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寄生者”如何重塑人类基因组 | 科技前线
人类基因组中,真正用于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不足2%,其余大部分曾被视为“垃圾”DNA。那么,这些海量序列从何而来?为何长久存在于基因组中?它们是否仍在活动?
此前研究发现,其中近一半是源自“寄生”的古老病毒——逆转座子。经过漫长的共进化,这些远古“入侵者”与人体逐渐形成了微妙的“相生相克”关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在体外捕获正处于活跃逆转座状态的LINE-1,并通过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方法,揭示了其从RNA“复制”到“选择性粘贴”至基因组新位置的关键分子原理。
01
“破坏者”还是“塑造者”?
逆转座子在基因组中占据如此高的比例,得益于它们可通过“复制—粘贴”式迁移来进行扩增,即以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cDNA,再将其插入基因组的新区域。
逆转座子的活动会挤占基因组空间、破坏基因功能、引起突变、导致疾病等,因而逆转座子通常被“封印”在异染色质等区域,以维持基因组稳定。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它们可充当新的基因调控元件,并在胚胎、神经系统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解析逆转座子如何运行的工作机制,有助于学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发生和进化,并为衰老和癌症等疾病的研究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

▲逆转座子LINE-1的工作机制
02
“选择性粘贴”的机制
迄今,人类基因组中唯一仍具自主逆转座能力的是LINE-1,在基因组中占比高达17%。
研究表明,LINE-1难以在稳定的双链DNA上切割产生缺口,但可以高效利用DNA复制过程中形成的分叉结构。相比之下,具体DNA序列对其切割活性影响较小。
这种特性仅在人类LINE-1中可观察到,这解释了LINE-1能几乎遍布人类基因组的关键原因,也体现了其在进化过程中的独特性。

▲DNA复制关联的LINE-1逆转座过程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活跃的LINE-1富集了宿主RNA这一现象,通过对这些RNA进行测序,系统分析了所有可被转座的靶标。
结果显示,除了逆转座子自身,大量功能基因的RNA也会被逆转录。这意味着,一旦LINE-1异常激活,其影响可能远超既往认识,并对基因组稳态产生深远影响。
这项研究厘清了逆转座子靶向并整合入基因组的核心分子机制,为理解衰老和癌症中的基因组紊乱及潜在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3433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