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能从“百万博主”身上学到什么?
作者 | .
来源 | 法律先生

抖音平台律师话题播放数据
在社交媒体上,修马桶师傅能讲出5万播放量的生活智慧;咖啡主理人能用拉花视频卖出上万单豆子。
可在做号这件事上,大部分律师还停留在「拍案说法」的阶段。
满屏的「成功案例」和「专业领域」,就像在闹市区发传单,你发得辛苦,别人扔得也累。
流量时代,专业能力不再等于被看见的能力。
医生、设计师、律师,本质上都是专业性强、门槛高的职业,今天我们就从这两个行业的头部账号来看看,律师号可以怎么做?

人设 | 从「我是专家」到「我能帮你」


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李维新医生,用「52岁神经外科医生高能量的一天」系列视频涨粉200万。
他不堆头衔,不讲术语,而是展示手术、查房、门诊的真实日常。
大家看到的不是「主任医师李教授」,而是一位对职业充满热情、精力充沛的医生。
专业不是距离感,而是信任感。

设计师阿爽用「爱设计超过爱男人」的口号,在全网收割超2000万粉丝,
她不单讲装修方案,还要替粉丝算钱、避坑,设计师不再是个标签,而是让人相信她真的「懂我」。
而很多律师的人设,还停留在「XX律所合伙人,擅长民商事纠纷」,看似专业全面,实则毫无记忆点。
当你的简介和内容和99%的同行长一个样,客户凭什么多看你一眼?
真正有效的人设,是让人相信你能「帮我解决问题」。
不是「商事律师」,而是「创业者的法律防火墙」;不是「婚姻法专家」,而是「财产守护者」。
客户不缺律师,缺的是能听懂他话、能解他忧的律师,当别人说「我是谁」,你要说「我能帮谁」。

内容 | 从解决「小问题」破局

人设再牛,内容不行,就是自嗨。
李维新医生的内容,核心在于平衡「专业」与「亲民」。
他用vlog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一天,让人在满足医生日常生活的好奇心之外,又能了解到他的专业性,还能在这过程中学到医学知识。
可以说,这一分钟的视频,比任何宣传册都更具说服力。
而设计师阿爽的内容,则围绕「解决小问题」展开。
她不空谈风格与空间,而是把问题打碎、拆解,比如「大胆把衣柜放床尾」「两个孩子一间房只能买上下床吗」等等。
让那些无从找答案的用户发现,原来互联网上真的有家人,真的有人跟我一样在意这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律师的内容不该是《民法典第XX条解读》,换个角度往小了想,说不定那些常常被家人朋友「白嫖」问的问题,能够成为你的致胜法宝。
更不要偷懒,有些律师不知道从何做起跑去找机构合作,一个脚本十个律师用使这样能够有粉丝才怪呢。
任何新媒体形式,想在内容上偷懒,不可能会成功。
要不然那么多走情感路线的法律博主,就龙飞律师能够有1000万粉丝?
属于自己的内容,才能获得轰轰烈烈的商业利益。

转化逻辑 | 从「被动等待」到「精准收网」

还有同行粉丝「追星」
流量再大,不转化都是白忙。
转化不是简单地在主页留下联系方式,而是设计一整套让客户从「认识你」到「找到你」的路径。
李维新医生的转化路径是线上科普与线下义诊相结合。通过内容建立的专业形象,让粉丝在需要就医时自然选择他。
一次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的义诊就能吸引60多名慕名而来的患者,这种信任转化,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设计师阿爽的转化更为系统,带来人和留住人。
她通过内容积累粉丝后,开始平台化运营,跟各大品牌合作直播,不仅是带货,更是品宣,是培养未来消费者的机会。

一场直播,一亿营业额
律师的转化需要更精细的设计。
比如,在内容结尾引导用户点击主页链接,获取《创业者法律风险自查清单》;
咨询量上来后,用标准化响应系统快速筛选,5个选择题,区分是真需求还是想白嫖。
流量是好东西,但是没有认知关系的流量,会发现来的都是人都想白嫖,到头来就是一场空欢喜。

人怕出名猪怕壮,做号还得经得起网暴,律师们想清楚再入坑
任何新事物,既有机遇也有大坑,一定要先想清楚明确当法律博主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决定要做,那就得当成一个正经项目来管理,而不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发着玩」。
毕竟在博主、内容都相当同质化的新媒体时代,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博主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是部分灵魂。
在法律服务的漫长航道上,流量只是阵风,信任才是压舱石。
不要被别人的风口迷了眼,自己成了掉入坑中的韭菜。



法律先生官方账号


										

