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0元罚单撕开京度面膜遮羞布:高新技术企业为何沉迷“话术研发”?

​当“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的光环与7150元的虚假广告罚单叠加在同一家企业身上,广东迪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恰似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中国化妆品行业“重营销轻研发”的沉疴。其旗下“京度三效法令纹紧致面膜”因“14天减淡法令纹”“美修全绿0添加”等无法证实的宣传被罚,看似微不足道的罚款金额,实则是监管层向行业乱象亮出的黄牌警告。

光环下的违规:“科技企业”的宣传泡沫

在企查查的企业画像中,迪魔生物堪称“优等生”——头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多重认证,官方资料宣称“为欧美知名品牌代工”“拥有顶尖研发团队”,主打“智能美容护理产品”。然而,广州市黄埔区市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穗埔市监处罚〔2025〕493号)却揭示了另一番真相:这款备案编号为“粤G妆网备字2024513471”的面膜,从“舒缓”功效到“唤醒胶原再生”的宣称,全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空泛话术。

500

这种“科技人设”与实际操作的割裂,在《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框架下更显荒谬。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化妆品注册人对产品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主体责任;第二十二条更是强调,功效宣称必须有充分科学依据并公开相关资料接受监督。迪魔生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本应熟知行业法规,却选择用“逆写肌龄”这类医疗化暗示性语言误导消费者,本质上是将研发资源投向了营销话术的编织,而非产品功效的突破。

 

话术陷阱:被滥用的“0添加”与“胶原神话”

迪魔生物的宣传套路,在美妆行业早已形成流水线式的模板。“0添加美修全绿”便是最典型的流量密码之一。事实上,化妆品配方体系中,绝对“0添加”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兼顾产品稳定性,更可能成为企业的“选择性隐瞒”——刻意放大“无防腐剂”“无香精”等卖点,却对其他合规成分避而不谈。当消费者为“纯净护肤”支付溢价时,买到的不过是被话术包装的普通产品。

更具迷惑性的是“14天减淡法令纹、28天重塑胶原”这类量化承诺。皮肤科专家早已明确,胶原再生是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年龄、肤质、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可能通过一款普通面膜实现标准化效果。而根据条例第三十七条,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这类违背科学规律的宣称,本质上已是明确的违规行为。

行业病疾:60倍营销费与不足1%研发费的失衡

迪魔生物的个案,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资源分配畸形。中国商报数据显示,某知名国产美妆品牌2021至2024年的营销费用高达40.74亿元,而研发投入仅6749万元,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60倍,研发费率常年不足1%。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倾向,使得企业宁愿在广告话术上精雕细琢,也不愿投入资金突破技术瓶颈。

值得警惕的是,迪魔生物这类拥有官方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陷入宣传泥潭,更会动摇行业信任根基。按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的评选标准,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本应是核心指标,但现实中部分企业却将这些光环作为营销背书,用政策红利掩盖产品短板。这种错位,不仅违背了企业发展的本质,更浪费了宝贵的政策资源。

7150元罚单的真正警示:监管收紧下的转型信号

有人质疑7150元罚款“罚得太轻”,但在监管层的逻辑中,这份罚单的象征意义远大于金额本身。它传递出三个明确信号:其一,无论企业资质多么光鲜,广告真实性都是底线;其二,针对“科技”“成分”“功效”等热点宣传的监管正在加码;其三,电子商务平台并非法外之地,天猫等平台需承担起经营者管理责任。

事实上,监管力度的升级已有明确依据。2025年修订实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进一步细化了功效宣称的举证责任,要求企业“公开功效依据摘要”,这意味着“口说无凭”的宣传时代彻底终结。近期国家药监局的专项检查中,已有多家企业因类似问题被吊销备案凭证,罚款金额最高达200万元,7150元的“从轻处罚”更像是一次善意的提醒。

破局之路:回归产品力的行业共识

美妆行业的竞争,终究要回归产品本身。贝泰妮4.97%、珀莱雅2.04%的研发费率虽仍有提升空间,但已证明“研发投入→产品升级→市场认可”的良性循环切实可行。对于企业而言,与其在“美修全绿”“逆写肌龄”等话术上钻空子,不如将资源投向原料创新、配方优化等实处;对于平台方,应建立更严格的宣传审核机制,避免成为虚假广告的传播载体。

消费者的理性觉醒也在加速。“成分党”群体的壮大,使得越来越多人学会通过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查询功效依据,而非轻信广告话术。当“科技光环”再也掩盖不了“研发瘸腿”的真相,当“营销神话”在监管铁拳下不堪一击,美妆企业唯有筑牢产品品质的根基,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

7150元的罚单,理应成为整个行业的“清醒剂”。那些仍沉迷于概念炒作的企业若不及时转型,下一次等待它们的,或许就是足以撼动生存根基的重罚。毕竟,化妆品的核心是呵护肌肤,而非编织谎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