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魔法对轰魔法?为抗议穆斯林服饰,澳女议员穿蒙面罩袍进入议会大厅!

11月24日,澳大利亚参议院迎来一幕“政治戏剧”:极右翼议员保琳·汉森,披着一身黑色罩袍走进议会,布料垂到脚踝,只露出双眼。现场瞬间炸锅——同僚震惊、穆斯林议员强烈谴责、执政党反对党齐声反对。会议被迫中断,外交部长黄英贤更直接提议“暂停其议员资格”。

500

11月24日,汉森穿着罩袍进入澳大利亚参议院。 英国《卫报》

汉森自己倒是底气十足:“既然你们不同意禁止罩袍,那我就穿给你们看,让你们知道风险在哪。”

这不是她第一次这么干。早在2017年,她也穿着布尔卡走进议会,目的同样是推动“公共场所禁止覆盖面部的服饰”。

不论人们喜不喜欢,这场行动确实把一个老问题重新推上了台面——公共空间要不要允许完全遮住脸的服饰?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讨论宗教,不是讨论“穆斯林是否应该怎样穿衣”。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国家的公共秩序,到底能不能承受“完全不可识别的面部遮挡物”成为常态?

问题其实比你想的要尖锐、要现实,也要紧迫得多。

一、当“身份不可见”进入公共空间,制度的盲区就开始扩大

先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公共治理的底线,是“可识别”。

你坐飞机要亮脸,你进银行要亮脸,你考驾照要亮脸,你在摄像头密集的城市里走来走去,你的脸就是你在公共空间里的“身份证明”。

那为什么?不是政府事多,而是现代社会所有安全机制、司法机制、公共认证机制,统统建立在“知道你是谁”这个前提上。

脸,就是公共秩序的底座。

你把脸挡住,说句直白的:社会运行逻辑会立刻塌三分之一。

这不是理论,是全球无数国家踩过的坑。

在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围绕“面部遮挡”的法案早就吵到天上去。最后几乎都得出差不多的结论:公共场合可以尊重宗教,但不能破坏“公共识别体系”。

相同的逻辑,放在机场安检、地铁、医院、学校、法院,任何需要身份确认的场景都是一样的。

这不是文化冲突,而是治理底线。

法国当年讨论得最激烈的一句话,我到现在印象很深:

“共和国承认宗教自由,但不承认对公共秩序的隐身。”

说白了:你信啥、穿啥、怎么生活,这是你的自由;但在公共空间里,你不能把自己从“社会规则”里消失掉。

二、罩袍争议为什么永远吵不完?因为它触碰的是“公权与私域”的边界

罩袍之争在澳大利亚这次重新爆火,不是因为这件衣服,而是因为它踩到了最敏感的那个点:

个人信仰(宗教自由) VS 公共治理(社会安全)

这不是澳大利亚的问题。这是所有多元国家躲不掉的问题。

而争议持续几十年解决不了的原因也很简单:双方都觉得自己站在“绝对正确”的道义高地上。

宗教团体的立场通常是:

“我穿什么是我的自由。”“这是传统、文化、信仰,不容干涉。”

公共治理方的立场是:

“不露脸,很多制度根本无法运行。”“公共安全不能有例外。”

你可以看到两边都不是坏人,都不是立场错误,而是价值排序完全不同。

所以它才变成世界级的“无解之争”。

但是否“无解”?未必。

法国等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现实道路:尊重个人信仰,但在公共场所必须遵守统一的安全规则。

比如:你可以在家穿你可以在信仰场所穿你可以在街上穿但你不能:蒙脸参加法庭审理蒙脸接受警察盘查蒙脸进入学校、医院、银行蒙脸进入任何需要身份识别的公共场所

这不是“禁宗教”,这是为了让整个社会的制度不崩盘。

所以核心问题不是“罩袍会不会压迫女性”“罩袍是不是宗教象征”这些绕来绕去的讨论,而是:

当个人的“绝对自由”直接影响公共安全时,谁来裁决?

这才是澳大利亚这次事件真正被重新引爆的原因。

三、汉森这一身罩袍,是对制度的一次“压力测试”

很多媒体把这件事当成汉森的“政治秀”,当成右翼议员炒作流量的手段。这当然没错,但这只是表层。

深层意义在于——

汉森实际上做了一次非常危险、但极具现实意义的制度实验:

如果未来更多群体以“宗教自由”为理由,坚持在公共机构、公共空间、司法场合使用完全遮面的服饰,会发生什么?

她用“示范”做了一次压力测试:当一个议员蒙着脸进入议会——制度卡住了。

会议直接暂停。程序无法进行。身份无法确认。议会秩序直接停摆。

而这只是一次“展示”。如果未来是成百上千?如果是在执法现场?如果是在边检口岸?如果是在学校考场?如果是在反恐行动高发区?

澳大利亚不是没经历过类似风险。欧洲更不用说——从恐袭到治安事件,“面部遮挡”一直是安全漏洞。

很多国家最终选择立法禁止完全遮面,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而是因为现实风险摆在眼前:

反恐、治安、司法系统、身份认证,没有一个能在“人人可以不露脸”的前提下正常运转。

汉森可能动机激烈、表达粗暴,但她这次确实把问题硬生生摆回公众眼前:

公共安全体系到底能对“不可识别”让步多少?

这个问题不解决,争议永远吵不完。

500

2017年8月17 日,汉森也曾在议会穿着罩袍。 资料图

四、我们需要的不是“文化对抗”,而是“制度底线的重新划定”

最后说最关键的部分。

公共场所是否应该禁止完全遮盖面部的服饰,这个问题与“是否尊重穆斯林”根本无关。

这是两条不同的逻辑线:

宗教自由——用来保障个人精神生活。公共安全——用来保障所有人的现实生活。

这两个原则里,哪一个是可协商的?宗教自由当然宝贵,但它不是无限外扩的权利。公共安全更不是可以牺牲的底线。

一个国家不能在“尊重少数习俗”与“放弃整体秩序”之间做选择题。那不是多元社会,那是无序社会。

所以,真正可行的道路只有一种——

尊重文化多样性,但在需要身份识别的公共场所、司法场所、执法场景中必须露出面部。

这不是歧视,也不是强制同化。这是最基本的“制度公平”:

如果所有人——白人、亚裔、黑人、穆斯林、基督徒、无宗教人群——在进入同样的公共空间时都需要露出面部,那就是公平。

如果有人可以在公共场所不露脸,而别人必须露脸,那才叫不公平。

多元社会最怕的不是文化差异,最怕的是——

不同群体在同一公共空间里遵循不同规则。

那种社会最终的走向往往不是融合,而是分裂。

澳大利亚现在面临的正是这个问题:制度底线要不要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谁来执行?如何不伤害宗教自由?如何又不在治安上留下漏洞?

这些问题如果不明说、不立法、不定规矩,社会争议就会永无宁日。

最后啰嗦几句:真正的多元,不是无限退让,而是规则下的平等。

这场罩袍风波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现实、却常被忽略的事实:

多元不是靠“退让”实现的,而是靠“规则清晰”维持的。

当所有人都遵守同一套公共规则,宗教差异、文化差异、生活方式差异,才能在秩序的保护下长期共存。

但如果规则模糊,谁都可以往“例外”里钻,那多元就会演变为冲突,共存就会变成对立。

澳大利亚如今的争吵,就是典型的信号:制度该补洞了,底线该划清了。

公共场所是否应该禁止完全遮面?答案或许因国家而异,但逻辑不会变:

公共安全必须优先。宗教自由必须被尊重。但没有哪一种自由能凌驾于社会最基本的识别体系之上。

这是现实世界的硬逻辑,谁也绕不过去。

当争吵还在继续,世界其实已经用一次次事件告诉我们——

多元社会的稳固,不靠感情,更靠制度清楚地告诉每个人:你可以怎样自由,你不能怎样消失。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