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官方喊的“去中国化“,市场走的“去中国“
■欧洲新媒矩阵 范轩
当我们跪拜“德国制造“的膝盖还未彻底离开地板时,天已经变了,无论西方与东方。
德国知名智库IFO经济研究所最新报告:德企竞争力跌至历史新低,近四成德企认为自身与欧盟外竞争处于劣势。这是近几年德国制造业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德国企业开始逃离本土。
如果你仅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全球化分工、供应链、成本等因素所导致的产业链变动,怕是过于面片;对一个二战后以工业为主、并以此跻身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国家而言,这堪称一场动摇基石的危机。
德国企业界深深担忧,普通民众也看出了端倪:引以自豪并赖以为生的“德国制造“要去哪里?连滚带爬迁徙之后还是“德国制造“吗?这种迁徙是一去不回、还是等待衣锦还乡?没人能说得清楚,但眼下最直接的表现,一是德国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二是德国企业开始往外迁移。
本月初德国外长抖了个机灵,临时取消了访华计划,只因请求中方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高配“被拒,就耍起牛叉不来了。可第二天他就后悔了,因为德国工商企业界骂声一片:你不去和中方怎么谈?稀土、芯片哪里来?供应链如何搭建?市场怎么拓展?……毕竟,铁饭碗的官人们只讲“政治正确“,而工商企业家是要自己土里刨食挣饭的,他们才是中德之间最精确的晴雨表,最共情的合伙人。
这不德国副总理兼财长接手就来了,除了缓和双边关系外,他称此次访华的核心成果是中方承诺保障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稳定获取渠道与可靠供应链”,不过他也坦言,这些承诺虽初听令人振奋,但德国似乎并无强制中方履约的能力,最多只能“提醒”。事实上,德国对此的确毫无应对之力。
德国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影响,需顾及美国态度;同时,德国企业界也会对政府形成反向压力。因此德国对华政策的最终落实,要看其政府能否在各类压力间寻得平衡。
官方“去中国化“动作频频,但德国企业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反而持续加深。当然,政客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去中国化“,甚至纵深了一步"‘去中国化’之后怎么办?",但德国企业界考虑的比较现实:去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