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开封城1641
作者 | 清歌向暖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李自成画像
01
赤地千里,易子而食。
这两个词,对于崇祯年间来说,使用频率实在太高。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春夏两季,河南再次爆发罕见特大灾荒。
惨到什么程度?过境的蝗虫都没东西吃了。
当地官府还一个劲儿在催缴赋税。
那就不要怪老百姓用脚投票了。
此时转战陕西的李自成,瞅准机会进入河南境内活动。
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六,在扫荡完河南北部中小城市后,李自成率数十万大军,进逼古都洛阳城下。
洛阳是中原重镇,墙高池深。
之前农民军在河南闹得也很凶,但因为硬实力不够,都故意装看不见洛阳,绕着它走。
那现在李自成为什么打了呢?
1、腰杆子变粗了;
2、农民军还没有攻下过一个大城市。打下洛阳,可以提高声望,鼓舞士气;
3、最关键的,洛阳城里有座行走的大金矿。
这个大金矿就是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在“争国本”失败以后,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就藩洛阳。
临行前,万历生怕这个宝贝儿子受委屈,下诏,让河南、湖广、山东等地凑两万多顷土地,连同南直隶、四川一年的茶盐税都划给了朱常洵。
朱常洵成了当时天下第一富藩,,其财富不可胜计。
排场比太子朱常洛都要大得多。
02
李自成来了。
朱常洵慌了,盘点一下,发现城内只有河南总兵王绍禹带领的一支部队还能跟李自成野战拼一下,其他人根本指望不上。
于是,他一边让原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写信给河南巡抚李仙风,请他带兵火速支援。
一边拿出3000两银子,给王绍禹,让他拒敌。
《明史》里说朱常洵爱财如命,一个大子儿也不拿,其实是不对的。
朱常洵再笨也应该很清楚,万一李自成真打进来,肯定拿他开刀,命都快没了,还保什么财?
但朱常洵不知道的是,王绍禹之所以会出现在洛阳,是因为他打不过李自成,跑来洛阳避难的。
而且,他严重低估了王绍禹的无耻程度。
王绍禹拿了好处费,却根本没有出城的意思。
更无耻的是,3000两银子全部被他中饱私囊了,下面人没分到一钱银子。
士兵们原本就对王绍禹大喝兵血的行为很是恼怒,加上这次的火上浇油,于是索性在副将罗泰、刘友义的带领下,趁夜把农民军放进了洛阳。
《绥寇纪略》载:
河南总兵王绍禹者,贪而无厌,好断军士缣谷以自肥。贼近后,载重坚请入洛阳。又收福王犒士三千金入其橐,兵益恨,乘夜反招自成入,洛阳陷。
就这样,李自成兵不血刃进了洛阳城。
得到消息,朱常洵和世子朱由崧逃出福王府,躲进了迎恩寺,想避过风头之后再逃出城外。
可,朱常洵因为太胖了,300多斤,行动不便,最终让农民军搜了出来。
朱由崧呢,则趁所有人注意力都在他爹身上,自己翻墙头溜了。
0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河南孟津县文管会曾征集到一方名为《明福忠王圹志》的墓志铭。
上面写着:
“王讳常洵,乃神宗显皇帝之第三子......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贼数万攻陷府城,民军逃窜,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二十一日遂死难焉......”
朱常洵当真十分有骨头吗?
不见得,因为这方墓志铭的作者是他的好儿子——朱由崧。
《明史·卷一百二十·福王常询传》记载:
“常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控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榆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
没有交代朱常洵死前的反应。
而其他有关明史料,则记载大体相同:
比如,彭始孙所著《平寇志·卷四》直接记载:
“闯贼迹福王所在,执之。王见自成,色怖乞......”
比如,计六奇《明季北略》载:
“自成发藩邸及巨室米数万石,金钱数千万,赈饥民。丁酉,自成迹福王所在执之,并执前兵部尚书吕维祺。维祺谓王曰:名义甚重,毋自辱。内官崔升,甫十三岁,劝王宁死勿屈。抱王不去。贼杀王,并见害。王体肥,重三百余斤,贼置酒大会,以王为菹,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虽然没有直接记载,但吕维祺的“名义甚重,毋自辱”,太监崔升的“劝王宁死勿屈”说明朱常洵怂了。
04
不管朱常洵怂没怂,反正李自成没有放过朱常洵。
李自成还别出心裁了一次:
杀了朱常洵之后,大摆酒席,请众将吃饭。
宴会主菜就一道:福(朱常洵)禄(鹿)宴。
吃饱喝足后,李自成仅仅拿出福王府十分之一的资产去赈济灾民,就狠狠收了一波人心,队伍又扩充了十几万人。
然后迅速整队,又向开封发起了攻击。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进攻开封,是因为李自成得到一条情报:开封如今是一座不设防的空城。
开封城内的守军去哪了呢?
分成了两路:
一路,由游击将军高谦带领,正在北直隶“剿贼”;
还有一路,听说洛阳告急,由副总兵陈永福带着驰援洛阳了。
只不过李自成推进太顺利,他都处决完朱常洵了,陈永福还在路上......
05
为了不惊动陈永福回师开封,李自成这一趟只带了三千精锐,经过三天强行军,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开封西门城下。
李自成十分狡猾,他预先派出300人小分队,化妆成官军的样子,诈称是洛阳败兵逃难至此,请城上守军放下吊桥。
可能是开封城守军警觉性高,不吃这一套,反而引导百姓有序地加固城防。
同时,开封府的领导班子迅速行动,划分责任区:
巡按高名衡守西门;
左布政使梁炳守东门;
开封知府吴士讲守南门;
管河同知桑开第守北门。
同时,针对守军人数不足的问题,开封府贴出告示:
老百姓如果能出城作战,斩杀贼寇一人,赏银50两;在城墙上射杀一人,赏银30两;帮助守城,击伤贼寇一人,同样可以赏银10两。
或许有人会担心,这么一大笔钱,战后开封府会不会赖掉呢?
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开封府里住着一位藩王——周王朱恭枵。
朱恭枵比朱常洵还要靠谱,他不但指挥家仆把数万两金银财宝直接抬到了城墙上,还贴心挑选出精干的王府护卫兵800人一道加入了守城的队伍。
与洛阳的低迷溃散相比,开封简直在一瞬间转变成了铜墙铁壁。
而此时的李自成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要踢到铁板了。
06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十三日,农民军正式对开封城发起攻击。
这段攻防还是很精彩的——
1、
农民军的第一个办法是挖墙脚。
先放箭给守军造成压力,再利用盾牌掩护,敢死队进抵城下,挖出缺口之后,立即在洞中埋上炸药,轰塌墙体。
仅仅一天时间,农民军就在开封西门外挖出了整整六个缺口,城池岌岌可危。
不过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开封城内一位叫张坚的生员,发明了一种叫“悬楼”的守具,这种东西极其坚固,四面用柏木包围,可以从城楼上伸出墙外,守军还能站在里面,向城下挖洞埋火药的农民军射箭。
农民军没有防备,一时之间损失惨重。
李光壂《守汴日志》载:“十三日戊午,生员张坚献悬楼式。
先是城垛口用桌面、门板蔽炮矢,仍打透。我兵手足不能施。至是,张坚献悬楼式,用大柏木三,上排横木十余如筏,其广可跨五垛或三垛,出垛外四五尺,每楼容十人。贼临城下,我兵从上用火罐炮石击之,楼坚厚,炮矢不能入,又高出,能蔽身,我兵得展手足。”
2、
见挖墙脚没有效果,李自成改用云梯攻城。
这种云梯并不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登高梯,它需要48人一起协同才能推动,是农民军的一看家武器。
可云梯也架不住开封城上的大炮,大部分云梯被炸成半残,小部分勉强推进至护城河边,城上又投放出一大堆的燃烧瓶。
农民军强攻两天,终究是无可奈何。
3、
李自成不放弃,坚持不撤围,坚信早晚会拿下开封。
事实也是如此。
经过三天战斗,开封府群众已经筋疲力竭,撑不了多久了。
4、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十六日夜里。
——援救洛阳的副总兵陈永福回来了。
他在农民军的大营中砍杀一阵,打算走水门进入开封城。
高名衡怕陈永福进城也是李自成的诡计,特意让陈永福的儿子陈德在城上盘问了几遍暗号,确认无疑后,放其进城。
有了生力军,开封城就有了底。
5、
十七日,农民军又来攻城。
陈永福一改之前的防守姿态,竟然率军出城野战。
农民军被他大胆的举动吓了一跳,纷纷败退。
这一败退,李自成决定亲自前往城下查探虚实。
李自成也不敢托大,特意换上了小卒的服装,混在人群之中。
可冥冥中自有天意,见有人敢贴近城墙,城上又是照例一通箭雨,而其中有一支箭,好巧不巧的射中了李自成的左眼!
李自成从此成了独眼龙。
李光壂《守汴日志》:
“十七日壬戌,守备陈德射伤闯贼李自成左目。陈兵时出城击贼。闯贼杂众中,至城下窥视。陈守备射之,中左目下,深入二寸许,抱头惊拥而去,始知为闯贼也。闯贼瞎子之名自此始。”
PS:
《守汴日志》的作者李光壂是府学生员,当时就在开封城内,是李自成三打开封的事件亲历者,后来还因为守城之功,被明廷越级赐予知县之职。
在史料来源方面,对开封保卫战的记载,没有人比李光壂更具体详实。
07
李自成意外受伤,让属下们措不及。
无可奈何之下,农民军只能放弃开封,于二月十八日撤围。
开封府城的广大人民众志成城,最终赢得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可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心情庆功。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农民军已经盯上开封了,而且是不死不休的那种。
李自成的一只眼睛丢在这里了,他能不找回场子吗?
下一次的开封保卫战,将会更加惊心动魄......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明史》、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李光壂《守汴日志》、计六奇《明季北略》、吴伟业《绥寇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