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城市不许用盐融雪了
冬天将至,北方城市的雪季又将到来。据报道,不少北方城市要求减少甚至不用盐来为街道融雪,但现有除雪机械不够用。不少人在奇怪,以中国这样的产能,多造点除雪机械还是个事吗?
正好,加拿大的城市夸自己具有世界上最多的街道除雪经验之一,应该不是夸口。
其实,雪和雪不同。在较冷地方(如日间不低于-10到-15C),下的雪是“湿雪”。雪片像鹅毛一般,落地无声,松松软软的。如果地表温度还高,落地就化了。麻烦的是,晚上温度一低,雪还没有化干净,就结冰了。湿雪的话,轮子一压上去,下面就半融化成浆状,很滑。铲起来不费事,就是死沉死沉的。
在很冷的地方(如日间低于-20到-25C),下的雪是干雪。雪片像晶片一样小小的,落地沙沙有声,踩上去像沙地一样。由于温度低,不会化,但在路面上轮子压多了,会压实成冰,特别难铲。轮胎的摩擦热会把表面抛光,在高低不平的溜冰场上,想不滑都难。
盐水降低冰点,促进融雪。在不冷的地方,可能直接就融雪了。在很冷的地方,地表温度实际上比空气温度高,只剩薄薄一层的话,盐水也能融冰融雪。
用盐融雪的坏处是对路面、路基的腐蚀性大,对草木特别不友好,汽车溅上后,也容易腐蚀。
这问题其实人行道上也有。现在多用尿素代替盐。一方面减少腐蚀问题,另一方面也对草木友好。坏处是成本提高。住家、小区人行道用用还行,大面积撒到大街上,谁都花不起这个钱,也可能造成土壤富营养化。
用沙子是另一个办法。沙子一般和盐混合,盐的坏处就不重复了。混合的目的是减少盐的用量,但沙子并没有直接的融雪作用,主要作用是增加摩擦。问题是沙子必须是粗砂砾,太细的沙子没用,还坏事,反而打滑。不信没雪的道路上你撒点细沙试试?
粗砂砾也坏事。前车后轮卷起来的砂砾打在后车上,像子弹一样。雪后驾车,听着“叮叮当当”一片,绝对心惊肉跳。这还不是最坏的。高速公路上两辆汽车相对行驶,对面车子卷起来的大个儿砂砾打在你的车上,绝对是惊心动魄的一刻。打在金属车体上,“duang”的一声,厉害的时候整个车都会抖一下;打在前风挡玻璃上,立刻一个葡萄大的“开花”。一般不可能打穿,钢化玻璃不是吹的,但大冬天的热胀冷缩很快就会把裂纹扩散,通常还是横着长,整个前风挡看着就上下两块了,如果不是更加“四分五裂”的话。然后就得换玻璃了。在加拿大,玻璃是另外保险的,死贵,一般人索性不保,到时候自己掏钱换,走保险不比这便宜。
机械除雪有铲、扫、吹几种。


铲雪车有从前面铲雪的,也有从侧面和车底铲雪的,各有优缺点。共同点是铲子是侧着的,把雪推到路边。

扫雪用滚筒铲,螺圈形的铲刀在卷起路面冰雪的同时,形成推力,从喷管里推送出去。

吹雪那是真吹,厉害的直接把喷气发动机都用上了。
吹雪干净,但需要一下雪马上吹,轮胎压实了就吹不动了。用空气吹需要超级鼓风机,喷气发动机更加给力,但成本也忒高了一点,只有机场这样的地方才用得起。
铲雪对压实的冰雪很管用,但对特别厚的深雪不行。不过深雪一般不密实,用扫雪更合适。只要雪厚不超过滚筒铲的一半高就行。不过扫雪不大适合压实的半冰半雪的情况,石头一样的碎冰块喷出去,杀伤力也太大,容易出危险。
特别深的雪需要出动铲车,不过大部分中国城市应该没有这么深的雪。

铲雪和扫雪的共同问题是:路面有较高的平整度要求,还有井盖高度要求,否则没法弄。有些地方路面有反光的分道线标志,夜间特别有用,但铲雪、扫雪车一来就惨了。
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向路边堆雪。这可能是很多中国街道都有的问题:路边并没有堆雪的空间。堆雪可以堆得挺高,哪怕半米高,进出就不方便了,需要另外开道,一米高的话,人爬都难,除非四足并用。这个问题也要考虑。
路面必须足够宽,人行道必须足够宽,还不能有快慢车道和人行道隔离栏杆,也不宜有太多花坛树木。还有那些停在路边的汽车,就不说搭建物了。
吹雪在城市里没法用,雪只有向两边吹,那就直接糊到两边的建筑和店家门脸上了。
中国城市的街道美化做得很好,路边停车对很多地方是刚需,但对铲雪、扫雪不友好,这事怎么办?
铲车可以把雪堆到别的地方,但也需要有“别的地方”,还不宜太远,否则就要装上自卸卡车运走了。
北方城市不用盐融雪的话,除雪还挺费事,需要想想怎么办,不是一句行政命令就解决的。
靠人工是不行的,干部带头也不行,哪来那么多干部?除非本来就只有一点浮雪。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