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表格应用模式|用飞书随需应变生成业务系统

正如我在《ERP 前传 |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怎么来的——《计算史》第三章》所写,从发展的历史看,企业信息系统的本质是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

企业的数据处理过程可分为两部分:数据管理和用户交互。

前者是对业务信息进行建模,并且基于该数据模型来管理、存储业务数据,相应的技术工具就是由若干数据表格构成的“数据库”。开展这个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有数据工程思维和专业能力,能够理解数据库结构化、关联化、规则化的基本原理,例如业务对象抽象、数据表和表间关联、避免数据冗余和错误等,此外还需要考虑数据查看、更改的用户权限控制等问题。

而用户交互则是最终用户通过操作菜单、表单、列表、图表等方式,来输入、查询跟其工作角色相关的业务数据,它只需要直观理解本职工作中标准化的数据含义,按照流程操作即可,无需数据工程的专业能力。

因而,在企业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管理”与“用户交互”二者分离架构,是构建高效数字化工具的核心逻辑。

这几天刚上线的飞书多维表格应用模式,正是这一逻辑的实现,它提供了一个多人协作企业级数据处理的现代化解决方案——用多维表格来构筑结构化数据的底座,用低代码来搭建友好用户界面的应用,二者联动,实现数据的全面、安全的管理与以及高效的流转。

飞书多维表格是一个易用的、轻量级的、云端的数据库,它以数据表为核心单元,通过丰富的字段定义(文本、数字、日期、关联、附件等)、表格间的关联关系,将业务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对于每张表的一行代表一个业务对象(如客户、任务、订单),一列代表一项属性,表格关联则打破了数据孤岛(如“订单表”关联“客户表”,无需重复录入客户信息)。

飞书并非在市场上最早推出多维表格厂商,不过由于飞书平台的快速普及,我发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这个工具来处理各种任务。前段时间,我发现有个大企业居然用多维表格,来管理SAP ERP系统月结流程的任务协作和事项跟踪。

从上次多维表格发布新版本后,AI能力被嵌入到每个字段里,在搭建表单或数据模型时,能根据业务场景生成适配的字段名称、填写文本说明;在录入数据时,可以智能推荐关联内容、提醒格式错误或必填项遗漏;在处理数据时,AI 可自动清洗重复数据、分类文本信息、计算复杂指标;此外,还能依据表格数据快速生成图表、提炼关键信息。

多维表格有利于团队形成基本的数据治理: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结构,为后续的查询、分析、调用提供可靠基础,确保使用该表格团队在信息沟通上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扩展性。

从我最近参加的几次飞书大会上,用户演示的案例来看,在各种场景里面可以承接比较复杂的业务运转。尽管多维表格功能强大、灵活,但业务场景复杂度提高,涉及的流程、人员、表单越多,可能就容易产生操作错误,打乱表格间的数据关联关系。

500

多维表格的数据视图

早些时候的飞书曾被部分用户戏称为 “985 高校毕业水平操作的系统”。作为带有浓厚互联网产品基因的企业级数字化工具,我相信飞书并不愿意太阳春白雪,而是更愿意覆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最优质的用户体验。为了降低用户学习曲线,让更多人无需直面复杂的多维表格,更好地适配各类业务需求,应用模式也随之应运而生。

应用模式是基于多维表格搭建的“用户视图层”,其核心构成正是菜单、图表、列表、表单等可视化组件。它的作用是隐藏复杂的数据库结构,只呈现用户需要的业务界面。用户无需知道数据结构的逻辑,只需通过美观、直观的列表和图表中获取业务上下文信息,并通过表单来完成增删查改的数据处理操作。

多维表格的应用模式是指用无代码的方式,基于特定业务内容的一套多维表格,构建出CRM、项目管理、工作协同管理等轻应用,实现这些应用功能:

数据交互:用户通过应用界面里各种灵活的控件来实现互动——录入和修改数据,如提交活动报名、更新任务进度,,这些操作会自动同步到多维表格,用户无需直接操作数据表;

数据呈现:通过列表筛选、图表可视化(例如折线图、看板、饼图),将多维表格中的原始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业务信息,如销售业绩报表、项目进度看板;

权限与协作:内置精细的权限控制,例如普通成员只能填写表单,管理员可修改字段规则,并且实现简单的自动化工作流,如提交审批后自动通知负责人、任务逾期触发提醒等,适配团队协作场景;

场景适配:可以在用户界面建立菜单,按应用场景梳理业务逻辑,把分散的多维表格按照该逻辑放在不同的菜单栏下,如“客户管理”菜单项下,包含“客户录入”、“跟进记录”、“成交统计”等功能,便于用户在特定业务场景下,直接找到数据处理的入口,组合多个多维表格。诸如HR入职流程、运营活动管理、研发需求跟踪等,皆可创建特定应用以及场景细化的菜单。

500

上面多维表格改造后的应用模式

总之,多维表格应用模式是为业务场景定制的用户操作平台,它让普通用户无需掌握数据库知识,就能通过直观操作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同时通过权限和工作流,保障数据安全与协作效率。我在前些年写过《降本增效|飞书进入企业核心业务,打造一站式数字化工作空间》,而飞书这个新功能在进入企业核心业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什么我说这个方案是“现代化”(Modernization)呢?

在我自己三十年的企业数字化实践中,基于数据表或者桌面型数据库来构建轻量级的数据处理工具早已有之,在重视数据管理的企业中,尤其是外企,有广泛使用。

例如我过去在外企工作时,很多基于Excel的复杂数据处理和多人数据协作都是基于Excel VBA开发的应用。Excel提供了一个脚本语言编程工具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用以生成Excel环境下可运行的应用,来支持基于表单的数据录入,并且处理普通用户难以完成或者手工效率低的数据处理任务,例如、批量操作、数据清洗、自定义计算、报表自动化生成等。

在外资公司的项目预算编制、资源分配管理、项目风险评估等诸多业务场景与核心流程中,广泛运用这类基于VBA 开发的Excel 工具。这类工具的VBA 开发环节存在一定专业门槛,需要专人开发,但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等业务用户则无需掌握开发技能,在跨角色协作中可基于别人开发好的Excel 文件,便捷操作使用。

这种传统模式存在明显短板:数据载体Excel 是本地文件,多人协作时需通过电子邮件等渠道反复传输该文件,容易引起版本混乱,导致数据冲突。尽管微软多年来持续通过技术迭代推进Excel 的在线协作能力,到如今Excel 已实现全面云化,在技术层面基本解决了数据实时共享的痛点,但对于中国用户而言,VBA 开发本身的高操作门槛、传统本地使用向在线协作迁移的习惯转化,以及多方实时协同操作时的系统性能表现,仍存在不少挑战。

过去在办公环境下,也有比Excel/VBA更高级,基于桌面级关系型数据库加低代码开发工具,将数据管理和用户交互分开,通过应用程序让非技术用户操作数据库,解决较为复杂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案。例如早些年流行用Access数据库做后台、用Delphi开发应用的模式,但是在权限控制的精细化程度,以及多人处理数据的云上协作实时性等方面,这样开发出来的应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数字化转型的环境。

飞书多维表格应用模式不仅是对我过去使用的那些本地化、桌面级的数据处理工具的替代,它的优势集中于云原生架构与实时协作能力,这就是云时代的技术“现代化”特性。

其云原生特性体现在数据全程存储于云端,摒弃了传统本地文件存储模式,避免了文件传输导致的版本混乱;基于多维表格的数据底座和基于应用模式的用户交互界面相互分离架构,数据独立存储且自动云端备份,保障安全性与一致性,无需担忧数据文件损坏或丢失。

在实时协作方面,多维表格的应用模式支持多人跨地域、跨角色同步操作,数据变更可以瞬间反馈至所有用户界面,彻底杜绝数据冲突;权限管控可以精细到字段级别,可按需配置查看、编辑、删除等权限,支持细化的团队分工需求。

依托无代码的开发设计,使得具有一定数据思维和业务抽象能力的用户,无需编程技能,即可通过拖拽组件来搭建应用,配合自动化工作流,进行应用创新。

飞书多维表格的应用模式,能在不同业务场景中自然整合飞书平台上的各类服务。比如数据录入后可同步触发即时通讯通知,方便协作方及时知晓;表单提交后能对接审批流程,推进业务流转;还可关联云文档、会议等功能,让数据与相关资料、沟通记录直接挂钩。这种整合使得用户可以不用切换多个工具,让信息衔接更顺畅,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我看好飞书多维表格应用模式的一个应用领域,是可作为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如ERP、CRM)的定制化前端,解决这类系统因界面逻辑复杂带来的数据录入问题;这是我在过去多年核心业务系统实施中,常观察到的用户痛点。

ERP等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为了覆盖全业务流程,集成了海量功能,因而用户界面较为复杂,大量与用户操作场景或者角色无关的信息充斥视野,不仅增加了用户的认知负担,还容易导致漏填错填。近年来,传统ERP也在推进架构现代化,将核心系统的服务解耦到云平台,在云平台上进行面向用户体验的应用创新,但是这种方式技术复杂,开发成本高。

而多维表格的应用模式支持按角色、按场景的个性化开发,对不同岗位(如销售岗、库存管理员、财务审核岗),仅保留其业务所需的核心字段与操作选项,隐藏核心系统中无关模块与冗余信息;针对具体场景和角色(如生产人员在车间现场报工、销售人员给客户建档、订单处理人员录入订单等),按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录入步骤来简化操作,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核心系统更快、更准地收集到业务数据。

所以,飞书可以说是借助多维表格应用模式,找到了一条在企业内抢占企业用户的数字化入口的道路。

从企业数字化的总体架构来看,飞书作为企业软件国产化替代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已形成了全面替代国际办公软件的能力。它以一体化套件形态,基本覆盖了海外同类产品的核心功能范畴:从文档协作、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基础协同场景,到多维表格的数据结构化管理、应用模式的低代码快速搭建,再到跨角色工作流自动化与生态整合。

而飞书在功能落地中更贴合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云原生架构带来的实时协同响应,比海外产品更适配国内网络环境;精细的权限管控、符合国内协作习惯的操作逻辑,降低了团队数字化工作的迁移成本;低代码设计在相对来说管理成熟度较低、业务灵活性要求更高,对于应用软件“个性化”、“定制化”有着极致追求的中国企业,在场景适配和易用性上形成了自身优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