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两面,分子与的分母的区别!牛马不成科学家
1996年,莱彻 (Martin Lercher)在剑桥大学完成了他的理论物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高温超导体。毕业后,他加入了Matratzen Concord公司。这家公司不是什么科技新贵,而是老牌的欧洲公司,主营业务是买床垫的,和物理八竿子不打着。和众多的欧洲公司一样,这家卖床垫的公司在2019年被亚洲机构收购了。
这不是一个物理学霸制胜商场的故事。
其实1999年,卖了三年床垫的莱彻就离职了。他拿着英国的Wellcome Trust Advanced Training Fellow的资助,重返学术界。这个Fellow大致相当于我国的卓越博士后,含金量不低。不久后他又拿到了 Royal Society 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这个含金量更高,成功率小于8%,大致相当于青千了。2004年,他又拿到 DFG Heisenberg Fellow,加入著名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德国海森堡分部。
是的,这时他已经彻底不做理论物理,改行做生物了,从事的方向是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演化。
时间倒转一年。
2003年,莱彻收到皮尔(Peer Bork)的邀请,前往德国海森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短期访问。作为EMBL 的联合科学主任之一,皮尔是计算生物学的领军人物。有趣的是,皮尔本科时也是理论物理专业,“误打误撞”进入了生物信息学领域。
工作之余,皮尔喜欢在实验室里到处走动,倒不是监工大家的科研进度,而是来问大家要不要一起喝咖啡。
莱彻是和皮尔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科学的常客。除了莱彻,还有一个刚进组的博士后Itai Yanai(伊泰 雅奈)也常常一起。伊泰2002年的时候刚拿到了他的博士学位,转头就加入了皮尔的实验室做博后,值得说道的是,他是美国第一个生物信息学博士,那个时候,生物信息学才刚刚萌芽。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雅奈和莱彻都着迷于一个现象,就是基因表达过程中到处可见的噪音和随机行为。于是两个人决定抽出来一周的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们下载了大量基因表达谱的数据,从早到晚在咖啡馆里分析数据。
一通努力之后,他们什么都没有发现,更别说一起灌个水发个文章,甚至到最后两人并不确定到底要寻找什么。期间只是不断地提出想法,然后验证,又推倒重来,重新思考,我们到底应该问什么问题?
是的,他们一无所获,但同时又感到前所未有的乐趣。这段时间的脑力碰撞,产生大量的灵感,为未来的合作和科研埋下了种子。
两人也因此成为一生的挚友。
莱彻和伊泰觉得,这一周时间的高频脑力碰撞,正是196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Francois Jacob提出的”Night Science"的真实写照。
Jacob在其自传《可能的雕像》中提到:
科学有两面:
一面是白天科学——逻辑、严谨、发表在期刊上的东西;
另一面是夜间科学——在黑暗中摸索、充满幻想、从错误中学习……
真正的发现,诞生于夜间。
两人后来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教授,莱彻是德国Heinrich Heine University Düsseldorf 的计算细胞生物学教授;伊泰回到美国,在纽约大学建立了计算医学研究所。然而,他们并没有局限于各自的科研,而是共同创立了一个网站Night Science,传播Night Science的重要性。
那什么是白天科学和夜间科学呢?
白天科学,简单的说就是普通人认识到的科学,也是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学到的科学技能,从提出想法,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到形成一篇论文,最终发表。整个过程目的明确,逻辑清晰有序。
夜间科学,却没有规律可言,它往往是天马行空中剥丝抽茧,没有明确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手段,更没有所谓的学科限制,充满跳跃的思维和不受限的想象,它是混沌的,荒诞的,到处都是错误的想法,它不能解决任何科学问题,在无限制的自由思想碰撞中形成的科学创新,直觉驱动,反而会提出新的问题。
Night Science网站上通过三种资料,一套他们自编的夜间科学教程,多篇他们一起在学术期刊上撰写的评论文章,以及和另外一些科学家联合制作的博客。
在这些对话和文章中,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金句,让人在科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感到一丝不一样的思维冲击。
比如,当学术青椒越来越热衷学习发文章的套路时,他们会说,套路式科研正在毒杀科学家的创造力,还管它叫做recipe science,也可以翻译成菜谱科学,由此产生的论文也如白人饭一般无趣。
当大家都喜欢围绕着热点问题时,他们甩出一个对比表格。你们看,1997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2015年评选的过去25年重大科学进展几乎没有重合。科学家的任务不应该是解决别人提出来的问题,而是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它。
当大家在认真思考科学假设的时候,他们也提醒到,每个假设都是对想象力的桎梏。要意识到我们不是在我自己的假设找证据,科学家要时刻准备推翻假设,然后在新发现的基础上,提出更加靠谱的替代假设,持续验证。
当越来越多研究生和大学青椒自嘲是“科研牛马”时,大家不如在迷茫中暂停一会,找一两好友,尝试一番Night Science式的脑力碰撞,也许惊喜就在咖啡渍旁的草稿纸上。
陈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