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四年,我终于对大厂背后的生活祛魅了
作者| 木马君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点生活感悟,可能我接下来要写的内容,有些读者无法共情,但是我还是想和你们分享一点我个人的真实感受。
这几年,我们一家生活在国内,时间长了,我和木马爸爸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悟,那就是回到国内后,我们的生活变得很复杂。
实话实说,国内生活是极其便利的,不仅有家政阿姨,还有各种APP和快递小哥,随时随地满足你的各种需求。
但是这样超级便利的生活过了四年,你问我喜欢吗?
我。。。不大喜欢。
因为它太复杂了,太碎片化了。

也许我的话让你感到费解,我们也是花了好几年才逐渐领悟到这个感受。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德国郊外小镇生活时,每周六是大采购时间,我们一起开车去镇上的超市,这几乎成了一个家庭固定项目。
我享受不紧不慢地在货架间流连,看看今天的黄瓜是否新鲜,闻闻西红柿是否有香气,在烘焙区挑几个早晨刚出炉还带着温热的面包。我们买回好几大包东西,这是我们一周需要的生活物品。

除此之外,这一周的其他时间,我很少再费心去想采买的事。
但是在国内生活时,购物体验完全不同。
国内的购物平台很多,选择千千万万,仅仅是买菜,就有数个APP,还有各个渠道的团购。
这几年来,我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非常碎片化的购物习惯。
平时我一般在盒马购买大部分生活物资,几乎每天早晨都要下单一次,有时突然想起忘买什么了,还会在晚上再加单一次。
但逐渐地,我在盒马那里买的食品种类越来越少,因为我发现在其他地方,还有更好的选择,比如:
我只在相熟的一家供应商那里买挪威青花鱼,
在一个喜欢的健身博主那里买早餐要吃的恰巴塔,
在某个熟人给我推荐的汕头小哥微信里买牛肉丸,
在淘宝上的一家上海蔬菜店买牛油果和芝麻菜,
在一个吃货朋友那里买某品牌的牛奶和酸奶,
在东北五常的方会计那里买五常大米,
。。。。。。
我近来突然意识到,天啊,仅仅是日常采买这一件事,我平均每周下单7-10次。
而且,我会在七八个渠道采买,不同的APP,不同的店铺,不同的人,只为了购买某个食材。

为啥非得这么做呢?
因为随着见识的增长,我逐渐发现大厂提供的商品并非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又大又好又便宜。
我越来越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当大厂进入某个食材行业,所到之处,片甲不留。
他们凭借着强大的议价能力,包装出一个品相差不多,但是价格只要一半的所谓爆品。
他们有着花样百出的SKU货盘,和平台背后精心考量的推品算法。
有时你试图去比较和理解这些商品背后的区别,最后因为日常忙碌,还是图省事儿,买了大厂贴牌的商品,因为它便宜,看上去还不错,而且排在搜索结果的第一个。

可是,当我不忙的时候,理智就会在大脑里跳出来,提醒我,
世上怎么会有同样的品质,但是价格压到最低的爆品?
平台要赚钱,物流要赚钱,农户也要挣钱,那是从哪里节省出的成本?
也许是我的偏见,但是这几年,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世上最不值得信任的,便是大厂里那些眼里只有KPI的经理人。
于是,为了吃到一口真的,一口好的,就不知不觉地去一些小众的渠道,买一些还未被大厂烧杀抢掠降本增效过的东西。
我也问过自己,既然喜欢德国乡村生活的简单,那我在南京为什么不自己开车去附近的超市,一周采买一次,并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可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完全随心而定,正所谓入乡随俗,客观环境往往决定了一地有一地的习俗。
在南京,我就是没法做到气定神闲地去逛线下超市,我永远是在颠簸的网约车上,一边通勤,一边在APP上买菜。

我最近还有一个感触,
有时候,选择太多未必是好事。
因为摆在消费者面前的选择太多,每一个选择又都有着普通人无法识破的营销包装,于是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去筛选,去甄别,有时你甚至要变成火眼金睛,才能知道你该选什么。
德国乡村的生活里,家门口就只有两家超市,物资单调,选择不多,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客观环境的限制,反而简化了我的生活。
简陋,但也简单。

这几年,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似乎被拿走了。
在国内生活的前三年里,我下厨的次数屈指可数。
一方面,这让我似乎变轻松了,毕竟一回到家就有做好的晚饭,这不应该令人高兴吗?但另一方面,时间久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以前在德国生活时,我很享受在厨房里消磨时间。
洗洗切切,然后按自己的习惯烹饪一顿晚餐。就连餐后收拾厨房,我也不觉得困扰,一边追剧一边按部就班地清理厨房,直到它变得光洁如新,这个过程,对我很治愈。

我常常对木马爸爸说,在厨房做饭就是我的冥想。
我翻看以前的照片,发现我那时还有兴致烘焙,把一通厨具搬出来,做过各种类型的蛋糕。每年小木马的生日蛋糕,都是我亲手做的,到了圣诞,还会带着他一起做饼干。

而在国内的前几年,我很少做饭,烘焙的念头更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厨房里的烤箱几年来只用过一次。
小木马的生日蛋糕都是蛋糕店里定制的,而我只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而已。
过了三年后,总觉得哪里缺了点什么,今年我终于慢慢地回过味来,在习惯了各种“代工”和外援后,我对生活本身也失去了兴致。
这样一个失去生活的过程其实是温水煮青蛙,往往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
我们会想,做饭太麻烦了,点外卖多轻松。还会想,厨房别收拾了,反正明天阿姨就来了。
如果厨房有阿姨做饭打理,周末有外卖,生日会有专业人士筹备,蛋糕有蛋糕店制作,衣物被套都不必自己管,那我的生活到底还剩下什么呢?

到底什么才是生活呢?我常常问自己。
除了工作和鸡娃之外,我们省下的时间恨不得都用来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可是,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太扁平了?
是不是有人从中抽走了一些东西?
今年,我常常想,为什么这几年有这么便利的服务,我们却不开心?而我自己下厨做了一餐饭,却感到了更大的喜悦。

前几天,无意看到女星陈意涵说的一段话,她在一个综艺节目里说道,
她喜欢喝现磨的咖啡,但是她的家人总觉得每次都要现磨豆子,这样不是很麻烦吗?为什么不买磨好的豆子?
然后她说:
我的人生如果连磨豆子的时间都没有,那我到底在做什么?

讲真,我不太了解这位女星,但当我看到她这句话,心里一下子涌起了强烈的共鸣。
是啊,如果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追求“更快”“更高效”,而不能慢条斯理地去感受生活本身,那我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人一辈子就这么几十年,难道是为了更快地奔着死亡而去吗?

有一天,我看到一段话,也觉得很有共鸣:
我们这代人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左手是外卖APP里30分钟送达的精致便当,
右手是超市货架上保质期三年的冷冻披萨。
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付出了隐形的代价。
“降本增效,提高效率,大家卷起来”。
这不仅仅是几个大厂的口号,而是各行各业正在变成大厂,我们的生活正在变成一种大厂式的生活。
用户看到的地方要华丽,用户看不到的地方要降本。
在工作的时候斗志昂扬,回到家后颓废如狗。
进入一个行业,先用一半的价格把同行卷死,然后再操控这个行业的未来。
各行各业都在上演劣币驱逐良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戏码。
速度带来效率,效率用来变得更忙碌,笼子里的仓鼠,已经跑出了重影。。。
是的,我想狗胆包天地说一句,
虽然我的生活仍然离不开各个大厂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但是,
我,不喜欢它们。请不要偷走我的生活。




潜伏的木马君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