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不对人的专业学术精神,代表观网读者主流值得赞赏素质!

【本文由“德中精英会孟博士”推荐,来自《大陆制造强国的最大软肋》评论区,标题为德中精英会孟博士添加】

  • Lawrenceglow
  • 注意看作者自封的头衔,他主要在夸德国人的软件,有且只有一个的“明珠”:SAP

    但是呢,近年 SAP 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整体呈现从相对稳定到逐步下滑的趋势,尤其在中低端市场受本土厂商冲击明显。

    2021-2025 年本土替代加速随着国产软件技术突破、政策扶持及企业 “自主可控” 需求增强,SAP 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进入下滑通道,

    2023 年:SAP 中国区营收 102.26 亿元,仅占其全球总营收的 4.2%,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份额降至10%-15% ;在 ERP 细分市场,2024 年份额约为10%-24.7% 。

    2025 年:受 “大中华区并入亚太区” 战略调整影响(象征中国市场战略地位降级),叠加国产软件在中大型企业的突破,SAP 整体份额进一步降至10% 左右,部分机构预测未来 3-5 年可能跌破5%-8% 。

    感觉作者是个活在过去的“精英”

你这段所谓“批评”最大的硬伤,是用区域性、政策驱动的市场份额变化,去否定一个国家的软件工程体系与产业能力。这种推理方式不仅不严谨,在学术上甚至无法成立。

首先,你把作者提及 SAP 理解成“吹 SAP”,这是明显的阅读理解错误。

SAP 之所以被引用,是因为它代表德国软件工业体系在全球企业级应用中的方法论、标准化体系、工程化深度与跨行业集成能力。

这些都是技术体系层面的事实,而不是市场炒作。

其次,你拿 SAP 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下滑来证明作者“活在过去”,这是典型的范畴错误(category mistake)。

学术上,这叫把 market adoption(市场采纳) 与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技术能力)

强行划等号。

两者之间不存在等价关系。

中国市场中 SAP 的份额下降,原因非常明确:

   •   国产替代的政策驱动性(policy-driven substitution)

   •   企业级软件的本土化需求(localization-driven adoption)

   •   自主可控战略(sovereignty-oriented IT strategy)

   •   价格与服务体系的本地竞争优势

这叫制度环境变化(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hift),不是 SAP 技术落后。

你把制度变量当成技术变量,不仅是逻辑错误,甚至是对产业经济学基本模型的误解。

第三,你引用的所谓“2021–2025 下滑通道”“未来可能跌破 5–8%”这种预测,本质上属于

policy-sensitive forecast,高度依赖政策、监管框架和市场准入因素。

这种预测从来不是评判德国软件工业实力的依据。

事实上,在全球:

   •   SAP 仍然主导 Fortune 500 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

   •   仍然掌握最成熟的跨行业工业级 ERP 架构;

   •   仍然是欧美工业软件体系的重要支柱;

   •   其 S/4HANA 的数据模型仍然是全球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参考框架。

这些是结构性能力(structural capability),不是你几句“份额下降”就能抹掉的。

最后,你用“中国份额下降”就得出“作者活在过去”的结论,不仅缺乏逻辑严谨性,还暴露出一种以区域经验替代全球认知的狭隘视角。

如果按你的逻辑,那苹果手机在中国份额下降是不是说明苹果技术落后?

显然不是。

你的批评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观点不同,而在于:

   •   把短期数据当长期规律

   •   把局部现象当全球本质

   •   把情绪化攻击当成严肃讨论

这不是“洞察”,是认知偏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