,且仅能针对约10%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每年费用接近100万美元。

  因此,在2023年年初的一场公开会议上,患者代表一致呼吁尽快批准Elevidys,他们分享了患儿跑步、骑自行车、运动的视频,并将这些归功于接受了基因治疗。

  但在2023年10月底,即Elevidys上市4个多月后,Sarepta再次宣布其临床试验未达到主要终点。

  数据显示,在4至7岁的DMD患儿中,疾病量表评分(NSAA)在治疗后52周提高了2.6分,但安慰剂组也提高了1.9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次要终点的表现则相对亮眼,患儿“10米走跑时间”“平卧到站立的时间”等均呈现统计学改善。当时业界认为,考虑到DMD患者的处境,试验结果“功过相抵”,Elevidys应该不至于被撤销上市,但也很难再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

  出乎意料的是,2024年,FDA进一步批准Elevidys适应证扩充,用于所有4岁及以上能够行走的DMD患者,并有条件批准用于无法行走的DMD患者。

  在定价上,按照Sarepta的说法,由于DMD患者群体要接受终身的社会支持、疾病护理和使用其他药物等,Elevidys的价格在500万至1300万美元间,都将具有社会成本效益,320万美元已经是出于“保守考虑”。

  争议并非孤例

  据企业披露,2024年全年,Elevidys销售额为8.21亿美元。

  目前,Elevidys已先后在美国、巴西、日本、卡塔尔等国家上市,多项上市后研究仍在推进之中。

  今年1月,企业公布了Elevidys的两年随访结果,提示患者的关键运动指标显著改善,且随时间推移获益逐步增加。

  但这并未打动欧洲的审批机构。今年7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对Elevidys的上市申请给出负面意见。

  事实上,有关Elevidys的争议并非孤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Elevidys上市的前几年,至少有6款情况类似的药物通过加速获批,集中在“无药可治”的重大疾病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法案规定,对于最终被评估无效,但此前因需求迫切而获得加速批准的疗法,FDA在启动“撤市”程序时将拥有更大话语权。

  例如2023年4月,FDA强制下架了上市达13年的流产预防药Makena,该药早在2018年即被证实无效,但企业始终拒绝主动撤回。

  “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是监管机构将不确定疗效的药物留在市场上的理由。”当时参与Makena撤市听证会的专家组成员表示,如果一个药缺乏获益和有效性证据,那剩下的只有风险。

  但或许很多时候患者并不这么想。在一款争议性渐冻症药物的上市听证会上,有患者指出:“与其认为你(的谨慎考虑)是在保护我,我希望你批准药物,这样我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