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中国半导体的下一程

500500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启动,中国半导体进入系统性追赶周期。十年过去,这场始于政策驱动、资本助推的产业跃迁,已走过最初的狂热与喧嚣,正悄然进入一个更复杂也更考验定力的新阶段。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主题是“有没有”,那么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将是:能不能强、是否可持续、如何真正创新。

在这条漫长的攀登路上,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他作为紫光展讯(现为紫光展锐)23号员工一路做到高级副总裁,早年深耕芯片实业,后续转型投资。从业界一线到资本端口,他的视角横跨技术、市场与生态,对中国半导体的真实进展与深层瓶颈,有着比多数人更丰富的感知。

半导体产业纵横对话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就当下大家关心的几个话题做了交流。他用一句话概括了当前行业的转折:“接下来会进入‘强链补链’的深水区。”这不仅是一句总结,更是整个中国半导体发展进程的分水岭。

01

投资思路升级:投资标的有新范畴,设计公司评估有新标尺

谈到投资方向,殷伯涛说:“元禾璞华的投资版图从设计起步,但这十多年的投资更像是‘顺藤摸瓜’,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这个‘藤’,就是产业链本身。早期从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切入,重心放在了芯片设计领域:围绕手机、汽车等终端应用的设计公司。这类企业投入小、反馈快、商业化路径清晰,更容易出成果。”确实,这里不仅是国产化最容易见效的一环,也是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一批企业由此起步,逐步建立起产品体系和客户基础。但随着半导体国产化任务基本完成,一个问题浮现:接下来往哪里走?

其一,材料领域。在和殷总交流中,他分析到:“现在来看,材料是重点投资领域。材料属于最上游,验证环节有三四层,周期特别长,很多材料公司要做10年才能稳定量产。而且,材料在晶圆厂的整体成本中占比很低,试错成本却极高。一旦出问题,整条产线都可能停摆,因此客户极为谨慎。而材料因单价低、影响隐性,替换动力不足,导致国产化进程缓慢。但反过来看,材料行业一旦做成,便会非常稳固。护城河深,就在于漫长的验证流程难以复制。更重要的是,材料件具有“跨赛道”的特点。设备往往只服务于特定工艺或环节,比如12英寸晶圆或光刻步骤;但材料既能用于半导体,也能用于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其他工业领域。半导体是技术要求最高的赛道,一家公司如果能做好半导体材料,降维做其他领域的产品就会很有优势,所以还有很多延申机会。

其二,制造环节。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先进封装。过去,封装是重资产、低毛利的环节,中国在传统封装领域已是全球第一。但先进封装不一样,属于高价值业务,台积电都在自己做,且随着摩尔定律放缓,其作用越来越关键。另外,殷伯涛指出:中国在先进工艺受限的情况下,通过系统级集成来解决问题,可以达到和国外先进制程类似的效果。正因如此,先进封装成为一条重要的突围路径。元禾璞华已布局盛合晶微、甬矽电子等封装厂,以及相关设备企业。

其三,新兴领域。光量子技术非常值得关注,包括硅光集成、量子计算等,被视为半导体的延伸方向。随着数据中心发展,原本分离的光模块正通过硅光实现高度集成,大幅提升效能并降低功耗。在殷伯涛看来,光量子就像新能源车相对于燃油车,它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在这一领域,中国与全球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不像传统集成电路存在明显代际差距。而国内上海交大孵化的CHIPX(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以及产业化公司图灵量子公司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机会。

最后,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个趋势:尽管重心逐步向上游转移,但随着应用驱动的创新正在加速到来,设计公司仍是整个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AI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那些离终端用户近的设计公司,能快速响应需求、推出新产品,这里面有不少创业和投资机会可挖掘。只是当下对设计公司的评估也有了更精准的标尺。而对于一个相对成型的设计公司评判标准,殷伯涛谈到“现在4亿-5亿营收是一个重要的门槛”。如果营收在3亿以内,几乎还没成型;达到4亿-5亿,代表初步规模化。但这也要看赛道情况:如果某个领域已有上市公司且头部企业规模较大,那么4亿-5亿就显得不够突出;但如果是在GPU这样尚无本土上市公司的空白赛道,能做到4亿-5亿甚至5亿-6亿营收,已经是很好的项目。除了营收,他还特别强调“料号”(产品型号)视角看企业:如果一家企业有100个料号,但其中90个已被上市公司覆盖,剩下的10个又只是边缘品类,那么即便总营收不错,也不代表真正具备差异化能力。更关键的是料号的“先进性”,比如是否支持5G?存储容量是不是128G、256G?速率够不够高?如果是第一个在国内量产的关键料号,哪怕当前营收只有1亿,也意味着实现了从“能做”到“可用”的跨越。“如果企业有四五个亿的营收,并且核心料号具备独特性,又是率先国内量产的卡脖子产品,这样的设计公司就是初步成型且有上市潜力的。”这也是产业出身的投资人给出的简单明了的综合标尺。

与此同时,殷总还提到了资本的角色也在分化:对于光刻机、存储这类需要长期巨额投入的领域,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在投入可控、短期内能出成果的领域,市场化参与度更高。

02

创业生态转向:发展路径有了新选择,创新驱动有了新变化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规模扩张正催生新的产业逻辑。今年来到深圳湾芯展,感受到了产业热度的蓬勃涌动,展台上新技术亮相,展商与观众的热烈互动,都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活跃。过去十几年,泛半导体领域的上市公司已从二三十家增长至150到200家。参考美国历史经验,在经历一轮创业潮后,行业终将走向整合。

从资本角度看中国半导体现阶段发展,殷总提到:现在中国半导体也在进入整合并购的新阶段。一方面,创始人思维在改变,五年前,绝大多数创始人不接受被并购,一心只想独立上市。但这几年,随着上市节奏趋于理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探讨并购的可能性。他特别提到:“大家慢慢意识到,发展路径不止一条。除了独立上市,被并购也是一个选择。”另一方面,投资人也在调整思路,以前主要以“IPO退出”为目标,但现在,在评估项目时,约有70%-80%的概率会把“并购”作为重要退出渠道,并在测算收益时重点考虑这一方向。这是近两年非常明显的变化。”

如果说并购反映了产业成熟度的提升,那么更深层的转变,则发生在创业者身上。5到10年前,很多创业者是“跟风做产品”。看到欧美有什么成熟芯片,就跟着做一个类似的,更多是一种“工程实现”。那时市场确定、技术路线明确,只要解决“技术落地”和“客户接受度”就行。但随着国产化加速推进,地缘政治因素让下游客户更愿意尝试国产方案,许多企业迅速从“三供、四供”跃升为“一供、二供”,市场份额从10%~20%涨到70%~80%,实现了规模化突破。另外,新一代创业者背景构成也不一样了,本土人才越来越多,海归比例下降,整体更年轻。殷伯涛说:“他们不再满足于复制国外产品,而是更愿意去做别人没有的东西。”

03

产业引擎变化:哪些芯片领域会被真正拉动?

AI正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催生了新一轮芯片需求爆发。在殷伯涛看来,有几个方向尤为突出:首先是数据中心带动的GPU。美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投资已超过消费领域,成为拉动GDP的重要引擎,算力需求每年呈指数级增长。GPU作为基础底座,市场空间巨大。其次是终端形态丰富带来的相关物联网芯片。AR/VR设备、陪伴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新型终端,对芯片的需求总量可能是数据中心GPU的10倍甚至几十倍。长期来看,市场空间非常大。”第三是高速连接技术衍生的产品需求,随着数据中心集中度提升,机柜内部和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更高效率、更低损耗,孕育了大量机会。比如光量子芯片、光模块等。最后是存储。技术发展靠“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支柱,数据对应的就是存储。当前存储需求已是过去的数倍,边缘计算也在崛起——中小企业、工厂有私有数据不愿上传云端,需要本地服务器;个人层面也可能出现“家庭算力宝”“家庭存储盒”。特别看当下火热的存储市场,约占半导体产业产值的1/3,过去是我国相对薄弱的环节,但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国产化率已提升至百分之几甚至十几,且持续取得技术创新突破。殷伯涛提到:“我非常看好存储。随着资本进一步发挥作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强,包括存算一体等新技术的探索。当这1/3的短板被补齐,中国半导体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面对国际竞争,中国的AI芯片企业并非没有胜算。殷伯涛认为,三大优势正在显现:一是市场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应用场景丰富,试错空间大;二是中国人非常勤奋,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中国公司愿意为上下游做定制化开发,商业模式更灵活,能更好地抓住客户;三是中国国家的强盛,国内供应链在不断完善,中芯国际、华虹等代工厂工艺节点持续提升,“全球化布局”已成为很多创业者的起点。

04

未来十年:从补链、强链到创新,走向全球化

聊了这么多过去与当下,对于未来的发展怎么看?元禾璞华未来的策略是什么?殷总谈到:“未来肯定会有变化,我们要顺势而为。”

第一,“强链补链”仍是未来3~5年的主要机会,涉及算力芯片、关键材料、光刻机等核心环节。但五年后,这部分窗口可能逐渐关闭。

第二,“整合并购”将成为核心工作之一。元禾璞华已设立一支25亿元的并购基金,计划通过杠杆放大3-4倍,围绕其投资的50家上市公司和200多家一级市场企业,推动产业链整合。殷总也特别提到:“我们也希望把海外一些优质资产收回来,落地中国。”

第三,”原始创新“的挖掘和推动提上日程。预计今年年底,元禾璞华将成立一支3亿-5亿元的种子基金,专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希望更早投资创业者,赋能创业者。

而贯穿所有动作的一条主线,是AI驱动的长期机会。半导体已经从‘国产化’进入一个新周期。就像英伟达凭借AI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一样,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行业的价值重心。AI不仅改变数据中心,也在重塑终端形态。无论是智能硬件、自动驾驶,还是工业系统,都将因AI而升级。

最后,他透露,元禾璞华下一阶段的投资将重点聚焦“面向未来的AI赛道、面向创新、面向全球化”的企业。

【镂芯者】第十四期:殷伯涛,元禾璞华合伙人,曾任紫光展锐高级副总裁,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经历了紫光展锐企业从0到1,从1到100的全过程和中国3G通讯标准TD-SCDMA 从技术标准到产品到产业的全过程。从半导体行业从业者到投资领军者,他在时代命题下,凭借对硬科技的深刻洞察,主导投资紫光展锐、慧智微等数十个硬科技项目。元禾璞华聚焦半导体领域全产业链,始终致力于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推动半导体产业的突破与长远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