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变慢了,地球更会“吸碳”?|科技前线

过去几十年,全球地表风速正在悄然“减慢”。这一看似微小的气候变化,却在改变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格局。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团队等,发现风速减弱正在帮助全球植被高效“固定”二氧化碳,从而增强陆地的碳汇功能。

01

风变慢,碳汇变强

风,在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塑造着气温、湿度和蒸散环境,也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

研究团队综合利用气象再分析资料、卫星遥感产品、碳通量观测站点数据及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结果等多源数据,系统评估和预测了1983年至2100年间全球地表风速的变化趋势及其生态效应。

结果显示,全球地表风速呈现出“下降—回升—再下降”的过程。其中,1983年至2010年,风速显著减弱;2011年至2030年,出现阶段性回升;2031年至2100年,预计将再次下降。

这种长期波动的风速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显著影响。分析发现,光合作用强度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即风速越小,光合作用越强。换言之,“慢风”利于地球吸碳。

500

▲全球陆地风速变化及生态系统固碳对风速变化的负敏感性

02

让植物光合更高效

为什么风变慢了,植物反而更“能干”了?研究团队通过机制分析,揭示了这一有趣的科学原理。

当风速减弱时,植物冠层周围的空气更加湿润,空气的“吸水能力”下降,蒸腾作用随之减弱。同时,风速减弱也会减少叶片和土壤表面水分蒸发,使植被整体水分状况得到改善。

在这种环境下,植物无需“节水防旱”,可以放心地打开气孔,吸收更多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理论上,风速下降会增加叶片表面的边界层厚度,阻碍气体交换。但研究发现,这种不利影响远小于气孔导度提高所带来的光合增强效应。

500

▲风速减弱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与碳吸收的机制示意图

因此,风速下降让植物在更充足的水分条件下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从而提升生态系统整体的“吸碳”能力。

03

风速也影响草地

风速下降的积极效应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并不均衡,其中草地反应最为显著。1983年至2010年间,约6%至8%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光合产出增长可归因于风速下降。其中,草地生态系统的贡献达26.8%至73.3%。

这一现象归因于,草地分布地区的风速下降更为明显,且草地植被对空气湿度与蒸散过程较为敏感。风速的细微变化,就能改变其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作用水平,这使草地成为对风速变化最敏感、响应最强烈的生态系统类型。

研究预测,全球地表风速可能在21世纪中后期继续下降,生态系统对风速变化的响应也将进一步增强。这意味着,风速不仅是一个气象变量,更是调节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隐形推手”。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5000-x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