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小红书拿到了第一份offer
文 | 阑夕
最近两个月来,小红书又双叒叕「闯入了」校招市场,对接了大量企业在社区里「捞人」。
又双叒叕的意思是,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从独立开发,到AI应用,再到游戏二次元,小红书的内容生态日渐丰富,已经相当频繁的进入到原本不被认为是其社区主流消费对象的内容品类里。
这些内容品类,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护城河叙事,是长坡厚雪的经营结果,不会轻易让出生态位。
而今年的数据却是这样的,超过1万家企业入驻小红书招聘,其中包括了阿里、京东、米哈游、美团、雀巢等头部大厂,它们发起了3000多场直播,有接近7万个内推码被有效使用。

相对应的,是中国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突破1500万人,他们之中在小红书发出的秋招相关笔记超过200万条,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90%以上。
在小红书的社区里,永远不缺看见和被看见的故事,当这些故事积累成合订本,就塑造出了全新却坚实的心智。
· · ·
从年轻人占据绝对主体的用户结构来看,找工作成为小红书的热门话题,并不意外。
然而从讨论场里的一种集体情绪,到真的形成了HR前来「捞人」的供需市场,这样的跳跃才是今年最大的变化。
事实证明,规模化的UGC土壤本身就能散发出磅礴的生命力,小红书之所以在内容品类的覆盖上越来越全面,就是因为分享生活的每一个切片,在汹涌的供给基础上都有如纪录片般的充实。
或者说,「活人感」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一扇扇通向不同目的地的大门。
从今年9月开始,「勇敢小羊」成了小红书社区里的一个热词,从第一次独自谈成10万块钱的订单,到高强度兼职还清助学贷款,类似这种并不宏大却真实有力的日常,击中了不少当代年轻人的内心共鸣。

在「我才不是牛马,我是勇敢小羊」的笔记分布里,找到工作的人在讲他们朝夕之间的确幸,还在找工作的人在评论区里轮流接力运气,每一个账号、每一条表达的背后,都是鲜活有趣的个体,这在干巴巴的几页简历里,是完全看不到的。
所以才有企业相继重新发现小红书在招聘、职场内容上的富矿成分,除了能够看见「活人」之外,连带着用户的「情绪」之积极、之热忱,都完全打消了建立雇佣协议前「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疑虑。
是的,固然很多声音会说小红书的滤镜很重,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会如此乐观,但这正是分享生活作为内容底座的价值所在,一个人当然有权厌弃自己的生活,但在追求获得感以及生长力的春光里,阴暗是没有感染性的。
对于求贤心切的企业来说,这为它们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货不对板」的不确定性,愿意分享美好生活的年轻人,愿意自比「勇敢小羊」的年轻人,不太可能功利性的摆烂。
效率来自数量和质量的乘区,合适的选择对象比什么都重要。
· · ·
求职和招聘,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本质上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但选择失灵的现象,正在愈演愈烈。
比如哭诉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和抱怨招不到新员工的企业,同时都在显性增加,在传统招聘服务并没有产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下,这只说明,市场溢出了还没有被接住的新需求。
就像每年的夏末秋初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随着毕业生的规模一路攀升到高点,无论是求职者还是用人企业,都在尝试更加清晰的看见对方。
已有数据显示,82%的企业HR平均需要筛选超过150份简历,才能找到一名合格到可以邀请面试的候选人,2025年的全国平均入职周期也拉长到了47天,相比去年足足高出8天。
在这种游戏规则里,用户被鼓励海投简历、提升活跃度,而企业则面临着愈发昂贵的筛选成本,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信息噪音居高不下,在人为制造的遮挡之下,「见山不是山」。
确实,小红书不是专业的招聘产品,在便利性的工具提供方面,可以说是完全的「外行」,但这种野生的社区,无意中也帮助求职者和企业拆掉了中间的那堵墙,互相发现不再是一种需要购置的服务,而是自然发生的过程。

作为一座「数字城市」,「信息邮局」注定只是城市构成的其中之一,就像任何城市的GDP几乎都不可能是被几家邮局的业务带动,小红书的必胜法,其实就是做好城市基建,然后等待自然生长。
校招信息在小红书有如泉涌,也是因为他的校招生态并不是被打造出来的——越是刻意,反而可能越是背离——是毕业生们自发总结的面试经验、在求职里各种踩坑的教训分享、初入职场的生意记录等等数以万计的笔记,有机的生长出了校招内容互动生态。
而企业在不专业的小红书,也获得了不一样体验:一个多元丰富的高质量人才池,日夜更新,不拘一格。
· · ·
同样是在这个秋招季,「大西洋月刊」发布了一篇题为「噩梦般的就业市场」的报道,揭示了在传统招聘模式加速失灵的背景下,环球同此凉热的现象。

插图:Jonelle Afurong / The Atlantic
在美国,平均入职周期长达10周,雇佣率也降低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低点,吊诡的是,被寄予厚望的AI——这里指的不是取代人类的那种AI,而是帮助优化匹配效率的AI技术——甚至是在「帮倒忙」。
「求职者为了提高中选概率,用AI生成上万份简历投递,而HR看着爆炸的邮箱,默默打开AI工具批量筛选简历,这种谁也见不着谁的状态,把在线招聘市场变成了Tinder版的快问快答,人们疯狂右滑点心,却收不到任何回应。」
在报道结尾,记者引用一名求职顾问的建议,认为现在最容易找到工作的办法是回归物理世界,比如约HR喝咖啡、参加线下招聘会、向朋友打探内推机会等等,堪称欧亨利式的反转。
真正起作用的当然不是物理世界,而是在AI接管一切的环境里,你需要找到一个确定还能和活人打交道的场景。
这也是毕业生们开始在小红书上求职的原因之一。

在小红书的校招话题里,不乏前辈帮萌新指路的笔记或是评论,从怎么改简历会更加显眼,到上班第一天的注意事项,这些都是社区里的人情常态,在父母一辈越来越难以给孩子提供有效经验的时代,用陌生人之间日积月累的分享仪式,实现赛博空间的托举行为。
AI很好,但问题本不在于有没有AI,从小红书总结发布的「2026校招趋势报告」也能发现,许多应届生能在小红书被企业「捞走」,并非是因为企业高看小红书,而是他们作为平台分享生活的子集,为企业找寻鲜活主体提供了便利,进而刺激企业加入到平等互动的玩法里,付出即回报。
平均下来,每家企业招聘账号的笔记发布数量超过1500条,这是相当高频冲浪的数字,如果没有足够的回报,是无以为继的。
「越过简历看见人」的招聘趋势,倒也不是小红书第一个察觉并发生的迹象,比如很多招聘行为早已建立在直播平台,同样是基于实际场景的活人者众,但小红书在做一件更为长坡厚雪的尝试,让年轻人的小红书账号,成为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简历」。
都说真诚是必杀技,用一页A4纸认识一个人,不如用一条笔记、用一个账号来了解一个人,不是吗?



科技互联网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