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冤魂竟是魏延,你知道他功劳多大吗?

作者|  米七六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建安24年世界形势图

老王突然想问一个问题:刘备这一生,知道遥远的西边有贵霜、安息吗?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称汉中王。

刘备回成都,要留下一名大将留守汉中。

其时刘备集团的地盘,以荆州、汉中为最前线的战区,荆州由名气威望第一的关羽镇守。

张飞和关羽同称为“万人敌”,三国志说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稳坐蜀汉武将的第二把交椅。

大家都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深以自许。

不料刘备却出乎意料地提拔年轻的将领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大家都大吃一惊!

刘备大会群臣,会上给魏延提个问题:“现在把千钧重担交给你,你有什么打算呢?”

魏延来了个牛气冲天的回答:“如果是曹操率领全国大军前来,我定把他挡在国门之外。如果是派其他人率十万之众前来,我定会全歼来犯之敌!”

刘备连连叫好,大家伙也对魏延的壮语大为称赞。

500

01

早期战功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请,入川去替刘璋对付汉中的张鲁,把守益州北大门。

刘备集团也想趁此良机占据益州。

魏延随军入川,开始知名。

当时刘备军以庞统、法正为谋主,黄忠、魏延等为将军,客军进入益州。

到建安十七年,双方破裂。

魏延与诸将率军夺取涪城,平定广汉,拿下雒城,进围成都。

魏延参加了平定益州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战功显赫,声名鹊起。到刘备拿下成都,魏延为牙门将军,已然成为刘备集团年青将领中的佼佼者。

魏延镇守汉中几年内,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变化巨大。

先是关羽战死,东吴孙权占据荆州。

接着曹操去世,接班人曹丕接受了汉帝的“禅让”,曹魏代替东汉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从此史书的纪元,由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改为魏文帝黄初元年。

500

上庸守将刘封、孟达不和,孟达降魏,曹魏进攻上庸,刘封败走,上庸城又归曹魏。

次年,蜀中传言说汉献帝已死,刘备称汉帝,改元章武元年,魏延提拔为镇北将军。

同年七月,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大发兵进攻东吴孙权。

东吴孙权对曹魏称臣。

第二年闰五月,东吴大将陆逊在夷陵大破蜀汉军,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损失惨重,仅自身逃回白帝城。

老刘备戎马一生,胡子都白了,让年轻的陆逊打得如此狼狈,又羞又恼,没多久就死去了,举国托孤诸葛亮,刘备儿子刘禅继位,魏延又封都亭侯。

诸葛亮遣使入吴,重申友好。

孙权也明白吴蜀双方唇齿相依的性质,遂断绝与曹魏的关系,吴蜀再结联盟,共同对付曹魏。

这几年里,魏蜀吴三国分分合合,打打杀杀,你来我往地交手了好几次,蜀国整体损失很大。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到:“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讲的就是这一段蜀汉的艰难岁月。

其间,魏延镇守汉中,能够做到西线无战事。

或许当时曹魏的重点是对付东南方向的孙吴,毕竟源于魏延的称职工作,使汉中在风云突变的动荡时期保持局势稳定,可以说殊为不易。

500

太和元年 227年

02

子午谷奇谋

魏明帝太和元年,诸葛亮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后,准备起兵北伐中原。

大军进驻汉中,魏延统督前锋部队,他给诸葛亮提出一个方案。

派一支奇兵,从褒中出发,顺着秦岭往东,至子午谷向北,不上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

魏延说:“给我五千精兵,出奇不意地直逼敌营。长安守将是曹操的女婿夏侯琳,是个纨绔子弟,突然见我军杀到,肯定弃城而逃。我占据长安,等敌人准备反攻,丞相您的大军也从大道到达了。这样一举咸阳以西就可以拿下!”

诸葛亮用兵,整体上不用危险的招数。

杜甫不是委婉地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嘛。

按诸葛亮的想法,率数万大军,堂堂正正地攻伐曹魏,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奇谋秘计,靠侥幸取得胜利。

所以不采纳魏延这个模仿西汉大将韩信的“暗渡陈仓”之计。

500

这个计谋没付诸实施,魏延很失落。

认为是诸葛亮胆子小,使得自己这个计划落空。

很有点情绪。

但在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的战争中,依旧兢兢业业,冲锋陷阵,战斗在第一线。

名声赫赫,屡建奇功。

特别是魏明帝太和四年,曹魏大将曹真、司马懿等分兵多路进攻蜀汉。

诸葛亮亲自在汉中严阵以待。

魏延受令率领一支偏师进攻西入羌中、攻击曹魏的凉州地区。

曹魏后将军费耀、雍州刺史郭淮等率军在阳溪一带与魏延率领的蜀汉军展开大战。

魏延用兵的凶狠果断大为体现出来,“大破淮等”。

郭淮费耀可是三国后期曹魏有名的战将,魏延大获全胜,再次提升了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03

性格高傲,不容于众

魏延的才干是摆在那里的。

本来他就是个心高气傲的人,看他给刘备提问的答案,固然可以说气吞山河,也可以说眼高于顶。

除了曹操,没一个魏将在我魏延眼里嘛!

口气大的吓人。

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放弃,魏延肚子里很不满意,更加怨天尤人,经常就有不利于团结的言论。

诸葛亮爱惜他的才华,总是宽容其小失误。

但魏延在军中,和大家合不来,和不少同事有纠纷。

车骑将军刘琰,是刘备的老部下。

比较少参加具体的事务,但很会闲扯皮,讲起话来头头是道。

诸葛亮北伐,刘琰率千余士兵跟随。

总是呆在诸葛亮的周围,发发议论,讲讲形势等等。

算是蜀中的老资格前辈。

他就看不惯魏延的自大,和魏延争吵,讲的话很重,诸葛亮看不下去,责备刘琰过分。

并把刘琰打发回成都。

处理这次争吵,诸葛亮还是护着魏延的,老魏在蜀汉军中的位置还是相当重要的。

500

丞相参军杨仪是个能干的角色,但心胸小,格局窄。

性格也是极为促狭。

诸葛亮出师,粮草后勤,杨仪总统,三下五除二,就解决问题。

能力强,脾气大,碰上同样性质的魏延,彼此不服气就出事了。

两人说着说着就脸红脖子粗。

魏延火气上来,老子在前线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你这细胳膊书生牛什么牛!

拔出刀来,在杨仪鼻子尖上比划,信不信我剁了你?

杨仪又吓又气,眼泪鼻涕一把抓。

这时总是识大局的蜀汉大臣费祎出来才劝住。

这两个人势同水火,诸葛亮很头疼,又是用人之际,不得不对二人宽大第一。

这为魏延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连东吴的孙权也知道这两个人的事情,对蜀汉的使者说:“你们看着吧!魏延、杨仪这两个小子,虽然有鸡鸣狗盗的才能,但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一旦诸葛亮不在,肯定出事!”

很不幸,让孙权一语中的了。

04

冤枉的死后名声

魏明帝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兵五丈原,最后一次北伐中原。

魏延是先锋。

他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头上长角。

于是他向相梦大师赵直求解,赵直对他说:“麒麟头上的角只是装饰品,这是不战而胜的征兆。”

老赵对其他人却说:“角字上面一把刀。这个头上用刀嘛,不妙啊!”

500

坏消息总是真事。

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按诸葛的遗命,分批撤退,由魏延断后。

魏延本来以为诸葛亮去世,应该由他继任,继续伐魏。

又听说留下他是杨仪的主意,怒火中烧。“我魏延是什么人,让我去当杨仪的断后兵?”,脑袋一热,不管三七二十一,军令也不管了。

马上率领自己的部下向蜀中开拔,给蜀汉后主刘禅上表,说杨仪造反。杨仪也上表说魏延造反。

两人的报告信一天之内,轮流到达,搞的后主晕了头。

留守成都的蜀汉大臣蒋婉、董允都以为是魏延不对。

魏延的部队在南谷口碰上蜀汉撤回的大军。

蜀汉前锋将军何平大声呵斥魏延:“丞相的尸骨未寒,你们就要造反吗?”

一是诸葛亮在蜀汉军民中巨大的威望,二是魏延的部下也觉得错在魏延,大家一哄而散。

只有魏延父子和十几骑向汉中逃跑,被追上斩首。

杨仪把魏延的头踩在脚下,咬牙切齿地骂:“狗奴才!还敢动吗?”

可怜魏延还被灭了三族。

500

杨仪也好不到哪去,诸葛亮定的接班人是蒋婉,原来还是他的部下。

老杨天天就报怨,恶语交加,终于也被下狱自杀。

500

魏延被说成造反,实在是冤枉。

主要是太自负,以为诸葛去世后,当由他留渭南和司马决斗。

水平是不如诸葛亮,兴复汉家的心愿是一样的。

如果他要投敌,是要往北,却反而向蜀中进发,目的是要先于杨仪赶回蜀中,只是想除掉杨仪。

可惜因此不顾军令,死于非命。

蜀汉后一代最有才能的将军,死在自己人手上,不得不说是个大悲局。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