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推动了美国走向衰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多年以后,当中国屹立世界之巅,回望历史的长河,美国的历史学家们一定会在泛黄的故纸堆里苦苦寻觅一个答案:
究竟是谁,将手握一把好牌的超级大国,一步步推向了衰落的轨道?
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下的中国网友,恐怕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将票投给那个“不搞事情不舒服斯基”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但是呢?实事求是地说,这还真冤枉人家特朗普了。
特朗普虽然言行乖张,但要论导致美国衰落的罪魁祸首,还真轮不上他。
那排在第一的到底是谁呢?
恐怕很多人都有点意外:是那个看起来彬彬有礼而且充满魅力的男人——
奥巴马。
1 掘坟
2008年11月,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
当时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美国不是歧视黑人吗?怎么会选出一个黑人总统呢?
其实吧,这和当时美国的处境有很大关系。
那时候,小布什已经执政8年,但反恐战争,已经打了5年。
战争花了上万亿美元,美国伤亡数千人,国内民生艰难。
偏偏这个时候,金融危机又爆发了,中产大量破产,怨声载道。
所以无论是民众还是政界,都渴望着一场大变革。
奥巴马,就是喊出变革的那个人。
这个口号,恰恰切中了美国人的心理需求,于是奥巴马最终以365票对173票的巨大优势,成功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
胜选当晚,奥巴马在芝加哥激情澎湃地高呼:今夜,美国终于迎来了变革时代!

然后,奥巴马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第一,教育改革。
说起来,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美国教育还是挺卷的。
在2002年,小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简称NCLB)。
出台这个法案是有背景的。
当时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下滑,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等核心科目上的表现不佳,并且国内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间的教育鸿沟日益明显。
所以小布什出台这个法案,就是为了确保所有学生,不论种族、经济背景或地理位置,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NCLB法案要求设立统一的学术标准,并强化问责机制,以提升学生学业表现为核心。
这样一来,教师们就麻了。
他们不仅要上课,还要面临年度业绩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结果的数据统计制度以及学校的公开报告制度。
如果自己的学生不合格的太多,就要挨训、扣钱,甚至裁员。
你要是教师,能对这个法案有好印象吗?肯定是没有的。
所以教师群体就开始疯狂支持民主党,想让民主党上台废掉这个法案。
当然,教师们的理由不能明摆着说自己想偷懒,而是找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比如教学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啊,比如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啊,比如只强调数学、英语和科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其他学科啊,等等。
反正就是NCLB一无是处,就是毒瘤。
当教师们用选票把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选上台之后,奥巴马马上就投桃报李地出台了《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简称ESSA)。
教师们开心了:总算可以不那么累了!
这个ESSA最大变化有两点:
第一,赋予了州和地方更多自主权,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使得各州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教育政策。
第二,改革了考试制度,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并引入了多元化评估标准。
这个法案看起来挺合理,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善政”,也赢得了无数教师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掌声。
但其实,这就是美国教育崩塌的开始。
为啥?因为自己制定教育政策的话,就可以轻松夹带私货,全面导向“快乐教育”、“宽松教育”的政策体系。
考试制度改革后,教师彻底放飞自我,孩子考不及格又怎么样?
我可以说他创造力和想象力满分嘛!你不能只用成绩来判断孩子嘛!
更严重的是,这个法案彻底毁掉了美国学校的生态。
为啥?因为不是所有教师都赞同这个新法案的,也有不少教师是想好好教学生的。
但是呢?但他们看到那些不好好教课的教师再怎么躺平也拿工资,而自己辛辛苦苦上课拿的和他们一样,那还有啥工作动力?
最后,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想教好学生的老师全部都走了,只剩一帮天天给学生放电影看、带学生吸毒,性侵学生的垃圾教师,美国学校生态彻底崩坏。
其二,政治正确改革。
如果说“快乐教育”是掘了美国教育的根,那么奥巴马时代登峰造极的“政治正确”,就是分裂美国社会的“特洛伊木马”。
咱们都知道,西方国家有一种平等博爱的“白左思潮”,这种思潮其实很早就有了,马丁路德金就是靠着这种思潮才最终帮黑人争取到了很多权利。
但是呢?这种思潮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地去争取,而从来没有“自上而下”地推动过。
到了奥巴马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
奥巴马把自己的上台,包装成了美国“多元化”、“平等”、“包容”的结果。
他给白左圣母群体戴了很高的一顶高帽,然后就开始偷梁换柱地把美国传统主流价值观中的“机会平等”,替换为了“结果平等”。
这俩价值观有啥不一样呢?
简单来说,“机会平等”追求的是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在同一套规则下公平竞争。
“结果平等”则要求在任何领域——从大学录取、公司招聘到奥斯卡奖项分布——不同族群、性别必须获得与其人口比例相匹配的份额。
如果结果不匹配,那唯一的解释就是“系统性歧视”的存在。
这套逻辑一旦固化成社会规则,就打开了一个无法关闭的潘多拉魔盒。
比如,一些群体开始仗着自己特殊身份,寻求基于身份新特权。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学录取中的“种族配额”制度。
在过去,谁的成绩好,谁上大学。
但搞了身份政治之后呢?
黑人学生就可以说,你们不录取我录取白人,你们就是种族歧视!这是可耻的!
然后就会有一帮平权分子跑来闹,把校长扣上种族主义者的帽子,被网暴,被指责。
就连上级也找你谈话说你怎么回事?你的事情闹这么大,我可没法给你拨款了!
这样搞了之后,还有哪个学校敢不招黑人?
但问题在于,学校的名额是有限的啊,不符合条件的黑人多进去了一个,那符合条件的白人不就少进去一个么?
这种逆向歧视,在“结果平等”和“多元化”的大旗下,被合理化、制度化了。
它非但没有促进和谐,反而在所有族群的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弱势群体认为补偿永远不够,主流群体则感到自己成了被惩罚的“新受害者”。
在奥巴马的纵容和其支持者的推动下,这种风气从大学校园、好莱坞、硅谷科技公司,逐渐蔓延至全社会。
任何拒绝给少数族裔、女性、LGBT、移民特殊优待的人,就会马上被标记为“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者”、“恐同者”、“排外分子”。
这不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一种旨在从社会层面彻底消灭对方的道德审判。
被审判者面临工作职位丢失、学术生涯中断、社会性死亡的代价。
所以,美国全国的咄咄怪事开始轮番上演。
——大学教授因在课堂上引用了某个可能“冒犯同性恋”的文学作品而被学生联名投诉解雇;
——公司员工因在内部论坛发表了吐槽黑人的言论而被立即开除;
——经典电影因不符合“包容多元”而被下架警告;
——就连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也因为反跨性别者,而被疯狂网暴;
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道德恐怖统治”。
人们不再敢畅所欲言,公共讨论的空间急剧萎缩,全社会被迫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政治审查。
每个人都必须争先恐后地表演自己的“进步”与“正确”,以证明自己不属于那个需要被“取消”的落后阵营。
我们看到的好莱坞电影中的美人鱼变成黑人鱼,就是这种“表现进步”的结果。
2 利益
看到这里,恐怕很多人都要问了,奥巴马为何要推行这些自毁长城的政策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利益。
首先,就是为了选票。
前文提到了,教师群体是奥巴马的支持者。
那么,他们和奥巴马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呢?
教师工会,具体来说,就是全美教育协会(NEA)和美国教师联合会(AFT)这两大教师工会。
这俩教师工会拥有数百万会员,能提供庞大的基层动员能力、源源不断的政治献金,以及能左右中间派选民的关键选票。
奥巴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政治机会。
他明白,只要他能“拨乱反正”,废除小布什的教育政策,他就能换来这个强大利益集团的死心塌地。
但问题在于,这俩教师工会的核心诉求,并非提升教育质量,而是最大化其组织利益:
提高教师薪酬与福利、降低工作量、扩大教师编制,以及最关键的——建立坚不可摧的“教师铁饭碗”。
任何试图引入竞争、推行绩效考评、提高学术标准的教育改革,都被工会视为对其核心利益的致命威胁。
奥巴马拿了钱,拿了选票,就按教师工会的要求,在ESSA中加入了很多保障教师权益的条款。
比如,如果学校对教师不满意,要辞退,那教师工会就出面跟学校打官司。
因为有ESSA这些条款在,这些官司一打一个准。
然后教师工会就可以以这个案子来吹嘘自己的优越性,吸引更多教师把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他们当会费。
这样一来,就导致美国学校的教师解雇成本高达20-50万美元。
所以很多学校不到忍无可忍的程度,不会解雇教师。
但问题在于,教师得知自己无论怎么折腾都不会被解雇,那还有啥工作动力?咋可能还认真教课嘛!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奥巴马就是用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未来,兑换了教师工会手里沉甸甸的选票和政治现金。
这种交易的短视与危害,在于它彻底扭曲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不再是为了培养能够参与全球竞争、支撑科技创新的下一代,而是变成了一个庞大的、以纳税人的钱供养的就业福利项目。
教育的“产出”——学生的真实学力,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系统本身能够维持多少就业、发放多少薪水、稳定多少选票。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的CEO,为了讨好公司里的工会,主动废弃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允许生产线粗制滥造,只要工人们开心、支持他继续当CEO就行。
至于这家公司的产品未来在市场上是否还有竞争力,他并不关心,因为那时他早已拿着丰厚的期权和名誉主席的头衔功成身退了。
其次,操弄身份政治。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的当选,本身就是身份政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胜利。
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理解身份标签在选举政治中的爆炸性能量,而他的核心战略顾问、被媒体称为“奥巴马大脑”的戴维·阿克塞尔罗德,正是玩转此道的高手。
他们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与其费力弥合一个庞大而分歧的‘美国整体’,不如精心培育并牢牢控制几个关键的‘身份部落’。”
简单来说就是,淡化美国移民熔炉这个特性,反而极力强调并固化每个人的“独特身份”。
你首先不是一个美国人,而是一个“非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LGBTQ+美国人”。
在这种身份政治之下,久为民主党打造了一个铁打的基本盘。

具体玩法就是:
——首先激活身份意识。
通过高调处理如弗格森枪击案等种族敏感事件,不断强调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系统性种族主义”,激活少数族裔作为“受害者”的身份意识和政治焦虑。
——然后将自己和民主党塑造为对抗这种“系统性压迫”的唯一希望,是唯一理解、关心并愿意为他们“伸张正义”的政治力量。
任何反对民主党的政策,无论其具体内容如何,都可以被轻易地解读为对少数族裔的“攻击”。
——紧接着,制造道德光环与恐惧。
给支持民主党的身份群体戴上“进步”、“正义”的道德光环,同时将共和党及其支持者描绘成“种族主义”、“排外”、“恐同”的落后势力,制造“如果让共和党上台,你们的权利将被剥夺”的集体恐惧。
——最后,完成选票捆绑。
在强烈的身份认同和生存恐惧的双重驱动下,这些群体将选票大规模、高比例地投给民主党,形成了一个几乎不受经济周期或具体政策影响的“铁打票仓”。
不得不说,这套策略在选举战场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它使得奥巴马和民主党能够绕过复杂而艰难的治国议题,也不用考虑如何振兴锈带州的制造业,更不用想如何改善底层民众的经济状况。
只要通过不断炒作身份文化议题,就能高效地动员基本盘,赢得选举。
然而,这是一种将国家推向万丈深渊的统治术。
打个比方,奥巴马就像一位高明的巫师,为了驱使一群亡灵大军,不惜将整个王国的活人都转化为彼此仇恨、互相攻伐的不死生物,自己则坐收渔利。
奥巴马放弃了作为国家领袖应有的、超越党派和族群、凝聚全民共识的职责,亲手撕开了美国社会最深、最敏感的伤疤,并且为了防止它愈合,不断地在上面撒盐。
这种策略的余毒,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任何理性政策讨论都已不可能的美国政治生态。
当一个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关税政策的辩论,都能被迅速扭曲为“你这是白人至上主义的体现”或“你在歧视跨性别者”时,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便已宣告瘫痪。
奥巴马开创的这条“身份政治”的捷径,最终将美国民主引入了万劫不复的死胡同。
更关键的是,奥巴马不仅利用政治正确来为民主党谋利益,甚至连自己也成了分一杯羹的重要角色。
最具标志性、也最令人不齿的案例,便是其引以为傲的《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即“奥巴马医改”)。
这项法案在推行过程中,就已充满了为讨好医药保险利益集团而进行的政治妥协,导致其最终版本冗长、复杂且成本高昂。
更惊人的操作,发生在这项法案成为法律之后。
据美国媒体披露,奥巴马竟然以其个人名义,为“奥巴马医改”这一名称和与之相关的宣传、推广系统,申请了知识产权专利!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只要美国政府还在执行这项以他名字命名的法案,每年就必须向这位前总统支付高达250万美元的“知识产权”许可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卸任总统写回忆录、做演讲的常规变现,这是开创了一个恶劣到极点的先例:
一位总统,可以将自己任内推动的、关乎数亿国民福祉的公共政策,变成自己私人的“摇钱树”,让国家政府和纳税人,世世代代向他“纳贡”。
奥巴马此举,等于向所有未来总统发出了一份清晰的信号:
总统职位,不仅是权力的巅峰,更是一个可以捞钱的机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利益的驱动下。
奥巴马打开的这个“潘多拉魔盒”,立刻引来了后继者的疯狂效仿,他们将这种权力的变现模式,推向了新的“高度”。
比如,在拜登总统任期接近尾声时,搞了一场美国历史上最疯狂的特赦之一,在极短时间内签署了上千份特赦令。
这些被特赦者中,充斥着与其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金融寡头、游说集团代表和各类白领罪犯。
甚至拜登家族的人还出面“推销”这种特赦令,一张只要50万美元。
特朗普虽然一直想废掉奥巴马的医保法案,一直追着签字问题不想承认拜登的赦免令。
但不要以为他是什么清白的人,在捞钱的问题上,特朗普一点也不亚于自己的两位前辈。
根据今年6月份特朗普申报的资料,特朗普家族在半年赚了12亿美元。
这些钱里面,其中10亿美元来自特朗普的加密货币生意。
美国支持加密货币的政策是谁制定的呢?就是特朗普。
此外,特朗普还把自己的名字疯狂授权到了几乎任何商品上,从西装、领带、衬衫、香水、矿泉水、伏特加酒,到牛排、杂志、桌游,甚至线上教育课程和网络大学,“特朗普”的商标无处不在。
当然最赚钱的还是炒股,特朗普一条推文就能直接决定做多还是做空,赚钱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
就这样,上行下效,整个华盛顿的政治生态,在奥巴马时代之后,加速滑向了公开化、制度化的腐败深渊。
总统这个职位,从一个国家领袖,变成了一个可以无限使用的“超级摇钱树”。
3 共识
奥巴马的政策遗产如同一场缓慢释放的毒雾,在其离任后渗透至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快乐教育”与“政治正确”,也彻底让这个超级大国陷入结构性衰落的泥潭。
比如,当东亚的孩子们在教室里刻苦钻研微积分、物理定律和经典文献时,美国许多州的公立教育体系却在“降低学生压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口号下,不断降低毕业门槛。
基础知识传授被弱化,严谨的逻辑训练被搁置,代之而起的是各种看似热闹、实则空洞的“项目制学习”和“社会情感课程”。
结果,就是美国孩子数学、阅读和科学等核心学术水平的全面滑坡。
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美国青少年的数学能力常年徘徊在全球第30名之外,科学素养亦持续下滑。
许多州的高中毕业生甚至无法完成基础的分数运算或逻辑推理。
这看似温柔的“快乐教育”,实则是麻痹整个国家未来的“精神鸦片”,它直接导致了美国劳动力素质的结构性塌方。
如今,美国制造业回流最大的障碍,不是关税,不是成本,而是根本找不到足够合格的、能看懂复杂图纸、操作精密设备的产业工人。
虽然硅谷的依然热闹,但美国本土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硅谷与高端制造业不得不高度依赖H1B人才输入。
然而,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特朗普移民政策收紧,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难以为继。
例如,特斯拉的电池工厂曾因找不到足够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被迫推迟投产;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厂中,70%的核心技术岗位需外籍员工支撑。
一个连基础工人都无法自主培养的国家,何谈维持产业霸权?
奥巴马亲手拆毁了美国自己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摇篮,自废武功,莫过于此。
至于政治正确,就更糟糕了。
一个健康的社会,始终存在着两种共识的微妙平衡:
一是各个群体的特定共识,二是跨越群体的社会整体共识。
群体共识反映了不同社群的独特诉求与视角,这本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
社会整体共识则是凝聚国家的基石,是推动文明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整体共识成为主流的时候,社会便能焕发活力,哪怕内部几个群体理念不同,但也不影响共同努力建设国家。
比如美国,就曾经是一个非常个善于构建整体共识的国度。
当年移民美国的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爱尔兰人,以WASP统一价值观融合成了美利坚民族,共同造就了美国,也创造了著名的“美国梦”概念。
所谓的"美国梦",便是跨越种族、宗教、阶级的整体性愿景——
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成功。
这一共识在二战后达到顶峰。
尽管当时社会仍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但那种"来了就是美国人"的共同体意识,仍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然而,随着奥巴马大搞身份政治,这种整体共识就开始变得支离破碎了,取而代之的是群体共识无限膨胀。
在身份政治的导向之下,女性、黑人、拉丁裔、LGBT群体等纷纷行动,开始挑战历史形成的正统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把一切反对自己特权的人扣上“歧视”的帽子。
这样一来,不同族群之间不再寻求共同的国家认同和公民价值,而是退守到自己的身份堡垒中。
当族群为了本群体的“特权”和“配额”与其他群体进行撕逼的时候,社会团结的基础就崩塌了。
这样一个国家,怎么可能好?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在中国,片面强调大汉族主义,那让其他少数民族怎么想?那还愿不愿意和汉族一起建设中国?
假设一些女拳借着维护女性权益的旗号,大肆搞“仇男”和“爆金币”行为,那让男性怎么想?还愿不愿意和她们结婚生孩子?
假设一些动保群体放任猫狗的权力,养一堆猫猫狗狗到处排泄咬人,那让不喜欢动物的人群怎么想?
慢慢地,各个群体就会坚守身份壁垒,拒绝跨群体对话,那整个社会还怎么凝聚共识?怎么共同奋斗?
所以,当族群、性别、性取向等认同上升,公民身份认同就会下降,社会团结的根基随之动摇。
比如搞了身份政治之后的美国,人们首先认同自己是某个性别、种族或特殊利益群体的成员,然后才是美国公民。
这样一来,不同阵营的美国人不仅政策偏好不同,甚至连基本事实认知都截然相反,公共讨论的空间也不断萎缩。
任何复杂议题都被简化为身份立场的站队游戏,好朋友因为观点不同而彻底反目现象,比比皆是。
当一个文明陷入无止境的内斗,其命运便已注定。

古罗马的衰亡,内部分裂是关键因素;近代许多多民族国家的解体,也往往始于共识的崩塌。
社会精力一旦陷入内耗,便再无力量应对外部挑战与推动持续发展。
一个只强调差异而忽视共通、只关注部分而遗忘整体的社会,别说有光明前途了,不崩溃就谢天谢地了。
这种危害美国人知道么?也知道。
但是啊,民主党觉得,相比这些危害,还是选票更重要一些。
在民主党刻意的炒作和纵容下,美国政治生态日益分裂。
共和党逐渐成为“白人政党”,民主党则成为“代表少数群体的政党”,两党陷入恶斗。
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就说过,当性别、种族、族裔等作为政治立场站位的标签,两党就只能平衡不同利益,无法有效整合利益,导致“部落化”现实的出现。
部落化之后呢?
那肯定是都向着自己的部落说话,使两党在几乎在所有议题上都针锋相对。
比如,为什么美国政府总是停摆?
就是因为一提到钱的事,两党就来劲了,你要砍我的多元化项目,我要砍你的打击移民项目,最后僵持不下。
预算案无法通过,那政府就只能关门。
所以我们发现,自从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政府关门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
当国家的治理陷入周期性的瘫痪,那么任何关乎长远的基建计划、科技战略、财政方案,都可能在无休止的党争中化为泡影了。
没准,美国最后陷入内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4 公论
回望中国历史,明朝的覆亡,表面上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但后世史家多有公论:
明实亡于万历。
万历皇帝长达数十年的怠政,以及其对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全面清算,使得明朝中枢彻底丧失了应对财政危机与社会矛盾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帝国的巨轮滑向深渊,错失了最后自救的时机。
再看看如今的美国,何其相似?
特朗普、拜登时代的种种乱象,贸易战、国会山骚乱、边境危机,都不过是积重难返之后的集中爆发而已。
那个在帝国看似鼎盛时期,却以一己之私,推行 “快乐教育”抽空国家根基、鼓动“政治正确”加剧社会撕裂的奥巴马,不正是美国的“万历”吗?
是他,让美国紧握着一把前所未有的好牌,却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进退失据。

当中国凭借扎实的基础教育、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稳步崛起时,美国却在自己制造的内耗与虚耗中不断空转。
所以,奥巴马那优雅的笑容背后,藏着的是一柄刺向美利坚未来的软刀子。
希望这种软刀子,越多越好。



猫哥的视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