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充电宝安全标准曝光,3C认证即将全面失效 ?

据蓝鲸新闻相关消息,工信部已于10月及11月多次组织召开《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研讨会。据记者获悉的一份《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规”)显示,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在整机、线路板和电芯三大技术领域提出了数十项严苛改进。

按照该报道中的说法,对于新的标准,相关参会企业负责人向记者称,“这次制定的标准非常严格,许多工厂难以达到。工信部的态度很明确:达不到标准就不要继续生产,因为总有一些企业能够达标。”

该报道还提到,有参会的企业负责人透露,相关研讨会预计有近3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参加了探讨会。会上,汇聚了芯片、主板、电芯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供应商代表,这些代表就各自就专业领域提出建议,工信部也采纳了部分意见。

“经过三四轮研讨会,目前标准已基本定稿,预计12月公示,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新规落地后,原有3C认证规定将全面失效。”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称。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行业大考。”一位充电宝供应链资深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如此评价称。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也预估,新规实施后,预计将有近七成现有产能,因无法满足新标技术要求,将被迫退出移动电源市场。

当下,伴随《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持续完善,充电宝行业也将再次迎来重大监管调整。

在整机层面,新规改变了过去仅标注品牌方的做法,明确要求外壳必须标注“建议使用寿命”与代工厂全称,此举将强化产品溯源能力,帮助消费者更清晰掌握产品的使用周期,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

线路板方面则强制要求配备LCD屏幕或联网app,可实时显示电池健康度、使用次数等关键参数。这一改进推动充电宝从过去的“黑箱”设备,逐步转向信息高度透明的智能产品,增强用户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

在最为核心的电芯部分,新国标引入了多项强化安全测试,包括更为严苛的针刺测试、将热滥用测试条件从130℃三十分钟提升至135℃六十分钟,并将过充电测试电压提高至规定电压的1.4倍。上述技术升级,直指电池安全本质,旨在从源头抑制热失控风险。

报道还称,在实施安排方面,有知情人士称,针对目前市面上已获新3C认证的流通产品,将设置半年缓冲期,供企业清理库存,部分产品或可转售至非洲、拉美等低端市场。新规生效后,已销售至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仍可继续使用,但未售出产品须在新规实施前完成销售或退出市场。

500

并且在航空运输管理方面,“已获3C认证的产品以后仍可携带登机。”

而据上述知情人士预估,随着2026年新标准正式加严执行,目前市场上仅约一半产品有望通过新认证。

这里也将报道原文链接放在这里,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500

相关链接:《“史上最严”充电宝安全标准曝光,3C认证全面失效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电子产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8)官方公众号“赛西安全”,在2025年11月25日,就蓝鲸新闻发布的这篇文章进行了补充说明。

500

相关链接:《关于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工作进展的说明

这里也将说明原文的文字版放在这里:

今日(11月25日),《蓝鲸新闻》(财联社)发布的《独家|“史上最严” 充电宝安全标准曝光,3C认证全面失效,近七成现有产能面临淘汰》一文,部分内容引发关注,我单位(电子标准院)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的牵头制定单位,对部分内容进行说明如下:

报道中提到的“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尚未确定,按照惯例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的过渡期一般为6至12个月,本标准会根据各方建议选择合适的过渡期后实施。

按照我国现有政策和法规,对于消费者已经购买的已经获得CCC认证的移动电源产品,本标准发布后将不受影响,消费者可以继续持有和使用。

此外,该报道中有部分内容表述不准确,例如关于“主管部门表态”“强制认证”等内容为引用个别企业人员的理解,与我国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并不相符。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对该媒体以及相关企业人员对本标准的关注表示感谢。

本标准的制定目的是提高移动电源产品质量水平、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制定过程中会综合考虑产业界和消费者的呼声,同时进行大量行业调研和专家研讨,并且组织企业和实验室进行充分试验验证,还会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标准的技术内容科学、合理、可行。

该移动电源标准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定稿。希望社会各界支持和协助我们做好移动电源的标准化工作,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